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文|陈雅杰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铜川,西安偏北70公里处的一座小城,连续两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但存在感最弱。“铜城无铜,出产的却是煤。此地煤闻名四方,这铜城正是因煤应运而生。”这是作家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开篇。而书中的“铜城”,也是铜川。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贾平凹《古炉》神秘村落的现实原型

铜川鸭口煤矿和这里的矿工,使路遥产生出《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创作设想和构思。而面对铜川陈炉古镇,贾平凹留下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之寻色之旅》也曾到这里取景拍摄,为这个古老的东方村落,留下影像存档。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在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奖评选中,贾平凹《古炉》摘得桂冠。书中所描写的神秘陕西村落也激发了无数人的想象——那里山清水秀、树木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村人们保留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仿佛千百年来不曾被打扰过。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贾平凹在书中这样形容它:“就这样层层叠起来,可谓人上有人,巷上有巷,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连地面也是瓷片儿竖着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使人油然想起古罗马的城堡。”

如果现实中,真有这样一个村落,又会是怎样一幅光景?古炉村的原型正是位于铜川的陈炉古镇。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以瓷为筋骨,以瓷为神韵

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炉火千年不绝”而扬名,是中国古老名瓷耀州瓷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渭北“瓷都”之誉。

陈炉先民何时垒窑烧瓷无人得知,但据陈炉窑神庙的梁间板记载,陈炉地区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1400多年前的北周时期,后经唐宋至明、清连绵不断。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作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制瓷窑场,它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走进陈炉,瓷韵盎然。目之所及的墙壁、屋顶都由瓷罐垒砌,脚下高高低低的崎岖小路,以瓷片铺就。脚下踩着瓷,眼前挂着瓷,头顶悬着瓷,左边一摸是瓷,右边一摸还是瓷,陈炉古镇的肌肉、骨骼、神经完全由瓷而构架。

陈炉地处山坡,镇民来往道路受长年雨水冲涮破坏,需要补修;冬季积雪,坡陡路滑,也需要铺垫防滑,于是,废弃瓷片便派上了用场,成为防冲、防滑的上乘材料。铺在路上的那些被无数双鞋磨了一遍又一遍的瓷片正是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写照。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智慧的陈炉人又用废弃的匣钵和残缸摞起“罐罐墙”,还在最上面一层罐罐里植树种花,将院落掩映起来。“层洞错杂苑花城”,是陈炉八景之一。

身处陈炉,无论是身边还是远方,你所看到的地方,满含陶瓷的质感和厚重,也勾勒出一派古色古香的悠长韵味,久远又熟悉,新奇又古朴。当阳光洒进古镇,陶瓷罐罐、陶瓷片片像是披上了一层金色,光影也随之灵动起来。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生活这里的人们,有着朴素原始的审美观念,他们将自己淳朴、厚道、聪慧的人性融入渗透到制陶工艺中。电影《白鹿原》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大老碗”,就是陈炉出产的传统青花瓷,当地人叫做蓝花。在陈炉,它是别致的日常装饰。

用手指在瓷罐上轻轻一扣,音质如玉,清脆动听。形、声、色,共同构成专属陈炉古镇的奇妙景色,惊艳了时光。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炉火不熄,坚守千年

这里被烈焰烧灼过的每一片陶瓦,都印刻着昔日的辉煌。

陈炉从古至今便是著名的陶瓷重镇,镇内的石马山便藏有丰富的黏土储量,同时伴生有优质的煤、釉石资源,因此造就了陈炉千年不熄的炉火。一千多年的耀州窑制作工艺传承,也让这个千年古镇,积淀了深厚的北方青瓷文化底蕴。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世代制瓷的高手。那些在外人眼中神奇的青瓷物件——没有盖子的倒流壶、永远倒不满水的公道杯,镇上的三岁小孩儿都对其中的奥秘如数家珍。盛极时,陈炉号称“炉山不夜”,也是陈炉古八景之一。如今已经不大能看到这样奇特的风景。史料记载,陈炉曾经一度有8000户,瓷户、窑户、行户各司其职。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是陈炉最辉煌的时候,各家终日炉火不息。后来进入九十年代初,随着玻璃和塑料制品的兴起,依靠粗瓷制品来创收的陈炉逐渐衰落。传承至今,陈炉古镇上的大型窑厂已经不复存在,曾经的数百家手工陶瓷作坊已经只剩下大小数十家。随意走进镇上一家陶瓷作坊,他们大多也是以个人或家庭创办的工作室。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根据师傅介绍,坩土是陈炉造瓷的主要原料,经过风化、磨面、注水、搅拌、沉淀、加水回软等诸多工序从而为泥。尽管现在的制瓷工具和工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良,但陈炉的匠人仍坚守初心,执著地使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工艺,用传统的石轮车手工和土为坯,转轮就制。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另一边,一排排等待烧纸的泥坯已经摆满了铁架。只见他抓了一团泥放在转盘上让其飞速旋转,左手伸过去稳住泥,右手的大拇指侧旁施压,须臾之间便鼓捣出一只花瓶来。另一边,手上活计更细致的妇人专注地在泥坯上以传统手法刻画着精细的花纹。她们头戴手帕,腰系围裙,手中的刻刀驾轻就熟,飞笔走蛇,快似闪电,毫不拖泥带水。一刀一点,一刀一线,眨眼间一幅图案就出手了。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陈炉窑,不论碗、盘、碟、盅、盏、瓮、坛、壶、盂、枕,千年来都是这样以手拉坯,晾干后再进行上彩、剔花、装窑、点火、烧窑、开窑等一套完整工序。这里大部分窑户从挖泥、淘洗、成型到彩绘、烧成,所有工序都能自己完成,教人无法不心生佩服。千百年来炉火相延,传统的制瓷手艺一代代手口相传。陈炉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匠人就是“金手银胳膊”,手艺人曾经是很吃香的。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但如今镇上的年轻人耐不下性子学,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祖辈们赖以谋生的技艺几近失传。“真是害怕这么多年的手艺到我们这代失传了。”老师傅抽了口旱烟,不无忧心地念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陈炉古镇最为耀眼的四块金字招牌。由于这四块金字招牌,陈炉古镇华丽转身为旅游大镇。镇上现存的作坊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作品的创新。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能否延续陈炉的千年薪火?不得而知。但我们相信,坚守之人内心的坚定会照亮前行的路。因为传承的执念,不是手艺,而是与之相关的每一段记忆。

尽管几十年过去了,陈炉仍保留着陕北古朴的风情魅力。漫步在这样一个浑身透着陶瓷智慧的古镇里,你能感受到黄土文化的厚重,陶瓷艺术的典雅,充满建筑匠心的窑洞文化,以及质朴的民风民俗。你也可以坐下来,在明清原始的制陶场,亲手感受整个制陶的过程,有种穿越的恍惚感。

生活在这里的人,仍坚守本心,或许这就是铜川人的幸福根源所在。

去西安不到这座用陶罐垒砌的千年窑村,就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