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前言

周朝封建社会的稳定,其下有很多的制度做支撑,婚姻不自由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之一

"艺麻如之何?纵横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上文为先秦所做《南山》

"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娶妻之如何?匪媒不得"这两句诗歌可以看出,娶妻之前要先告诉父母,娶妻之前要先问媒人。对于这种父母包办一切的婚假,少男少女为心中的真爱自然也有不满意时,但始终是悲剧的哭喊,没有推翻制度追求真爱的意味。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在《国风•邶风•柏舟》中曾有:"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种悲切。

少女本有爱人,十分相配,奈何长母逼迫,不敢与心爱的男子在一起,最后也只得向母亲哭诉,母亲只知道制度,而不顾儿女的感情。在这个时代,男男女女之间的接触已经被礼仪贞操的高墙所隔断了。

娶妻迎亲,周建六礼

封建婚姻制度还体现在结婚时的礼仪上,六礼。六礼即是古代男女结婚时的六道礼仪,分别为纳朱,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 先从纳朱说起,纳朱为男方请媒人至女方家中提亲,女方同意之后男方要准备一只大雁和其的礼物,向女方求婚;
  • 问名为第二项,男方指媒人去女方家中问女方生辰八字,姓甚名谁,这也是婚姻制度的一个弊端,在男方女方结婚之前,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完全是把自己交给一个陌生人;
  • 三为纳吉,周朝沿袭着商朝人喜欢的占卜术男方在家中对着龟壳占卜,卜辞中显示吉兆,男方就要备礼,还要派人告知女方,卜象大吉,我要和你们家缔结连理;
  • 四为纳徽,男方准好聘礼,交给女方;
  • 五为请期男方在家中日历选择黄道吉日,选好之后仍然是备礼,送给女方,请求女方同意在这个日期结婚;
  • 最后一道礼仪是由男方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女方,是为亲迎。这六道礼仪几乎全程是男方在向女方送礼,大部分流程主动权也都在男方手中。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古时有着同姓不婚的传统,严格防范男女之间扰乱纲常,但在诸侯家中却可以任意夺走儿子之妻,还可娶庶母为切,这可用诸侯德之风,庶民德之草来形容。


诸侯多妻,骨肉相残

姓在商朝时出现,是为一族的族号,周姓氏族中有着同姓不婚的制度,但始终没有使臣民遵循。在诸侯与王室中默认的是多妻制度,王上娶妻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女方的姐妹和外甥女,二者称为姬妾。不仅是这样,王后的婢女也要陪嫁,她们的称呼是媵。在得到这么多位女子的垂青之后,宗室们似乎认为王上还没有满足,于是又将宗室中婢女奉上,以合王室。

媵女是送给诸侯和王上陪嫁的婢女,周朝的婚假制度似乎尤其偏爱诸侯,在婢女和王后都未尽兴时,诸侯可以随意的从民间将美丽的女子抓回,真是强抢民女。诸侯如此多妻子,又有随时可以抓壮丁般再次娶妻的权力,他的众多妻子为王位的继承权就会有陷害其他妻妾儿子的想法。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犹如卫宣公之子,急子就是被其父亲妻妾害死,急子是卫宣公和他的庶母,也就是非生母的妃嫔所生。生下急子之后,急子慢慢长大,卫宣公见急子快要成年,于是命人帮他寻妻。齐国某女子名为宣姜,貌美如花,媒人带来见卫宣公,宣公见其貌美,计上心头,瞒过儿子把宣姜纳入囊中。急子原先生母恨之入骨,一道白绫魂归西天。宣姜和卫宣公之后又生一子,宣姜为其子登上储位,随之在卫宣公前陷害急子,宣公一面让急子出使齐国,一面在路上设下埋伏,急子死于宣公之手,多妻制在周代就是可以导致骨肉相残这种糟糕的局面。

七出七去,休妻妙门

除六礼婚姻制度和同姓不可婚配外,周人还有着七出的说法。七出又叫做七去,二者同义,七出有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妒忌、盗窃、恶疾、多言七道结婚多年无子,可休,淫佚放纵,不受妇道也可休,同是夫妻男方可娶多妻,女方却只可守一人,真是奇怪。不事舅姑,就是不侍奉,孝顺公婆;多言、盗窃,恶疾难缠,都可休。仔细斟酌之下,这七条婚配制度都是针对女性而定,简而言之是古人休妻子的七个借口,制度目的为巩固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男人做主的封建陋习。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不过虽有七休限制女子的自由和个性,同样也推出了三不休的人身保障。古有三不休,休妻的三个限制条件,有所娶无所归不休;与更三年丧不休;前贫贱后富贵不休;女方嫁至男方,娶时家人尚在,待休时家人病故,无所依仗,周定不能休,女方嫁至男方,男方父母丧礼,女方服丧三年,后即使有七出,男方不能休;女方嫁至男方时男方清贫,女方陪男方一同奋斗家境富裕后男方不能休,这也应证古言贫贱不能移吧。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

七出之下,古人仍然觉得无法彻底稳定男权至上的信条,于是又双双给女性扣上了三从四德的大帽子和枷锁。

周朝起有史书记载《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女子在没有嫁人的时候,且不论长辈是否博学,是否比女子更了解其想法,皆要听从长辈的训诫,根据长辈指导生活。而嫁人以后要辅佐丈夫,帮他照顾父母,操持家业,教导孩子;女子把丈夫当做天,天命不可违背,故有夫为妻纲,夫唱妇随。丈夫如果不幸死在妻子前,妻子要安守本分,照顾孩子长大。三从起源于王室对宫女的训诫,后流传至民间百姓中,成为妇女道德修养的标准。

四德最早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是郑玄所提,以"贞顺"为本,贞就是贞洁,要守身如玉,忠于夫君;顺要听从夫君,夫君的长辈。又有《女诫》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女人静如处子,知耻守节就可以成为众人推崇的具有妇德的贤妻良母。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 妇言是要女性尽量收敛个性,不可恶言伤人,不可让人讨厌,不可比男人聪明伶俐;
  • 妇容重质朴,女子打扮不能过分美丽,要端庄得体,保持干净
  • 妇工是要女子保持勤奋,招待客人,准备衣食,不可嬉笑无度,最好是板着一张脸,面无表情,方可显出女子的良好素养。

总结

三从四德,父母包半婚姻,男尊女卑种种思想,这些儒家传统文化并没有使女性在古代得到足够的尊重,无非是讲女性人身自由从家庭中父亲之手交到夫君之手,一系列道德下,女性所扮演的都是辅佐男性的角色。六礼中男女未曾了解双方是怎样的人,单凭借名字生辰就开始一段毫无感情的婚姻,更是荒诞难以接受。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终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残

参考文献:

  • 《南山》《国风•邶风•柏舟》
  • 《仪礼•丧服•子夏传》
  • 《周礼•天官》
  • 《女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