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鄉村社會第七篇上

———飲食

談到飲食,似乎中國人天生的會烹飪,什麼樣的食材到了中國人的手裡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特色小吃。有人說外國人計劃一年吃遍中國的小吃,結果在成都美食街呆了六七年。也許有些誇張,但也足以說明中國人在吃上有許多精細化的發明。

當人們談到中國美食時,常常洋溢著自豪,但是我們有必要探尋美食背後的歷史性原因。我想到的就是兩點:第一主要還是物質匱乏;第二當然是俗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先來闡述第一條,物質匱乏,我想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的生活經驗而言,小時候與現在一樣多的農田,但是糧食總有後手不接的時候,有時候一連幾年糧食都歉收,想養豬或者羊,都是些雜草,穀殼之類,最好的是麩皮,也多是參一些在其中,所以豬或羊也養活不了多少。我們總說外國人不吃內臟,也許是,但是我們吃,原因就是我們得填飽肚子,雖然不好吃,但是我們可以多加輔料。第二就是就地取材,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說法,中國人有句日常的問候語“吃了沒”,很簡單,南北通用,充分說明中國人幾千年來有多麼怕餓。當然,我們以農為主,農作物是食物的主要來源,但是也要儘可能的增加食物的儲備,例如可以狩獵,夏天挖野菜等,一切能吃的都可以用來吃,幾時味道很差,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有那麼多輔料,也許正是因為有些食物確實難以下嚥,只有調料重才能勉強吃下去。我記得母親曾經說在母親小時候有吃觀音土的,吃的下去但是消化不了,人因此會被撐死,我想人們肯定也知道這樣的結果,但是飽腹已經勝過生死了吧。我記得小時候有人家吃榆樹皮的。物質匱乏,填飽肚子又是人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能吃的,只要能吃得下就會嘗試。幾千年下來積澱成了中國的烹飪文化,真是時殊世異啊。

透視鄉村社會第七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