那些閱讀量10w+的文章,到底好在哪裡?

那些閱讀量10w+的文章,到底好在哪裡?

怎麼寫出一篇10w+?

你還記得最近看過的一篇文章是什麼嗎?

或許你已經忘了,但要說起你喜歡的公眾號裡有什麼好文章,你一定能說上來幾篇。

因為你喜歡。

那麼問題來了,你為什麼會喜歡呢?故事好看?觀點獨特?

還是——“有的人說不清哪裡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話說回來,好文章肯定是有共性的。我們認為它好,也一定能找到理由。

好的文章基於好的作者,好的作者基於好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理理——什麼是一篇10w+文章的必備要素?

01 對讀者有價值

一篇文章對人是否有吸引力,往往先從標題上體現出來。

標題是文章的主題思想,代表著讀者從中能獲得的價值。

那麼什麼樣的標題/主題有吸引力?其實就一個字——新。

新的知識、新的觀點、新的角度,都是對讀者現有認知的補充,所以才有了價值,所以才會有人看。

舉個例子。

關於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有一個公眾號發了篇文章《(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頭頂烈日,站在黑暗中?》,很快就獲了10w+。

我們來看看文章的思路。

1、熱搜助力。但凡和熱搜有點關係,無論內容如何,大家都會點進來看看。

2、內容新鮮。我們在熱搜上看到的都是拼湊出來的故事,還穿插著一些假新聞,內情不明、眾說紛紜。所以,這篇文章裡,作者梳理了人物關係、事件時間順序、甚至採訪當事人,提供了新鮮且可靠的信息來源。

我們再看看另一個例子。

2016年春節迎來了微信紅包大爆發,有一篇角度獨特的文章立馬吸引了我的注意——《微信紅包先搶和後搶的差距居然這麼大!春節搶紅包的大數據分析》。

這篇文章的選題又如何呢?

1、科普性強。作者的人設是清華理工diaosi男,所以文章會呈現出一定的科學性,有理有據,假裝正經。

2、角度新穎。文章選題是生活中常見、又常被忽視的點,針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作者對我們的認知提出挑戰。

對不夠熟悉這個公眾號的人來說,標題還能改得更好點,比如叫《微信搶紅包,拼的不是手氣是智力!》

由上可見,好的文章要有新意,能為讀者提供價值,這是前提。

02 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短平快的時代,是否容不下長篇大論的文章?

當然不是。

長文不吸引人,是因為內容價值不夠高、不值得花這麼長時間去看。

我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叫做《27歲年入千萬的李佳琦:以為錢很好賺,是年輕人的最大錯覺》,花了15分鐘。

為什麼我願意花15分鐘在這篇文章上面?它到底有什麼魔力讓我能堅持看完?

1、它不僅僅在寫人,還有很多其他信息,填充成為人物的背景板。看完這篇文章,我對李佳琦,對網紅模式,對網紅經濟都有了一定的瞭解。

2、它不僅僅是講故事,還在講人生,講利弊,講態度。文中圍繞主題,提出多個論點。每個論點都是“總(關鍵詞)-分(實驗、分析過程)-總(比較有趣的互動性總結)”

3、在排版上,信息分佈均與,每個模塊都是“總(標題)-分-總”的結構,像讀了幾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

總的來說,好的選題也需要好的信息來填充,這是支撐。

03 邏輯性強,論證精彩

好的選題、好的信息也不足以支撐一篇好文章。

如果你只是平鋪直敘、沒有分析,那和百度百科有什麼區別?

再拿《27歲年入千萬的李佳琦:以為錢很好賺,是年輕人的最大錯覺》舉例,作者要論證的是錢不好賺。

那麼他是怎麼論證這一點的呢?

1、前言裡介紹李佳琦的光鮮一面:粉絲千千萬、直播秒搶光。(但請注意,他整整播了5小時。)

2、網紅也得靠實力。成為網紅之前,已經在美妝、直播的專業能力上培養了9年。

3、有團隊助力,單幹也不行。

4、面對黑粉的態度,黑粉也不是吃素的。

5、職業病、無假期。

6、競爭壓力大,不進則退。

最後,故事的主人公說,“我拋棄了很多,才得到了很多”。

所以說,好的文章都是結構化、邏輯性強的,每一個論點都是故事的昇華。

04 容易理解,不能高冷

還是以那個清華理工男寫的微信領紅包文章為例。

這篇文中常出現各種公式、專業名詞,但是相信我,你不看完全不影響你的理解。相反地,看到他對待這種小事的認真態度,和這件事的重要程度相對比,真的有趣。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1.穿插相關生活場景,引出主題。生活場景有時候比文章本身還有趣。

2.專業的內容以圖的方式呈現,不佔太多空間,不影響排版,可以一滑而過。

3.文中圍繞主題,提出多個論點。每個論點都是“總(關鍵詞)-分(實驗、分析過程)-總(比較有趣的互動性總結)”,結論很明確。

同樣是科普,同樣很專業,他寫出了通俗易懂、不落俗套的感覺。

05 真誠溝通,不端不裝

推理小說是最考驗作者邏輯和態度的一類,因為它的讀者對此要求非常高。

這類讀者通常都有同一個心理,就是偵探遊戲——誰先猜中兇手算誰贏。所以,推理小說裡有一個要求,作者不能對案情有隱瞞、不能用上帝視角觀察所有事情。

作者就像是一個偵探,通過多方提供的線索,和讀者公平競賽。

讓我們回到吳謝宇的案子,那篇文章《(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頭頂烈日,站在黑暗中?》。

首先,作者用講述的方式,和讀者一起梳理一遍案情,保證細節真實、沒有贅述。

然後,會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兇手心理和行為,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的專業是人類學,研究過犯罪也寫過推理小說。

最後,對不明朗的猜測,增加投票環節,提升趣味性。

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和讀者一起思考、一起分析,一起總結,最後一起驗證答案。我們是平等的。

最後,寫作的套路必不可少,但多練才會出結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秘笈已得,趕緊出招吧~~


注:部分內容取自粥左羅的新書《學會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