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咨询:数字化转型“误入歧途”的几种方式

导读:当今中国企业的主旋律就是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大型企业升级和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也关系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中华咨询:数字化转型“误入歧途”的几种方式

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驱动下的企业产品、业务、商业模式的创新转型变革,其本质是通过数据技术和数学算法显性切入业务流,形成智能化闭环,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可度量、可追溯、可预测、可传承,最终在新的产品、业务和商业模式下,实现价值创造。

当今中国企业的主旋律就是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大型企业升级和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也关系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在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发展趋势的当下,中国大型企业的转型之路仍“步履蹒跚”。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中国企业尚未找到切合自身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同时,只有 4% 的中国企业真正释放了数字化潜力,并成功将投入转化为业务成果。大型传统企业的转型难度堪比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往往有着“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的尴尬与无奈。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逆袭”的过程,不单单是技术上的问题,还触及并改变企业的各个方面。

笔者认为:以数字化为前提的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传统行业结合可以创造巨大的可衡量价值。而要把这种可能性推广并落实为具体企业的可行性,需要把握“价值创造”这个目标,既要避免“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照搬。

企业应以正确的认知、路径选择、实现方法拥抱数字化转型,迎来发展的新高点,避免走入以下误区。

01、数字化转型被IT系统主导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需要以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为主线,而IT系统是采集存储传递信息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绝非终极目标。从IT到DT的转变可能带来颠覆性的业务模式,而非简单的IT运维成本节约。

例如,2009年开始,新加坡乘客可以通过电话与呼叫中心预约Comfort Taxi与Citycab出租车,随后乘客通过短信收到分配的出租车信息与预计等候时间。整个流程虽然比传统的乘客路边扬招模式方便,但几个关键环节没有做到数字化/智能化。

第一.需求传递靠语音对话,各种方言口语识别率不准;

第二,需求录入靠调度员基于对话的理解在后台人工输入,容易出错且慢;

第三,需求分配依赖调度员的直觉与经验,在地图上基于出租车队的实时位置信息就近选择,在繁忙时刻根本应接不暇,导致丢单率很高。

2012年,这两家出租车公司的母集团ComfortDelgro没有采纳使用类似互联网广告点击率预测模型的智能算法自动化解析需求并调配车辆的建议。今天,各大主流叫车APP已经普遍采用了类似的智能化派单调度系统。但ComfortDelgro错失了这次数字化转型机会。分析其根源是惯性思维,当咨询师提出建议时,他们安排传统IT部门从系统运维升级的角度评估投入产出比,却没有理解这个背后DT技术带来的业务模式变革。

中华咨询:数字化转型“误入歧途”的几种方式

02、缺乏顶层规划,照搬照抄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门艺术,它以各种技术为要素并结合企业特点做设计创作。成功转型后的佳作可能雷同,但设计路径和创作节奏则是各有特色。企业要数字化转型如果照搬或者依葫芦画瓢,往往得到拙劣的临摹品。

新零售热潮下无人店、电子货架、刷脸支付等新生事物涌现,但是这些新事物是否增加了店面的流量、转化率、日均销售额?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答案是“未必”。

零售业的全链条涉及到销售预测、进货补货、定价促销、售后管理,如果只在单一环节引入数字化技术而缺乏对全链路的顶层设计,这种半新半旧的模式相距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甚远。传统零售业的转型需要以数字化的技术重构人、货、场的互动,帮助提升零售效率。

Toyota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管理方式在日本制造业取得极大成功,但是国内企业在引入精益生产后却并未广泛获得红利。尽管装备了类似的自动化产线及ERP、MES等工业软件系统,还需要生产流程各岗位人员能深刻理解精益生产的理念并践行,产线改造与人员赋能之间的节奏如果失调,则成为“形似而神不是”的转型。

中华咨询:数字化转型“误入歧途”的几种方式

03、孤注一掷全面出击

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需要在业务链路中选择具体的场景,立项并设计明确可衡量的价值闭环。例如,一个企业在多个生产环节都有痛点,但是并不是每个痛点都是致命性的。

我们应从数据密集和价值密集的双标准出发,选定最重要的场景,作为数字化转型实施的首个场景,定下业务目标。最终优化生产,提升效率。当我们在一个环节迅速取得了明确的价值,企业就有信心和动力在生产链路上下游横向推广。先纵深打穿一个垂直场景的价值闭环实现0到1,再横向增强扩展由1到N,逐步放大智能化的价值。

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切忌孤注一掷地全面出击,all-in的决心不等于all-in动作。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到太多的环节,必然导致各个环节的动作都是捞浮油,不够深入就很难攫取价值。

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07年启动了面向数字媒体内容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结果耗时数年无疾而终。事后BBC组织独立委员会复盘,教训之一就是项目牵扯太多部门造成巨大的协同成本延误进度。

中华咨询:数字化转型“误入歧途”的几种方式

04、硬件规划缺乏柔性

数字化转型应立足当前的信息化及数字化基础,先“由软及硬”、再“由硬及软”,这是正向循环的合理路径。基础物理设施等硬件提供了动态感知能力与服务下行渠道。但是过去几年,硬件的发展往往依靠计划性的规划,缺乏动态适配和柔性,这既无法衡量硬件建设的合理与否造成浪费,又为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成本压力。

以工业物联网为例,多年来尽管有各种扶持政策及专家疾呼,但是其发展速度远逊于移动互联网。遗憾的是,相当部分专家鼓吹工业物联网首先要布设传感器改造产线,结果为通信模块厂商创造了商机而未证明给企业创造的价值,企业主不愿先投入资金布设传感器做链接。这种“先硬后软”的做法造成前期投入太多且不确定回报,自然很难推行下去。

在这方面,阿里云ET城市大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新增城市物理设施,只是利用好既有数据就可以提升城市运行的智能化程度,例如通过智能化算法研发了特种车护航弹性绿波带、人工智能信号灯等多个创新应用,在杭州、广州、上海、吉隆坡等多个城市落地。

在开发这些应用的同时,城市大脑发现,在特定的路口、路段,如果能增加硬件信息采集设备,可以有效提升特定区域的智能化水平。于是开始辅助职能部门改善城市的硬件基础设施,避免盲目建设资源浪费,让城市“优生优育”。实现了软-硬的进化。而在这样的智能规划的硬件设施建设下,数据、算法、算力的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快速释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从硬到软的价值创造。

中华咨询:数字化转型“误入歧途”的几种方式

05、咨询问诊,实现价值创造“最后一公里”

笔者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技术与思想全面协同的系统性变革,在生产制造、社会治理各方面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与前几次技术革命不同,数字化转型所依赖的数据资源是不断再生几乎无穷尽的,所以它具备了自驱的可能性,一旦开始就不会停下。iPhone让Nokia手机成为历史,最终胜出者一定是那些能顺应趋势并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智者。而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主体不仅能获得内生性价值,还能创造外延性价值,并最终实现全社会范围的价值创造。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专业咨询机构带来的建议、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如今,全球大部分企业还在摸索由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没有成熟的灵丹妙药式的标准软件在企业部署就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方法论是指引转型前进的重要地图,而针对性的工具是转型前进的重要加速器。

任何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都将依赖方法论+工具,方法为主,工具为辅,二者缺一不可。既有的成熟软件,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但不是价值创造突破点。价值创造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方法论指引,因此,以行业经验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咨询问诊将为企业找到价值洼地。

中华咨询:数字化转型“误入歧途”的几种方式

简介:中华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事业部(简称:中华数字化转型)由中华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整合相关数字化转型的优质团队和优势资源成立。为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提供顶层设计与规划,并分专项重点在:产业互联网咨询与实施、大数据与AI的咨询与实施、区块链咨询与实施等三个方面提供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