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在中國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有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夫妻倆接連生育五個子女。在這個相信人多力量大,並且沒有什麼節育措施的年代,生育這麼多子女算是正常且普遍的事。

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如何走出農村,從而出人頭地也是每個農村家庭更為長遠與宏大的追求。考上大學是每個農村人走出去的唯一的路。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也是一樣,既要維持一家老小眼下的生活問題,又要為長遠考慮,讓子女上學讀書,從而走出農村。

子女都需要上學,可是農活甚多。如果這些孩子都去上學,家裡的活誰幹呢?誰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呢?養活這一大家不可能只靠夫婦二人的勞作。有的子女必然要做出犧牲,不能夠上學,在家做活維持生計。老大是以後家裡的頂樑柱,必須上學。老三天資聰明,好好培養,以後必成大器。就這樣,老大,老三上學去了。其他的子女都在家做活,賺錢,來維持一大家的生活,並且供老大,老三上學。

為什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老二,老四,老五面朝黃土背朝天,幹活。老大,老三也很努力,埋頭苦讀聖賢書。一大家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功夫不負有心人,家裡生活運作的不錯,老大,老三也很爭氣,順利的考上了大學,學有所成,在大城市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很是體面。農村老家的父母和兄弟也都替他們高興,是家裡的驕傲。

為什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老大,老三剛工作的頭幾年,他們經常回農村老家,探望父母兄弟,後來,他們在城裡處了對象,就很少回來了。對象都是標標準準的大城市人,老大,老三向各自對象提起自己的老家時都有點開不了口,覺得自己是農村人,難以啟齒,怕對方因為自己是農村人而影響雙方交往。後來在城裡呆久了,習慣了城裡的生活,回老家時,對家裡父母,兄弟的各種生活習慣,行為也看不習慣了,有些介意了。怎麼能隨地吐痰?怎麼能穿這麼髒的衣服?頭髮怎麼能這麼亂都不整理?等等。老家兄弟向他們借點錢,也以他要存錢買房,被拒絕了。後來,買房錢不夠,還是在老家兄弟的幫襯下買了房。住進了新房後,老家兄弟前去拜訪,因為進門沒有脫鞋,而被嘮叨了半天。

為什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老家兄弟都認為老大,老三是讀書人,有文化,每當他們說自己的不是時,都認為他們說的肯定在理,肯定是自己做的不對,因為自己沒文化,所以也都不放在心裡。

以上的故事,是我虛構的,些許不夠嚴謹與準確,但諸如此類的事情,在中國肯定時長髮生。小到類似這樣的家庭,大到整個國家。

為什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文革之後,中國急需發展,中國急需解決十多億人口的生活問題,同時也想追趕世界,謀求長遠的發展。中國實現了改革開放,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整個國家資源與精力有限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如今,經過全國上下一致的努力,一部分人相對於另一部分人富起來了。中國東南沿海湧現出了一些發達省份和發達城市,而中國的中西部一些省份與城市的發展速度卻相對緩慢。

類似一開始講的故事,如今,發達地區瞧不起欠發達地區,地域黑,城市人瞧不起農村人,富人瞧不起窮人等等此類現象與事件時有發生。

為什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我看到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人不能忘本啊,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從哪裡來。你成功和光鮮的背後,有一大批人為你做嫁衣。牛頓說過,“我看到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真的希望,那些發達的人們,不要只盯著前方,有時間也看一看你的腳下,到底是誰給你搭建的階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而不是隻知道索取,覺得別人的犧牲是理所應當的,自己最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