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皖之美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文化也交織融合與此。“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這就是“淮橘北枳”成語的出處,為什麼出現此種狀況,古文自問自答已經給出了了答案”水土異也“這一語道出了以淮河為界的安徽省南北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的巨大差異。

淮河在安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此為分界線不僅劃分了中國南北,同時也把安徽分成了南北,皖北的蚌埠、淮北、亳州,宿州與皖南的安慶、馬鞍山、黃山,池州、績溪、黟縣在語言、文化、氣候、生活習慣完全不同,淮河以北,接近北方,北方的飲食習慣就會更多一些,淮河以南就是南方的文化特色、氣候更接近南方一些,可以簡單的理解成中國南方的最北端亦是中國北方的最南端。而像六安、淮南由於處於淮河交匯流域,所以無論是在飲食,性格,氣候上表現出來的特徵同時又兼具南北風格。對於一個想要了解安徽的外省人來說,如果想要深入瞭解一個安徽人,你需要這麼提問:你是安徽南方人,還是安徽北方人,或者問是否是淮河流域人士。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皖之美,美在風景之上。正是在這特殊的地理環境下逐漸成長並令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所折服的,首推黃山,90年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遣產”名錄,也是中國的5A級風景區。 黃山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蕩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遊黃山,並留下:“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盛譽。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皖之美,美在建築之上。首推皖南的山地、河岸村落的建築。她以黛瓦、白壁、馬頭牆為外型特徵;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以民居,祠堂,牌坊為主要構件,輔以穿家門而過的曲曲折折的河水,形成既獨立又統一的村莊,這些山地村落隨山形地勢高低錯落,層疊有序;河岸村落遠遠望去與周圍的河流,小橋,茂盛的農作物一同構成了一派田園景色,令人遐想翩翩,為之神往。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皖之美,美在富饒的土地之上。“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收了淮河灣,富甲半邊天”“江淮熟 天下足”這些民間諺語無不訴說著淮河流域的輝煌及人民的喜悅之情。淮河兩岸,魚米之鄉,沃野千里,魚、蝦、蟹、鱉;菱、藕、蓮、芡等就是對以上諺語最好的詮釋;氣候溫和,耕地多產,水稻是本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 以此為界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糧食種植大格局,也因此形成了“南人吃米,北人吃麵”的生活習俗。淮南王劉安,豆腐的發明創造者用淮河之畔八公山泉水製造的八公山豆腐聞名遐邇,被稱為中國一絕。明代有《詠豆腐》詩讚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退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罐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時至今日,豆腐早已是千家萬戶經常食用的一道美味,但八公山的豆腐及豆腐宴仍是翹楚。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此圖由盧勤同學提供

安徽山美水好,自然也是名茶、名酒的主產地,中國十大名茶安徽佔了三個: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其它著名品牌還有太平猴魁、屯溪綠茶、桐城小花、霍山黃芽等;名酒主要有古井貢酒、口子窖、臨水古鎮臨水酒、迎駕貢酒、沙河王等。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皖之美,美在博大精深的美食之上。魚米之鄉,自然是食材豐富,安徽飲食名目繁多,主要有徽州菜、廬州菜、沿江菜、沿淮菜等,安徽菜很早就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其中徽州菜起源於歙縣,績溪的徽幫廚師將它發揚光大。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於世。代表作臭鱖魚、一品鍋、毛豆腐、山筍燒臘肉等;沿江菜盛行於蕪湖、安慶及巢湖地區,它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代表菜有“清香砂焐雞”“生燻仔雞”“八大錘”“毛峰燻鰣魚”“火烘魚”“蟹黃蝦盅”等。沿淮菜,主要由六安、淮南、阜陽等地地方風味構成,油大味重是沿淮菜的特點,以河鮮、湖鮮、各式燒鍋子、豐富的時令小炒為主,代表菜有“黃鱔燒臘肉““尖椒炒肉絲”“毛豆撲雞蛋”“韭菜炒千張”“瓦塊魚”“清燴鍋子“”牛羊肉鍋子”等等,還有種類繁多的滷菜及臘物系列。菜品講究鹹中帶辣,湯汁味重色濃,並習慣用香菜,芫荽佐味和配色。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皖之美,美在底蘊深厚的文化之上。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裡的宣筆宣紙、徽墨歙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在皖地源遠流長,同時賦予了文墨更為卓越的品質。亦如“好山好水出好酒”至理名言一樣,人傑地靈同樣在皖地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皖南地區,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古有朱熹、畢昇、方臘、黃賓虹、胡雪巖,近代的詹天佑、胡適、戴安瀾、陶行知;淮河所經流域喝潁河水長大的管子;出生在渦河岸邊的老子,《道德經》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不朽之作;同樣在渦水之濱吸足了日月精華的莊子,用哲學家的目光、詩人的語言,來解說道教理論,更是大氣磅礴,汪洋恣肆;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的曹操、謀臣張良、神醫華佗,以一介平民躋身皇帝之列的朱元璋,還有散落在安徽各地熠熠生輝的姜子牙、管仲、周瑜、包拯等等這些在中國歷史上都佔一席之地的英才先人,各個如雷貫耳、名冠古今!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戲曲自然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這首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歌詞正是出自安徽的黃梅戲;清乾隆年間,“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四大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作為一門中國獨有的藝術,中國的“國粹”,早已經成為世界的藝術瑰寶。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繼往開來安徽的紅色文化資源也是稟賦厚重,她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也是皖南新四軍軍部,她是渡江戰役總前委,也是淮海戰役主戰場,紅色沃土培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紅色諜王”李克農,六星上將洪學智等一百三十位開國將軍,其中將軍的搖籃”金寨縣“就有59名開國將軍,為我國的革命事業輸送了無數的英雄兒女,鐵血皖南,英烈皖北,豐富的革命歷史遺存, 是留給安徽人民最為寶貴的紅色印記。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皖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