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牡丹亭

惊心动魄——牡丹亭

那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天,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正在京城做官。汤显祖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经担任过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

后来,汤显祖上奏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奏本,皇帝朱翊钧大怒,他把汤显祖贬职到徐闻县去做小官。这一次,汤显祖第一次经大庾过梅岭,到徐闻县去。

半年后,皇帝再次重用汤显祖,将他升调至浙江遂昌做官。汤显祖又一次经大庾过梅岭,这次,他在大庾逗留了一段时间,在与当地贤达文人闲聊中,汤显祖了解到大庾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惊心动魄——牡丹亭

有一次,汤显祖在大庾找到了一本古书名为《夷坚志》,其中有一篇故事,是讲古代谪居南安的官员千金死后化成鬼魂,在当地宝积寺与谪官太尉孙子产生爱情的故事。

出身书香门第的汤显祖被这个爱情故事所感动,他决心改编这个故事为剧本,使它成为一个千古佳作。后来,汤显祖翻阅了各种典籍,又找到一篇前人所写的话本小说,名为“杜丽娘慕色还魂”。

汤显祖便将《夷坚志》中的故事与《杜丽娘慕色还魂》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个新的戏剧,将其命名为“牡丹亭”。

惊心动魄——牡丹亭

古籍《夷坚志》和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人们一般认为,古籍《夷坚志》中的故事是《牡丹亭》的源头,而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则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凸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宋代大学者洪迈在其著作《夷坚志》中,记载了一则谪居在南安太尉解元的孙子解俊,他遇到前抗金将领邵宏渊女儿鬼魂的历史传奇故事。

惊心动魄——牡丹亭

当然,作为高官的邵宏渊年轻漂亮的女儿死了,又葬在寺庙边,自然会引起当时人们各种猜测传闻。

解氏子孙因住宿到寺庙中,听到传闻引起遐想,甚至恍惚间见到貌美姑娘来到跟前,日复一日不能自拔,被当时人们说是女魂缠身,这都是很有可能的事。

这种事情广为传播,自然也会传到生活在故事发生年代的洪迈耳里,被他记载下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惊心动魄——牡丹亭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的创作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和《闹殇》等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小说的若干原句。

在话本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改编,他把小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话本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惊心动魄——牡丹亭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它在礼教制度森严的封建时代一经上演,就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特别是受到感情受压抑妇女的喜爱追捧。

当时,《牡丹亭》一经上演,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他所著的《顾曲杂言》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由此可见,《牡丹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卓越的。作者汤显祖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气息,感人至深。

惊心动魄——牡丹亭

汤显祖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

《牡丹亭》以文辞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婉转精丽的长处。明代吕天成对《牡丹亭》的赞美之词: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牡丹亭》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它的理想色彩非常强烈。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杜丽娘作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来描写,通过“梦而死”“梦而生”的奇幻情节揭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惊心动魄——牡丹亭

作者在《惊梦》《回生》中以抒情诗般的曲词,把深闺少女愁闷孤独的感情,顾影自怜娇羞的神态和摇漾的春色融合为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提供了再想象的天地。这样的曲词,即使没有音乐,也仍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汤显祖是饱含着深情创作《牡丹亭》的,根据焦循《剧说》中所记载,他在写到剧中春香哭祭杜丽娘的情节时,竟“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感人至深。

作者在《牡丹亭》的情节结构上,使其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比如在《惊梦》《回生》等情节中表现的都是在幻想中才可能存在的事物。作者的这一切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牡丹亭》戏剧结构的支柱。

惊心动魄——牡丹亭

《牡丹亭》语言秾丽华艳,意境深远,作者全剧都采用了抒情诗的笔法,这样既倾泻了人物的情感,同时又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剧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清代《红楼梦》也受其影响,《牡丹亭》作为戏剧艺术的中华瑰宝,显示出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牡丹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作者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是对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巨大冲击。

惊心动魄——牡丹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