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開了掛般樂此不疲沉迷於工作?

哈嘍,我的讀者大大們,我是魚小魚。


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幹法》,我覺得非常牛,對我自身的影響特別深刻。


在《創世紀》中,上帝給我們每個人下了一個命令:努力工作,提高效率。


所以,在工作中修行,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


但如何讓自己樂此不疲並且高質量的熱愛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來實現自身價值感最大化呢?


接下來從7個方面具體給你解決方案。


第一、熱愛是工作的解藥;

第二、對工作要有正確的認知;

第三、如何樂此不疲沉迷投入於工作?;

第四、制定“高目標”來反撲不斷付出與行動;

第五、惜時,用“複利思維”持續做複利的事情;

第六、注重細節,結果導向;

第七、創新思維:敢於和別人不一樣;


1

熱愛是人生的解藥,工作也是


如今,很多年輕人啥事都可以好好跟你談,但就是一提到工作就反感,其實這屬於非常正常的現象。


為啥?


因為很多人不喜歡工作或者說終其一生少有成就都是源於做的都不是自己內心熱愛的工作。


而要找到自己的熱愛,那跟你的愛好和擅長做的事情,以及你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


你有沒有在哪件事上願意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有時甚至可以沉迷其中忘記吃飯或者時間。


如果有,恭喜你,我給你說啊,你絕對賺大了。


如何像開了掛般樂此不疲沉迷於工作?

為什麼呢?因為呀,有80%的人一輩子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熱愛是啥。


稻盛和夫就是告訴你:想要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的前提就是你要熱愛你的工作,找到你真正熱愛的事情。


如果你不熱愛的東西,你會分分鐘洩下氣來,想逃避,想退出。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出改變,擁抱熱愛。


如果你熱愛,那就要樂此不疲做到極致,全身心投入,才會有高價值產出的同時,你自身的價值感也會提升。


因為在自身價值感不斷刺激的情況下,你會更加熱愛和投入,此時也就進入一個正向循環反饋系統,你會找到人生和工作的解藥。


而轉變心態,找到熱愛,從不喜歡到喜歡、熱愛乃至於痴迷自身工作,也是稻盛和夫最重要的人生經驗。


就像有一本書寫:巴菲特跳著踢踏舞去上班。源於巴菲特對他的工作非常熱愛和專注,所以工作對他來說就像跳踢踏舞一樣快樂。


2

對工作有個正確的認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是為了養家餬口嗎?是為了賺錢嗎?等....


這只是其中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們想通過工作在實現自我價值感的過程中,體驗生命、重鑄靈魂、磨練心志、塑造人格,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尋找人生意義。


所以,要對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你才能通過認真工作實現逆襲,擁有幸福的人生。


其中書中給出三個答案,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1、理解工作的意義,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2、日復一日勤奮的工作,可以起到鍛鍊我們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作用;

3、對今天做過的事,老老實實地進行反省,發誓從明天起認真改進。


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有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師傅說:樹木裡宿著生命。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出的呼聲,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


這種語言,一定出自,只有不斷努力,擁有匠人工作精神的人之口。


在這次疫情中,所有抗議醫療工作者他們的工作意義又是什麼?他們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打針開藥方,不僅在於提高醫術,更在於磨練他們的心智,塑造他們的靈魂,將患者從痛苦和病魔手中拯救出來。


也是源於他們對於自身工作的熱愛,不斷付出與投入,才創造了奇蹟,緩解了疫情。


我的人生中曾遭遇過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但恰如奧賽羅棋盤上的黑棋一下子返歸白棋一樣,困難和挫折後來都變成了成功的基礎。


雖然大學學的專業沒有那麼熱愛,也曾給我無數的失望和焦慮。

現在恢復起來,我感覺到當初認為痛苦的事情,後來全都給我帶來好的結果。要每天反省自己。


在人生中提升心志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間並不簡單。


所以每天我都會在讀書、思考、輸出的過程中來反省自己,每天寫覆盤併發布知識星球上。


這樣做的目的是,即使有一天當我失憶了,只要覆盤還在,我就能通過覆盤,再次回到我人生的巔峰時刻。


磨鍊靈魂就會產生利他心。


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磨鍊靈魂,鑄就美好心靈,你就會自然想去做好事,為他人與社會著想,並且會持續行動,最終你的命運也會翻盤。


3

如何樂此不疲沉迷投入於工作?


第一點,一定定要改變心態。


這一點非常重要,從古至今那些像牛頓、達爾文、巴菲特等牛人,為什麼他們能在自己漫長的人生中能夠專心致志專注自己的工作呢?


原因在於他們不僅付出了努力,而且還讓自己喜歡上自己的工作。


只要改變“心態”,你就不會感到工作就像套在你脖子上的枷鎖,反而自我價值感也會立馬飆升。


就像寫作,如果我沒有好的心態,總想著自己寫的特爛,沒人看,就乾脆甩開筆桿子不寫了嗎?


如果是這樣,那估計寫一輩子也不會有啥提升和價值。


因為寫作是個慢熱型的工作,你不能一口吃個大胖子,對吧。


所以,能力決定你能不能幹,而心態決定你幹多久。


第二點:在努力工作中有所反饋。


做一件事,剛開始可能會很難,但是在做的過程中,你突然受老闆讚美和指導,給你反饋,升職加薪,那你是不是感覺很爽,你就還會繼續投入工作。


就像寫作一樣,有時你的文章得到讀者喜歡,影響別人的同時你也在成長,給你打賞,評論,轉發,你是不是感覺自己努力很值得。


所以你會痴迷於這其中,從而愛上它,並且越做越好。


第三點:成為“自燃型”的人。


我們一定要逼自己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並且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


作者提到,人可以分為3種:第一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可燃型”的人,第三種是自己就能夠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


而這三種人,自然也會過著三種不同的生活,毋庸置疑,這是肯定的。


所以,只有擁有強大的自我內驅力,你才能改變自己。


如果你連自己都改變不了,那還每天打雞血說,要改變別人,那就是扯淡。


只有先讓自己燃燒起來,才能點燃別人,進而去影響別人。


4

制定“高目標”來反撲自己不斷付出與行動


作者提到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人本來就具備使夢想成真的巨大潛力。


不管你經歷了什麼,現在是啥狀態?是否貧窮或者富有,你都有很大潛力得到轉變,逆襲你的人生。


如果你沒有做到,說明你缺少為自己制定“高目標”來反撲自己不斷行動與付出。


如果你不去想,不去思考,還吊兒郎當,那就什麼也實現不了。


前期阿里巴巴也不是一開始就瞄準做互聯網,而是在不斷地實現“中國黃頁”、“淘寶”、“電商”等設立的這些高目標或者里程碑過程中,走到了今天。


寫作也是一樣的,在不斷制定目標,剛開始不能寫長文,那就一天先寫200字,等突破了200字的高目標,在慢慢往上加字數,不斷訓練,在實現高目標過程中,寫長文那對你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所以,在寫作時,我有很強烈的慾望,我要為別人提供價值,我一定要寫好,我會越寫越好,正是這種強烈慾望的刺激下,我才能持續行動與付出。


當你全力以赴,竭盡所能去完成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為你開路。


不要把一件事想得太難,也不要把一件事看的太輕,唯有持續行動會給你正確答案。


每天把“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這句話說10遍,捫心自問下:我今天努力工作了嗎?竭盡全力了嗎?


而每天堅持認真地,不遺餘力地工作,應該是我們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條件。


5

惜時,用“複利思維”持續做複利的事情


書中提到:所謂人生,歸根結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如此而已。


而這種將努力變為“持續的力量”,就能讓你這個“平凡的人”變為“非凡的人”,你就會具有強大的力量。


從古至今,所有頂級優秀的人才,專家,科學家,名人,毫無例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持續的力量,也正是常年累積,持續努力,造就了非凡。


不過蠻可惜的,大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就選擇放棄,而最終堅持下來的人,自然會不平凡。


每一秒鐘的積累成為了一天,每一天的積累成為了一週,每一週的積累成為了一月,每一月的積累成為了一年,每一年的積累成為了一生。


你要知道啊,長城之所以是一大奇蹟,是因為它是前輩們用一磚一瓦,持續慢慢堆砌而成。


就拿此次疫情來說,網上有句話:你怎樣對待疫情,你就怎樣對待你的一生。


是啊,疫情期間,醫療工作者們在與時間賽跑;患者在於病魔抗爭;有的人在為疫情做貢獻;有些人利用疫情呆在家裡學習,提升自己;還有的人利用疫情吃喝玩樂,追劇,打遊戲,更有人在疫情期間選擇讀書,寫作、上網課、投資自己。


所以,你如何對待時間,選擇什麼方式,做什麼事,也會造就不同的結果。


正如托馬斯·愛迪生所言:成功的“天分”所佔比例不過只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奮和汗水。


今天的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大白話講就是今天的最低標準是昨天的最高標準,不斷優化自己,每天覆盤,反省。


可能我已經習慣了,每天都會把自己今天的覆盤、讀書、學習的思考寫進知識星球。


所以,惜時,不斷細化你的時間“顆粒度”,用“複利思維”持續做複利的事情,最終,你活該過上“複利的人生”。


如何像開了掛般樂此不疲沉迷於工作?


把握當下,過好當下每一天,用未來的要求,要求現在的自己,你就在接近成功的邊緣徘徊。


把你認為“做不到”的變成“我能做到”。


誰能想到,以前作文水平不達標,討厭寫作的我,現在反而熱愛寫作,把讀書、寫作、思考視為我的生命。


你想,就有一萬種方法幫你實現,如果你不想,那就是神仙下凡也難救嘞。


一個道理,老闆託付你一件事,你說:保證一定完成任務。那你就會想法設法把這件事給辦的漂漂亮亮。


你說:我完成不了。那你也會找各種理由給自己證明你做不到。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不管人生還是工作當中一定會有大大小小的煩惱,不斷地影響著你時間的轉移和分配。


出現失敗,遇到任何困難,你都要感謝,因為它會讓你更強大。


凡是讓你舒服的東西,不會讓你成長;只有適當的痛苦和煩惱,擁有危機意識,你才能時刻保持清醒,不斷前進。


6

注重細節,結果導向


說到細節,它貫穿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就拿寫作來說,其實是需要很大耐心和注重細節的能力,同樣一篇文章,可能讓別人修改一下標題,排版,錯別字、內容整改,內容佈局等,這些細節後,就可能造就一篇瘋傳的爆文。


剛開始寫作時,我有時也不注意細節,有可能存在錯別字,語句不通、思維混亂等問題,所以慢慢養成寫作這個習慣後,我也會自然而然去關注細節,你的文章也會變得非常優質。


這就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俗話說嘛,好文章都是改出來,而不是寫出來的,哈哈。


有時,你文章的一個細節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或者觀念,讓對方想來認識你。


工作中也一樣,注重細節的人,在工作中不會常犯一個同樣反覆的錯誤,相反,工作中不注重細節,也是非常致命的。


就像女人刺繡一樣,好的圖案都是一針一線地在細節動作中秀出來的。


保持一定的敏銳度和洞察力。


如今,我們處在信息焦慮的時代,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你要有自己做判斷的敏銳度,和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定洞察力,一眼就能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對信息的篩選和判斷能力,知道啥是垃圾信息,啥是有效信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些對你和他人自身有價值?等等。


所以,你要不斷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認知,讓自己擁有洞察本質的能力。


那你就非常NB了。


因為這會讓你避免很多社會上的“坑”,幫你持續做正確的事情,做正確的決策。


7

創新思維:敢於和別人不一樣


得過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的美國著名記者戴維·哈爾伯斯坦曾引用作者的話說:我們接著要做的事,又是人們認為我們肯定做不成的事。


作者回顧自己至今走過的人生說:凡是人們都熟知的“走習慣的路”,我從未涉足過。昨天走過的路,今天再走一遍,或者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與我的天性不合。我總是選擇別人沒走過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


聽到這樣的話,我不禁感慨,是啊,如果我們祈求做著和別人一樣的事,那麼,憑什麼你過上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生呢?


那你覺得這是不是很可笑呢。


就像,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天,每位畢業生都共有的是一張紙質學歷證書,那除了這張紙質學歷證書外,你還能拿出來什麼你有,而別人沒有的東西呢?


就像如今很多人想做知識付費,於是不動一點頭腦,沒有一絲創新,照貓畫虎做知識付費課程,結果做好了後,發現要賣掉一個知識付費簡直比登天很難。

如何像開了掛般樂此不疲沉迷於工作?


要知道,未來一定面向的是創新,創新是一切生存的基石,當然工作也一樣,工作中沒有創新,你就會分分鐘被別人替代或者秒殺。


不要覺得這些離你非常遙遠,真的,很殘酷。


創業也是一個道理,離不開創新。


所以,敢於和別人不一樣,你才能活的不一樣。


作者提到一句話非常經典:無論多麼渺小的工作,都積極去做,抱著問題意識,對現狀動腦筋進行改良。能這樣做的人和缺乏這種精神的人,假以時日,兩者之間會產生驚人的差距。


所以,保持你的“好奇心”,敢於擁抱“新事物”,接觸比你強的人,不斷地挑戰自己吧。


聰明的人不一定聰明,外行的人不一定笨拙。


我大學專業學的機械,怎麼喜歡上寫作,讀書、思考、創業這些玩意,很多人可能不解。


雖然,在寫作,創業上我是外行,但是不要忘了,外行可以“自由發想”。


作者提到這麼一句話,很受感觸,他說:成就事業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見束縛、冒險心強的“外行”,而不是在該領域經驗豐富、具備許多常識、積累了許多經驗的專家。


而這句話在馬雲等大佬身上就印證了,馬雲是位教師,怎麼一下子創造了互聯網界的神話呢?


因為這個社會發展速度太快,沒有創新的工作會讓你麻木;缺少創新的創業,就是在裸奔;沒有創新思維,在未來就很難活下來。


如今我的公眾號也開始走向創新,如今,這個時代,當很多自媒體都開始往你大腦裡塞信息的時候,我決定做點不一樣的。


這個時代,我想請問一下,誰缺信息?


答案是:不缺。


因為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所謂的“信息”,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最後呢,我想用貫穿稻盛和夫工作觀和人生觀的一個方程式結束今天的分享,那就是: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就像書中作者談到: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彌補能力的不足,從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要度過幸福的人生,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事業做到最大,就無論如何必須具備正確的、正面的“思維方式”。


最後,希望我們不斷提升自己,不斷結交牛人,改寫原有的思維認知,過上幸福生活和擁有美好事業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