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学科作文教案 已申请专利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网络课程近期上线 免费公开课

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钟传祎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脑与阅读》一书中介绍了脑在阅读中所具备的三个特性,正是这三个特性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正确地认识这三个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写好作文的良策。


下面结合脑在阅读中的三个特点谈谈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一、区域性:人的眼睛具有先天缺陷,只聚焦中间区域。表现在阅读上就是要看清文字,必须集中视觉细胞,然后目光不断地移动。

这种移动不是匀速的,是跳动的,每秒钟要跳动4-5次。所以,读长句子会觉得特别累,看到一整篇不分段、不分章、不分节的文章,会产生畏难情绪。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针对眼睛的区域性特点,我们的文章要赢得读者的喜爱,让读者读得轻松、愉悦,就要进可能多分段,最好两三句话一段,三五段一节,句子不能太长,十字以上的句子尽量少一下,读者对象越小,句子要越短,只有这样,照顾大脑的特性,读者容易集中目标,轻松进入文字世界,享受阅读的快乐。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我们知道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被誉为“通俗小说之王”,一生多产,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他的小说一直畅销,尤其是代表作:《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的读者。

他是如何做到的?运用大脑区域性特点来解释,我们发现,大仲马运用对话来写文章,句子精炼,有时一个字一段,看起来很舒服。

大仲马是从写剧本开始写作的。在他的小说中,对话占有极大的比重。他往往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很少对人物做长篇的描述,人物的性格多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显示出来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对话独立成段,一个字一段,两个字一段,照顾眼睛看书的感受,最大利用大脑的区域性特点,让读者很轻松地读下去,不觉得眼睛疲劳。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如《基督山伯爵》一开始,写邓蒂斯回到了马赛,很悲痛地向船主人老摩莱尔报告:“我们失去了勇敢的船长黎克勒。”

然后另起一段:“货呢?”船主焦急地问。干脆,紧凑,重点突出,信息量很大,读起来很过瘾。两个字、一段话就把摩莱尔关心货物胜于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准确地表现出来。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我们再看一个反面的例子。
普鲁斯特的小说被认为是最难读下去的伟大作品。他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7大卷,共15册。

先不管小说写了什么,只要你打开《追忆似水年华》,密密麻麻的字就让你产生畏惧情绪。极少的对话,对话也不独立成段。几页纸一段,很少分节,句子很长,绕来绕去,让你掉进文字的迷雾中,越读越累,最后只好放弃。

在第七卷《重现的时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主人公一边思考着,一边走进盖尔芒特公馆。这一思考,作者写了整整48页,没有紧凑的情节,没有事情的冲突,甚至也没有完整的事情。

因此,这本书也被评为世界上最难读的十本书之一,以至于读者用阅读《追忆似水年华》来考察自己的耐心,因为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而觉得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第二,画面化:我们阅读时,需要把视觉信号,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要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画面。

眼睛接收到的信号,最初是一个一个的字,这些文字背后的信息要转换成画面,画面进入大脑后,依靠左半球上的一块皮层把视觉画面转变成大脑可以处理的信息。

显然,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取决于大脑皮层区域的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和信息的熟悉的程度相关。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根据大脑阅读的这一特性,要写一篇读者能够容易阅读的文章,一定要降低编码的难度,要从读者和作者熟悉的信息入手,要方便读者把字符转换为画面,尽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要尽可能唤起读者熟悉的场景,借助各种细节和形象,为读者转码提供便捷、可靠、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文章的画面感。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一篇著名的音乐赏析文章。音乐赏析很专业,而声音又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就在我们身边,可你就是无法把握和琢磨。我们聆听着各种声音:风声萧萧、雨声沥沥、雷声隆隆、鸟鸣啾啾、人声熙熙等,而无数音乐家创作的乐曲,都把我们引领到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让我们感觉到人生的无限美好,可是如何表达这种美好呢?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就写了自己欣赏交响乐所看到的画面,将音乐的形象转化为可视的场景。作者把无形的音乐化为可视的形象,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平原、天空、光纤、飞鸟、暴风雨等音乐形象中,感受那交响乐旋律的发展变化。环境的渲染和衬托,与音乐主体形象“我”的描摹,使景情高度融合,从而表现出交响乐强烈的艺术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声音属于听觉,作者写声音的时候,打通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用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情景写声音。

欣赏《田园交响乐》,首先看到“看到广阔的平原:空荡、平坦”、“火热的天空与地平线上大地的线条形成对照,就像人们在夕阳西下时看到的一样,但在这一世界中并没有太阳。”

《田园交响曲》共五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标题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在溪边、乡村欢乐的集会、暴风雨、牧人的歌。每个乐章为一个场景,每个场景都和人物、地点、时间、事情相联系,每个场景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象。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第一个场景“广阔的平原:空荡、平坦”,写了天空、雾气、光线、大地、各种色彩的变化,“我疲劳不堪,躺在地上”“我先试着站起来,但没有成功,不过我一点一点跪起来,然后站立,面朝着天”。

把声音和具体的场景结合起来,让声音丰满、可感。场景往往由一个个的画面组成。我们由音乐进入场景后,要将场景细化为一个个的画面,然后具体描绘画面中的内容。乔治桑写暴风雨,写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先是“风刮得越来越猛,那些方阵队伍随时可能如同杨树叶一般被秋日晨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后是“狂风暴雨中响起浑厚的声音”“暴风雨变得愈加疯狂”,一个个画面,细致入微,真实可感。

毛姆也是文字画面化的高手,他在回忆录《总结》中一针见血地说:“很多作者根本就不去观察,只是根据自己幻想中的形象去创造标准尺寸的角色。他们就像一群只会拿古董作为对象进行描摹的绘图员,从来不会尝试用真人来作模特。我一直都是拿真人来作画的。”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男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躲开老婆,抛弃舒适的生活,跑到巴黎,从零开始画画,最后贫困潦倒,得了麻风病,漂泊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但在毛姆笔下,故事摇曳生姿,文字挠着你的心窝,看得你心神荡漾。哪怕阐述人生哲理,拷问心灵,也是具有诗意般的画面:

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弃?

多少人为这样的句子戳中心窝,久久难以忘记,把阅读变成一种回忆、享受和净化。

随便说一句,现在的自媒体文章,为了凸显文字的画面感,还配上各种应景的图片,目的一个:提高阅读的爽适度。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第三,韵律化。阅读需要把字符转化为声音,需要注意文字韵律,节奏。科学家发现,一个字进入人的大脑,跟一个字符敲进电脑,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字符进入电脑,只会调动电脑里的一个特定位置。但是一个字进了人的大脑,在0.3秒以后,通过仪器就可以观察到,脑活动马上大爆发,而且是全面爆发。大脑的各个区域都被调动起来。大脑要全体出动,才能提取出一个字的意义。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这就好比大脑中有很多的“精灵”,聚集在一个大会场里。舞台上每出现一个字,所有的精灵都紧张地盯着它看。

比如当“作文”的“作”字出现的时候,负责对“作”字进行编码的精灵被激活,但因为同音、形近字很多,场面也是很混乱整个大脑形成混乱的大合唱。

从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到大脑识别文字,再到联想语音和语义,再到解决冲突,大脑里面很嘈杂。这时,借助声音,通过韵律,才能提高大脑识别文字的效率。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应该像音乐。卡尔维诺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悦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好的文字是韵律和语感最完美的结合体。检验的标准就是去读,读起来如清水奔流,叮当悦耳,使人无比舒畅。有一种说法,任何艺术形式的终点,都通向音乐。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我们知道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文章不仅结构严密,用词准确,而且朗朗上口,和诗一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美,他说:“如果文句读起来能适合呼吸的要求,才能说文句是活的,如果文句可以高声朗诵,这文句才是好的。”

据说福楼拜为了让文字具有韵律感,一边弹着钢琴,一边朗读文章,以此修改文章,确保行文的节奏和韵律美。正因为如此,福楼拜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体家,他的文笔清澈流畅,简洁而不干瘪,质朴而又鲜明、生动,被公认为法语的典范。

我们以《包法利夫人》第二部第八章为例,这段关于“闻遐迩的展览会”的描写,节奏明快,错落有致,画面逼真迷人:

人们熙来攘往,张灯结彩,又敲鼓,又鸣枪,一派庄严隆重的节日景象;店家忙着招揽生意;教堂的杂役趁机捞外快;药剂师先生窜上跳下,到处指手划脚;鲁道尔夫全副精神用来诱惑医生太太;州行政委员煞有介事地在演讲;人群里各种声响,牛哞哞、羊咩咩乱成一片。

一位老农妇,在田庄服务五十四年,得到一枚银质奖章以及二十五法郎。她又老又瘦,脸上的皱纹比风干苹果还多。一身破烂衣服,袖筒里伸出两只长手。谷仓的尘土、洗衣服的碱水和羊毛上的油脂,使她的手粗糙、发硬,结上了一层厚皮尽管刚刚用清水洗过,仍然显很脏。这双疙里疙瘩、合也合不拢的手,就是她半个世纪辛劳的见证,那枚奖章和二十五法郎,便是对她的全部酬劳。

她还是第一次看见自己在这样大的一群人当中,眼前又是旗,又是鼓,又是穿黑燕尾服的老爷和参事先生的十字勋章,她心里害怕,一动不动地站着,不知道该往前走,还是该逃掉,……最后,她木然地接过奖章,仔细打量,忽然泛起幸福的微笑,咕哝着要把这送给教堂堂长。会议结束群众散去;每人都重新回到自己原来的地位,继续按旧习惯行事:主子继续虐待雇工,雇工继续用鞭子抽打牲口,……只剩下大人先生们坐下来大吃大喝。

这段描写,完全是不动声色的平铺直叙,却又绘声绘色,充满动感。众多的人物,喧嚣混乱的场面,像交响乐般有层次有对比地交织在一起,使人不能不叹服作家的艺术功力。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最后想用余秋雨的散文验证一下这三个特性。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自问世以来,引发阅读热潮,成为海峡两岸的中国和整个华文世界热议关注的焦点,先后获得海内外各种重大的文化奖项,长时间畅销不衰,至今累计已印行千万册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散文出版史上的奇迹。《文化苦旅》独特的艺术魅力到底在哪里?


让你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如何根据大脑阅读的特性来写文章

我们先看《文化苦旅》中写“三峡”的开篇文字: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懮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文化苦旅》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语言上,“把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感性和理性、继承和革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艺术化的、诗性化的意象式语言,这种语言平易而又深刻,生动而又概括,含蓄而又畅达,抒情优美,叙事典雅,议论透彻,令人读之愉悦,感之真切,味之再三,思之不尽。”从《三峡》的开篇来看,完全符合大脑阅读跳跃的特点,画面感强,文字富有节奏,读起来如三峡奔涌,“把人震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