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现场改善》

自从看了《现场改善》

自从看了《现场改善》

看字儿有耐心了;

品字儿也有耐心了;

如果我们从现在到未来有一条直线,那么改善就是那一层一层的小台阶,我们做放大镜,不做显微镜也不做天文望远镜,一天天的只争朝夕。

1. 第1章 改善入门

关注客户需求、现场导向以及改善驱动。

创新的确是神奇的,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而改善则不同,它经常是较为平凡而微妙的。但是,创新是一次性的行为,它的结果还经常存在这样或那样地问题,而改善过程则是基于常识性和低成本的方法,能确保通过长期的努力获得累积的进步。改善还是低风险的方法。这就是说,如果改善不成功,管理者还可以退回到原先的做法,这当中不会产生较大的成本。

维护指的是以维持现行的技术、管理和操作标准为目的,以及通过培训和纪律来支持现行标准的活动。

西方管理者对创新情有独钟,所以他们往往对改善不够耐心,尝尝忽视改善带给企业的长期效果。

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lan-do-check-act,PDCA)循环,标准化-执行-检查-行动(standardize-do-check-act,SDCA)循环,质量、成本和交付,全面质量管理,及时制以及全面生产维护。

改善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是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和参与,要想确保改善过程取得成功,这一点必须立刻实施,而且要持续一致地实施。

PDCA循环意味着永远都不要满足于现状。

每当现行过程中发生不正常的情况时,都必须回答下列问题:发生不正常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标准,还是我们没有执行标准,又或是现行的标准并不充分?只有当一项标准已经被建立起来并被遵守,而且现行的流程达到稳定状态之后,才可以转向PDCA循环。

SDCA强调的维护,而PDCA循环强调的是改进,这就是管理者的两项主要工作职责。

质量永远应该被放在第一位。

绝不将有缺陷的零件或不确切的信息传递给下一道工序。

为了实现理想的及时制生产体系,必须持续地实施一系列的改善活动,以消除现场的各种非增值工作。及时制能显著消减成本,及时交付产品,并极大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管理层应该建立起清晰的目标来引导大家,并带领和支持大家为实现目标而进行各项改善活动。工作中真正的改善策略需要在近距离督导之下实施。

没有目标的改善就像一次没有目的地的旅行一样。当每个人都在努力达成同一个目标时,改善才会是最有效的,而管理层有责任制定这个“目标”。

日本企业经常鼓励员工与他们的主管提案建议进行口头讨论,并立即付诸实施,这些甚至在提交正式的提案建议表格之前就可以做了。

2. 第2章 现场改善

公司里的人可以分为两种:赚钱的人和不赚钱的人。只有那些工作在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第一线的人是为公司赚钱的。理想的公司只能有一个人不赚钱,那就是总裁,其余所有人都要直接参与赚钱与赚取收入的活动。

着重于常识性、低成本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昂贵、教条式的解决方法。改善不必每次都经过管理部门的同意。

现场仅有两种活动在进行:增值的和不增值的。比如公认注视一部正在运行的自动机床,这个过程中只有机床在创造附加价值,而公认呢,不管他多么专心、多么富有感情地注视着机床,都不创造任何的附加价值。又比如一位维修工程师拿着工具走了很长一段路,他也没有创造任何附加价值,只有当他使用工具来修理、保养或安装机器时,才算是创造附加价值的。

专注于每一个有附加价值的地方---“砰!”“砰!”“砰!”---并努力消除穿插在其中的非增值环节。

大多数管理人员喜欢把办公室当作工作的场所,并且希望自己能远离发生事件的生产现场,他们大多只是通过每天、每周甚至每月一次地报告和会议,来接触和了解现场的实情。与现场保持密切的接触及了解,是有效管理生产线的第一步。

每天都要去现场,而且去的时候,不要磨破了鞋底却一无所获。至少要带回一个关于改善的想法。

请质疑你所看到的的资料,请质疑你所看到的测量数据!

这些大人物不了解现场,却经常留下一些不适当、找麻烦的指示。“没有这些回忆,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呢!”

改善首先要从认识问题着手,一旦认识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主管应当密切关注现场的行动,甚至现场和现物原则来判断问题,这也是他的一项职责。

很可惜,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只有详细研究了所有情况,才能动手改善。事实上,管理人员如果能仔细考虑并且坚持当场解决问题,则能立刻解决现场90%左右的问题。

他们没有一个固定位置来对方传进来的文件(没有标准),有些员工会把文件放在钥匙箱里,有些员工则把文件留在桌上,更有些员工随处摆放。

3. 第3章 现场的质量、成本和交付管理

想要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不应该只依赖于单一的成本管理,而应该在总成本上下功夫。所谓总成本,则是质量、成本和交付三者的一个综合反映。

在保证质量的过程中,源流管理的确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现场生产能力不达标,那么即使源流管理再怎么有效,也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功效。这样的情况就相当于,一个人在攀登珠穆朗玛峰之前已经制定好了翔实缜密的计划,结果发现自己的腿几乎虚弱到没有攀登的能力,这样岂不可惜?

提高工作标准,收集并分析不良的数据,使用夹具以实现更好的工艺控制,培训作业人员,鼓励“质量小组活动”以及减少作业人员的粗心错误。

下一道工序就是客户。

不幸的是,很多管理者试图禁用走捷径的方式来消减成本,典型的措施包括:裁员、充足以及向供应商压价。这样的成本消减措施,总是以降低工艺质量为代价,必定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但如今客户的要求已经变得原来越苛刻,他们不仅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还要求货物可以快速交付。当我们仅仅借由降低生产成本来响应客户对低价格的要求时,就会发现质量和快速交付就无法得到保障。

永远不要为消减成本或为了交付而牺牲质量!

4. 第4章 标准

如果工作场所已具备了标准,工人也按标准行事,且无异常情况出现,那么此过程就在掌握之中。下一步就是调整现状,并提升标准,这就需要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工作循环。

标准是保证质量的最佳方法,也是工作上最节省成本的方法。

控制的对象在于物,而管理的对象则是人。

当人们第一次跳伞时,他们依靠教练来折叠降落伞。随着其经验的逐步增加,他们开始在教练的协助下自己折伞。在他们成为熟练的跳伞家之前,他们必须学习如何正确地折好降落伞。

“维持”是管理者每天在现场的主要工作。

只有在改善行动结束后通过标准化来将其良好效果维持下去,相同的问题才有可能不会重现。

标准化难就难在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你认为标准一旦制定好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那么你就错了。环境改变,标准也会随之改变。你必须情况,标准本质上就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标准是一个需要遵守、改进与修订的工具。

他写下了成千张A3纸问题解决文档。

5. 第5章 创建现场秩序的五个步骤

现场需要的是否都有?

现场有的是否都需要?

为什么我们的员工要生产出没有急切需求的在制品呢?他们基于什么样的信息启动生产的?这样的情形表明制度上有严重的不足,如在现场生产和采购之间的控制不足等。这同时也显示出应对生产排程的变化时柔性的不足。

工人工作越努力,公司损失的钱越多。

清扫就是检查。

6. 第6章 浪费

任何没有创造附加价值的作业就称为浪费。

每一个流程都要成为产品(在服务行业,则为文件或者其他信息)创造附加价值,然后将产品(或服务)送往下一个流程。每个流程里的资源,不管是人还是机器,都只有创造附加价值和不创造附加价值两种状态,浪费即是指不能创造附加价值的所有行为。

生产过剩的浪费、库存的浪费、不合格品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加工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

如果你站着开会,那么就会比坐着开会更有效率。

7. 第7章 现场之屋的基础

丰田公司之所以能够维持追求卓越的文化,凭借的是其战略中的两大支柱,分别是“改善”和“尊重人性”。

将工作做得更好,是为了我们自己,而非为了外面的任何人。

一家学习型企业,就是企业内的每一个人、团队及企业本身,都不断地学习,并且分享知识技能的发展、转移及应用,从而持续发展,不断获得竞争优势。这样的企业有团体工作的氛围,利益相关者(股东、经理或者公认)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

现场改善十条基本准则:

1、摒弃墨守成规的生产理念。

2、思考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何不能做。

3、不要找借口,从质疑现行的做法开始。

4、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即使只能完成目标的50%,也要立即动手做。

5、立即改正错误。

6、不要为改善花钱。

7、碰到困境时才会迸出智慧的火花。

8、问五次为什么,找出根本原因。

9、“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10、记住,改善的机会有无数多个。

我曾认为干得越快越勤,就越能取得激动人心的成果。但这样努力地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如何大规模地改进仍旧令我困惑。

改善成果不是管理者能在短期内可以达到的,而需要通过在长期过程中管理工作流程时,支持他人的长期努力获得。

结果的可持续改进,源自对工作过程的持续改进。

想要获得技能,不能单单阅读书籍或是听场演讲,二必须要实践!

以下只要有同意,就应该进行改善:

1、使工作更容易。

2、能拍出单调沉闷的工作。

3、能减少工作中的不便。

4、使工作更安全。

5、使工作更有效率。

6、改进产品质量。

7、节省时间和成本。

8. 第8章 可视化管理

改善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最高管理层设定的方针。建立公司的长期和中期政策以及年度方针,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员工,这是最高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当现场的员工了解到他们的活动与公司政策密切相关时,就会产生使命感也就能够体会到改善活动的意义。

9. 第9章 现场主管人员的角色

管理者意识到推行改善必须遵循帕累托图远离(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图标工具),优先选择改善项目。因此,与其在工厂的所有领域无差别地推行“现场改善”,不如选一条流水线作为样板,总公司和所有工厂尽力帮助这条生产线实施改善。一旦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就把改善活动扩展到其他的生产线。

评估重点:

1、建立了什么样的标准?

2、如何去遵守标准?

3、谁在管理这些标准?

4、谁在进行改善?

5、生产主管起什么作用?

今天的大多数的管理者已经丧失了挑战的热情。特别是许多现场主管,只是努力维持现状,虽也终日苦干、大声吆喝、东奔西跑,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更不要说追求进步了。

10. 第10章 现场管理者的角色及职责

虽然丰田阿斯特拉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运营多年,但直到1991年该公司才意识到明确其现场管理者职责的重要性。其现场管理者分为主管、领班及组长,但各自角色的定位往往混乱不堪。当问题发生时,经常不知道应该找哪一位管理者来处理此问题,也不知道应该由谁来负责想出暂行对策及新的方法、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并将其标准化。

人事部门印发了口袋职务手册,以明确现场各层级管理者的职责,并将手册分发至每个管理者手中。

短会主体:

1、前一天所发生的的事故

2、夜班所遭遇到的问题

3、没有完成的目标

4、曾经发生过的任何电机或机器故障

在丰田公司,各种课程由认证的培训师进行讲授,如“丰田工作指导方法”就由认证的培训师讲授的。其他在公司内讲授的课程还有丰田生产体系、问题解决、晋升前和晋升后培训、安全培训以及技术培训等。

管理层估计这些天建议可为当年节省下500万美元。

这些改变显然归功于管理层多年的坚定决心,但恐怕你很难相信,像丰田阿斯特拉公司这样一家优秀的企业,一般员工月薪只有150美元!

对在北美、欧洲或其他工业化地区的公司而言,这也许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这些公司的员工挣着10倍于丰田阿斯特拉公司的工资,却还是固守传统的西方监督与管理方式。

11. 第11章 从及时制到全面流动管理

每一道工艺都与下一道工艺相联系,不溶于有多余的空间存放半成品。在各工艺之间,只允许一个工件流动。

一条无形的线连接着客户与生产流程。

如果生产与节拍时间相符,现场的步调就会与市场需求的脉动一致。当公司的管理达到足够的柔性,现场就能即刻随着市场的需求脉动而变化,做到只依订单数量生产。

因为每次这些问题出现,都会导致生产线停产,曾经微不足道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了。

在新的生产方式下,曾经每周一轮的生产排程方式缩短为每天一次。今天,生产排程周期更是缩短为2个小时。此阶段改善活动的重点是,按照订单接收的顺序生产不同型号的床垫。为此,减少换模时间成为了关键。通过缩短时间,公司床褥缝制机的换模次数增加了60倍之多。

小处工厂内的多余库存。

每当我回顾改善前的那些日子,我简直不敢想象我们竟是这样经营企业的。那种生产方式简直是一种罪恶!

根据实际的客户需求或消费量来定。

12. 第12章 线模公司的及时制生产方式

通过引入及时制生产方式(JIT)来实现柔性化生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