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在野

沒有比自然中,原野上的花更美的了。

春有牡丹、芍藥、海棠,夏有清荷、睡蓮、石榴,秋有金菊、丹桂,冬有臘梅、山茶和水仙。小小的一株花,給我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感動;花朵凋零之際,又引發人們淡淡的哀傷。

人類以花為媒,與自然之間進行著無聲的交流。

如花,在野

當原始人類結束了狩獵生活,開始有了固定的住所和生活軌跡,離原野漸行漸遠……人們第一次試圖將一朵原野上盛放的春天轉移到自己家中的時候,或許便是插花藝術的濫觴了。

花開自然。插花,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嚮往。

如花,在野

插花藝術源於佛前供花,興於隋唐,盛於宋明,作為“君子四藝”一直流傳至今。文人愛花,抒懷於花之中。給自己留一個小地方,寫寫字,看看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是內心的沉澱和清明。

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花,往往也能看出他的性格。

如花,在野

屈原愛蘭,“紉秋蘭以為佩”,一如蘭花的高潔超然。陸游愛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與陸游有同樣愛好的還有元代的王冕,他不僅愛梅,還愛畫梅。他自號 “梅花屋主”,性格孤傲以梅花自比,“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詩中的白梅與筆底的白梅一樣靈動有骨。

如花,在野

李商隱詠荷:“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袁枚說,“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將自己比作米粒般微不足道的苔花。

弘一法師喜愛韓琦的詩“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華晚節香”,而他本人也如晚菊一般,謙沖、大氣、有節。

如花,在野

愛花不分國界,花是世界性的語言,東西方人都愛花。日本俳句大師小林一茶將故鄉比作帶刺的玫瑰,愛中帶著痛。莫奈一生都愛花,他說,“我會成為畫家,也許是拜花所賜。”

千利休極愛木槿,將一朵樸素的木槿花置於茶席之中,便與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理念完美相扣,如畫龍點睛。“茶道七則”中有一則就是“如花在野”,意思是“插花,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綻放一樣”。

如花,在野

如花,在野

花藝之美,在於它給你呈現的視角。

插花是對眼睛的訓練。刪繁就簡是美,繁盛如夏花也是美。你選擇什麼樣的美?就是什麼樣的人。

如花,在野

一朵依自然之勢生長的枝條,如何取捨,才能呈現它?是與周遭的環境和諧融入,還是突出它的個性,是見花不見葉,還是見葉不見花?關鍵在於插花人的眼睛。

當代花藝家凌宗湧說,“花草沒有貴賤之分,就像人沒有高低區別一樣。順勢而為,就地取材,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

如花,在野

沒有平庸的花材,只有平庸的眼睛。或許遇到一枝完美的花枝,我們反而忘記了去運用自己的的眼睛和心。

所謂花的格調,其實是人的格局。

如花,在野

當我們外出的時候,學會用眼睛去修剪枝條,而不是粗暴地折斷花枝,覺得不合適之後再丟棄。

花折下來就等於被殺死了,你要好好珍惜它的美,盡力去呈現它的美,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愛花人。

如花,在野

我們常常有一個心態。今天假設可以遇到一枝非常完美的枝條,那該有多好。

問題或許並不出在花身上,而是出在人身上。如果心的眼睛沒有打開,帶著舊有的眼光去打量世界,去看花,那麼滿眼看到的都會是不喜歡的樣子。

如花,在野

插花,是在向花學習,最後其實是在修正我們的習氣,不捨是習氣,貪心也是習氣。

一朵小小的花朵裡,隱藏著生命答案。

如花,在野

插花也是對腳的訓練,花是靠腳插出來的。

最美的花不會生長在花市中,一定生長在原野裡。

當代花藝家凌宗湧說,“我插花選取的都是尋常平凡的花材,它們有關於‘家’的回憶和情感。花、果、葉,還有一縷香氣,這就是秋天。”

如花,在野

當我踏遍千山萬水,俯下身來,觀察路邊一朵無名小花,與它長久地對視,它會在一瞬間喚醒你內心的覺知。當人們看懂了一朵花,也就讀懂了天地山川的呼吸吐納,讀懂了宇宙的浩瀚無垠,最終也讀懂了自己。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如花,在野

花,是自然,亦是人間。

昂貴的瓷器,純淨的玻璃瓶插花是美,殘破的陶罐,洗淨的漁簍插花也是美,自制的竹節,更有野趣盎然之妙。

最好的插花,不在殿堂上,也不在精美印刷的圖冊裡。最好的插花是生活中的花,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既然是生活,何必那麼用力?

如花,在野

中國古代的文人,花器都常常拿在手上把玩,最後對器物非常熟悉了,才在花器中插上一朵花,中間要琢磨很久。

這樣的琢磨,是對生活的用心。就好像每年冬天院子裡必然盛開的梅花,擁有高宅大院的主人卻因為紅塵忙碌,從未聞到她幽微的香味。

如花,在野

花是人間的精靈。它承載著家庭的愛,節日的歡樂,信徒的敬畏,文人的情懷。它至弱,也至強。

“百合花賽過所羅門” 。

-特別鳴謝攝影師-

@CNFlower西恩 ,@Dennis Stock,@設計目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