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1引子:自然是偉大的,一直都是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這幾天,剛過完了“冬至”,凜冽的寒風小刀,一下子就鋒利了許多,刮在臉色生疼生疼。用老一輩人的話說就是“節氣不饒人”啊。

宋英傑說過:“節氣和我們的生活若即若離,但實際上,常常是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潤澤著我們對萬千氣象的體驗。”深以為然,四季分明的北方,每當節氣前後,天氣多數是有很大變化的。二十四節氣正是古人順應自然的智慧結晶。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看似高新科技已經讓我們漸漸遠離自然的影響,從而對自然界的體驗和敬畏之心也漸漸變淡。

而對於自然,無論你在意或是忽視它,自然萬物就那樣存在著,恆古不變。所以,當人類在沒有節制的索取時,自然界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霧霾籠罩、沙塵蔓延……該用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相處?這一切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索。

自然也正在一次次警告我們,順者才能興旺昌盛。就在幾千年前的老子,就開始教導我們崇尚自然,復歸人性、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沈從文先生在《邊城》裡就描繪了一群這樣順應自然、樸素、和諧的人們之間的悲歡離合。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這裡彷彿一片世外桃源,民風淳樸善良、與世無爭。明明不要坐渡船的錢,卻硬要把錢塞在掌船人的手裡。

就是這樣一個好人的世界,為何最後偏偏成了一個愛情悲劇?而且在小說的開頭,作者為什麼在前三節用大段大段的文字,做自然描繪而沒有故事情節?這在小說創作中是少有的。這樣的安排有什麼效果,又什麼樣的用意在裡面?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2 《邊城》裡世外桃源的自然美,是人格化了的美

仔細想來其實,小說裡這樣特意安排,應該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生活的老莊文化。這種遵從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就像24節氣一樣,人們懂得一切按照自然的方式去勞作生活、去相處相愛。

這樣的生活即便是有了困惑和苦惱,都會在這順應自然時,一切的答案好似春風吹出的枝頭綠芽,又像秋風刮落的一片紅葉那般灑脫直觀。

正是作者開頭描繪這讓人嚮往、引入遐想的自然美景,構成了一幅綺麗的山水美景。其實,自古文人就把自然山水和中國文化之間建立起了某種關係,一種特有的人格與山水之間的象徵關係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中國文人裡的山水,無論是文學裡渲染的風景意象,還是畫家躍然紙上的繪畫,往往都是人格外化的體現。大多寄託著自己的志向和意趣在裡面。他們內心中寂寞的心境,高潔的人格品行類似這種難以言傳的東西,往往通過對奇妙美幻、高遠幽靜的山水描繪表現出來。所以中國文化中的山水,是人格化了的山水,被寄予了豐富的思想內涵。

大體來說中國的文化是分兩極,一種是孔孟“有所為”的入世文化,講究治國平天下;一種是老莊“有所不為”的出世文化,躲到深山老林追求不染世塵的高潔品行。由此給人感覺,越是與世隔絕的環境,越能傳遞給人高潔。所以景物就恰恰被象徵了人品。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如此我們再看,小說中描寫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優美景色;描寫當地人靠渡船來往的簡樸生活;描寫翠翠和爺爺擺渡人的忠厚和善的生活;後來寫船總順順一家仗義仁慈的領頭人生活。這樣的描寫裡通過自然的景,淳樸的民風暗含著一種思想情懷,強調了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的生活。

正是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風景秀美的地方,自然人們善良淳樸,做事風格也符合了自然和諧的方式。就像他寫翠翠“翠翠在風日裡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在這裡他把翠翠依然當作是“自然之女”了。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這樣一群順應自然的人,發生的愛情故事,不強求、不追求、不急躁,一切順應自然流水般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3 邊城裡的自然之愛

這裡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很低,每一個人生活的夢想都是實實在在的。 這種生活正恰似老莊平淡、單純、寧靜的生活。 正因為大家都是遵從自然的生活,所以生活和愛情也是自然淳樸的。

小說裡愛情故事的大概是,翠翠隨著年齡增長,她看到女人出嫁的大花轎,會開始出神;她因為端午節看賽龍舟,邂逅了船總順順家老二儺送,而心中蕩起漣漪。她不知道除了和爺爺之間的愛,還有一種這樣的愛讓人難以忘懷。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後來,船總順順家的老大天保,喜歡上了翠翠,派人來提親。但是翠翠沒有明確表態,少女的羞澀,讓她把心事藏在心底。

其實天保的愛情是現實的,他曾說:“翠翠太嬌了……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照料家務的媳婦。”自然之女怎麼會喜歡上沾染塵世、帶有功利的愛人呢?所以,她猶豫,更不會去愛上這樣的人。

在順順家老二儺送知道大哥提親的事後,也說喜歡上翠翠了,而且打包票說翠翠喜歡的人是他。哥倆約定按當地習俗,唱情歌來打動心上人。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帥氣的老二其實早被人看中,就是團總的女兒,而且還陪嫁一座嶄新的碾坊。碾坊在這裡象徵著財富,老二拒絕了這種誘惑,很明顯老二追求的是超脫功利的愛情,這種愛情也自然符合翠翠心中的愛情。所以儺送的情歌定是最能打動翠翠心的。

事情卻因為天保在送貨時不幸淹死而發生了轉變。順順家都怪罪於翠翠爺爺不爽快回復婚事,導致天保心神不寧出事故。所以順順一家絕不再提和翠翠結親的事,這也成了最後儺送拒絕父親,為他提親團總的女兒,而選擇外出打工歷練自己的原因。

最後,留下了孤單的翠翠,默默等待心上人歸來。

其實翠翠的爺爺,一開始就預感到了翠翠愛情的坎坷。因為翠翠喜歡那種遵從自然的愛情,不喜歡那種功利的愛。而自然的本性都是輪迴,往復的、宿命的。翠翠的母親,也是因為尊於自然的愛,喜歡上唱歌動聽的軍官,兩人最終殉情。他深深感到這種合乎自然、遵從天性的愛情註定也是一個命運輪迴。所以,他在知道了順順不再管兒子的婚事後,積鬱成疾,加上年事已高,在雨夜過後默默死去。

一幫善良的人,最後演變成了一場悲劇。為什麼會有了這樣的結局?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4 愛情悲劇引發的思考:順應自然的愛是正確的嗎?

用古希臘文學理論的觀點來看:喜劇無非博人一笑,沒什麼價值;而悲劇卻能淨化人的心靈,被賦予很高的使命,所以戲劇最高樣式應該是悲劇。文學作品中的悲劇,同樣引發更多的思考。

文學作品中的悲劇一般分為三種:社會悲劇、性格悲劇、命運悲劇。社會悲劇是社會體制導致的人物命運,無法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改變而落下悽慘下場;性格悲劇是因為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導致了悲慘結果;而命運悲劇是一種最高的層次,社會生活很順,人的性格也很好,可就是因為盲目的命運,造成了最終的悲劇。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看似更像一場命運悲劇形式。從故事情節上看好似都是因為一些誤解的積累。天保誤解了翠翠的爺爺,爺爺也誤解了順順,儺送誤解了翠翠爺爺,爺爺還誤解過天保……所有人都存在著誤解。這樣的誤解在生活中本應該顯得微不足道,卻也足以摧毀了好人的世界。

這種力量在某種程度上,也暗指了命運的力量,命運與自然聯繫了起來,這裡的人們自然選擇了順應。這也是一種敬畏自然的力量。

所以,在最後翠翠替爺爺掌管了渡船,她每天只是在靜靜的等待。彷彿等待春風,卻又迎來了冬天,一切都在自然中流淌。對於這份期盼,小說最後留下一個開放式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這裡的人們選擇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一切遵從平靜、自然的力量,不去強求,一切順勢而為。這樣的自然生活裡,在往復循環中,總會孕育出新的希望吧。

那愛情在這樣的心態裡,真會等來希望嗎?小說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只有我們自己去思考。對於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崇尚積極向上的心態,努力追求事業和愛情,又有什麼啟迪呢?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5 總結: 崇尚自然的文化——老莊文化是一種自然的永恆,經得起人生考驗。希望自然會在春天裡發芽。

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妨在回到作者的初衷。那開頭大片的景物描繪,所反映的山水文化和老莊思想。

中國的老莊文化,是老子和莊子的合稱。連同時代的孔子都曾稱讚老子“夫子真乃神龍也!”。老莊思想崇尚自然,復歸人性,糾偏人性異化傾向;破除迷信,崇尚科學;講究辯證法地看待問題,從負面看到正面意義;遏制過分的私慾和佔有慾……

這種順應天地自然運行的思想,不為私慾爭名爭利,看似是一種消極處世哲學,卻也孕育著大智慧。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文學作品,都是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寫《邊城》的沈從文骨子裡,就有這份不爭名利的思想。他14歲參軍,只有小學文憑,後來因為發表很多文學作品,被徐志摩推薦給了胡適。

胡適當時是大學校長,很看重沈從文,聘他為教授,教白話文寫作。初當老師的他,面對黑壓壓一屋子的學生,曾經有十分鐘說不出一句話來,所以當時被同事所嘲諷。有一次大家躲避飛機轟炸,國學大師劉文典就曾鄙視他說:我躲是為了國學文化,我死了沒人教了,你躲又是為了什麼?包括在其他大學教書時,面對非議,他也從來沒有過多辯駁。只是教好自己的書,而逐漸受到同學們的歡迎。

沈從文後來遭到批判。他堅持遵從文學創作就應該是單純的流露,不能有其他東西摻雜。他因一些小說中直觀、露骨的描寫,被扣上“桃色作家”的帽子遭到批鬥,在那困難的日子裡沒有人支持他,他精神一度恍惚、崩潰,從此止筆小說創作。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埋葬了文學世界裡的沈從文,成就了文物專家沈從文,他研究並出版了《中國服飾史》填補了國內空白。他若在世,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是最有力的候選人。他後半生的名譽也在這份不爭名利中,驟然凸顯了出來。他一生榮辱間,也好似這自然,一切都在往復中循環。

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在歷史長河中,更是一粒沙粒。有的人在生活中,爭名爭利,地位顯赫一世,掙得一時口快或者榮華富貴的生活,而死後要麼淹沒歷史中,要麼一片罵名;而有的人過著清苦的生活,為學問為社會,清苦度日,有的甚至生活落魄潦倒。但死後幾年或者幾十年,往往被突然醒悟的後人猛然發現他們,這些人從此成了揚名青史的大學問家,被後人永記,而那些死去的富貴之人,又有幾人記得?

就像莎士比亞,他才華橫溢卻學歷很低,當時遭到很多人的嫉妒,遭到了圍攻。他躲到了鄉下,沉默寡言,直到他臨死時都不肯在遺囑上簽名。但當時的人們誰能想到,多少年後,正是這個他沒有籤的名字,成為了英國問鼎全世界的文化旗幟!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自然就在這不斷的風雨中,風化出了礦石裡的“狗頭金”,也風化出了那些偉岸的英雄。愛情也在這種自然中,得到沉澱,變得永恆。

《邊城》裡的人們因為自然的山水薰陶出了安靜、自然的生活方式,所以翠翠選擇靜靜用心等待著愛情。其實,她明白儺送也是這一片自然生成起來的男兒,她相信該回來時他自然回來。即便是不回來,因為她用心愛過、等待過,在將來絕不會後悔。相信生活也會在自然的流水中,給她更好的饋贈。也許有更好的小夥,感於她的痴情,而天天唱情歌呢?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順應自然的愛,會在春天裡發芽


這也許就是曾國藩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其實順應了自然的發展,一切好的結果都會在後面慢慢展現,就像沈從文和莎翁被後人所稱頌。即便是不一定有好的結果,那奮鬥的經驗也是人生的財富。

所以,迴歸自然也許不一定就是一種倒退,而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順應自然的都是經得起檢驗的生活方式。

那種真正純正的自然思維,不爭名利的耕耘,總有一天綻放光芒。相信翠翠的愛情也會圓滿芬芳。

參考文獻:《文學與人生》趙平著

《中國文化必修課》餘秋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