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文学的角度寻找解读边塞诗的“钥匙”

边塞诗在古诗词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描述边塞战争、生活、风景等题材,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其根本原因为学生对边塞诗中内容缺乏相应的体验,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或相关影像内容增加感性认识,但部分学生对边塞诗仍是一头雾水,理解起来存在不小的难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去寻找解读边塞诗的“钥匙”,从而构建起边塞诗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且立体的内容体系。

部编版五下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第9课内容为古诗三首,分别是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

的《送元二使安西》、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因为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为“爱国”,故将这三首诗放在此单元的第一课来学习,我们来看一下《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如下: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读完这两首诗后,我们会发现这两首诗中出现了多个地名,用红色标注出来,为了更好解读这两首诗,我们首先来解读这些古时的地名,这些地名都在哪儿,现在又叫什么名字,这里发生过什么故事?这些内容的还原和构建将大大加强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我们找到了两张古代的地图,从地图上我们找到了这些古时的地名以及它们大致所在的位置。如下图:

从空间文学的角度寻找解读边塞诗的“钥匙”


从空间文学的角度寻找解读边塞诗的“钥匙”


玉门关和阳关分别位于敦煌的西北角和东南角,西域的玉石运到长安要经过的地方被称为玉门关,而阳关因为位于玉门关的南边则被称为阳关,一北一南,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内地与西域的咽喉之地。穿过了这两关,再向西走,就是茫茫荒漠了,上无飞鸟,地无走兽,中无虫草。

从唐朝古地图上,我们找到了“安西都护府”,位于龟兹附近,王维的好朋友元二要到安西去,出了阳关,到安西,基本就是不毛之地了,因此王维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不光是“故人没有”,实际上连根毛都没有。

那么渭城在哪儿呢?渭城就是今天的咸阳城,位于西安的西北,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王维就是在咸阳的一个客栈,在一个早春(请认真体会“柳色新”的“新”字,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的清晨,为好朋友元二送行,去哪儿呢,去安西。从地图上看,估计元二至少要走几个月,并且还要配备相应的物资和向导,再次与王维相见,更不知是何年何月,因此两个人惜别之情是非常重的,这从“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更”字上更能表现出两个人之间不同寻常的感情。

王昌龄是边塞诗作者中写得最好的,第一因为王昌龄在边塞上生活过,参加过真正的战争,和士兵们朝夕相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具有军旅生活经历,第二王诗的特点是“情”分重,大气磅礴,雄浑悲壮,这从《从军行》和《出塞》两首代表诗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课本选的这一首诗是《从军行》的第四首,这首诗中的“青海”应是指“青海湖”更加贴切一些,“楼兰”指的是从敦煌向西南走就是“楼兰”,今天这个地方变成遗址了。“不破楼兰终不还”借用的是“傅介子斩杀楼兰王”这一历史典故,这与李白边塞诗《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化用的同一个典故。

这首诗中的“雪山”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不应该具体特指哪座山,但颔联“孤城遥望玉门关”,从“遥望”两个字判断这座“孤城”一定离玉门关很远,既然是“孤城”,那么从道理上说,应该是特指某座城,但遗憾是并没有找到具体是哪座城,但从这首诗内容本身推理,这座孤城应该是王昌龄当时写这首诗的地方,并且一定位于沙漠或是沙漠边境的地方。

希望上面的解读,能对热爱中国古诗词的您,有所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