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劍璲和漢代玉壺現身古玩界

戰國劍璲和漢代玉壺現身古玩界

長:15.1釐米 寬:4.2釐米 重:533克

戰國劍璲和漢代玉壺現身古玩界

紅粉贈佳人,寶劍配英雄。

劍, 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故而劍乃古之聖品,至尊至貴,人神鹹崇,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甚至,一個人的英氣和美德,可以用“劍俠”來表示。

據傳,劍始創自軒轅黃帝時代,「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這把劍便是著名的軒轅劍。但這更多的是傳說,在考古實踐中,最早的劍是出自內蒙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的“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這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銅劍,約在早商時期的公元前15世紀。但在此之後,又是空白,即便晚商那個出土了眾多兵器的女將軍“婦好”墓,也只是發現了刀,卻不見劍的身影。這使人們有理由懷疑,那個鄂爾多斯直柄劍很可能是個案,還不足以說明劍就一定產生於早商時期。

劍的普遍使用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尤以吳越兩國製作最為精美,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曾經轟動一時。這是由於南方水沼密佈,戰車馬匹不利於行,故而更多采用短兵相接的交戰方式。其實最早的名劍並不出自江浙,《史記》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淵,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記述:“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是當時冶鐵鑄劍的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先人們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的鐵器文明,輝煌了中國的寶劍文化。著名的“龍泉寶劍”最早就出自西平棠溪,並非今天的浙江龍泉,這恐怕會顛覆人們固有的觀念。

劍自發明那天起,便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士類必有之佩備。連戰國時的寒士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都是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但自唐開始,士大夫心裡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為鎮邪兇之器,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禦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更多成為一種辟邪符號,而不用與實戰。

由於劍的名貴,從西周開始,劍上的裝飾逐漸增多,出現了玉的劍首和劍格;到了戰國晚期,漸漸形成了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璲、玉劍珌四件套的玉具裝飾體系。劍首,部位在劍柄的頂部,和劍尖兒距離最遠的地方;劍格,俗稱護手,指劍身和劍柄之間能夠起到防護作用的部分;劍璲,位置在劍鞘中部,用於挎在腰間;劍珌,指鑲嵌在劍鞘尾端、像封套一樣包裹住劍鞘末端的飾物。君子佩玉,劍也喻君子,因而劍飾多以玉製作。

漢代玉壺

戰國劍璲和漢代玉壺現身古玩界

戰國劍璲和漢代玉壺現身古玩界

戰國劍璲和漢代玉壺現身古玩界

一、看資料:優質玉材關於一件玉器至關重要,如玉質、玉色、光澤、緻密度、綹裂、玷汙等等都是玉材等級的要素,不該無視。

二、辨外型:外型是玉器審美的構架,也是決定玉器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外型是由功用及玉坯形狀決定的。其份額權衡要恰當、勻稱而不呆板。

三、鑑紋飾:紋飾是玉器的裝修,它的美醜簡單為大家察覺、感觸,通常說它服從於器型的需求,或許它們兩者都取決於社會功用的需求。裝修要看佈局、規矩、繁簡、疏密等處置,凡佈局規矩有條有理、一致調和即是美的,具鑑賞價值。

四、析技能:技能是由料變為器的技能條件,它的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被人真實知道,是鑑賞上的一個難題。凡刻工流通必定是美的,反之,呆板柔弱、牽絲攀藤則保藏價值會銳減,應慎重處置,不行輕率集之。

五、品藝術:藝術是每件玉器所尋求的最高境地,也是最難做到的。凡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都是藝術美的體現,具有豐厚的保藏價值;反之,徒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違背藝術美的著作,鑑賞價值就差勁得多了。

六、觀立異:仿古玉器中含有兩大類藝術形狀:立異與仿古。這也是中國繪畫、雕塑以及技能美術中普遍存在的表象,玉器概莫能外。立異的或仿古的玉器都是保藏價值與鑑賞價值兼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