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孕育了无数高超精湛的手工技艺,从古至今,心口相授,代代相传,有过相当灿烂的历史。但当城市迅速发展,流水化工业强势代替手工操作,传统手艺的影响范围开始日渐萎缩,大部分手艺人和他们的手工技艺都陷入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想坚持祖辈留下来的手艺,另一方面吃饭穿衣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那么,有没有可能利用“四通八达”的互联网,让老手艺活起来也火起来呢?毕锦华和他的团队“奇人匠心”给出了答案:能!

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丨10年与15秒丨

徐远渭,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已经捏泥人捏了10多年。在遇到毕锦华以前,徐远渭最常做的事,就是带着他的泥摊子:小桌、马扎和一桶泥,走街串巷。摊子上的泥,都是他从地里挖来的,再用碎肉机打碎,他捏一个泥人只需要15分钟,嬉戏的孩童、做工的老妪、闲坐的老汉跃然而出,算是捏泥人这门手艺里很快的手艺人。但徐远渭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是等待。等待来来往往的行人,能停下来看看,能上来询问捏泥人的价格。一天24小时,出摊12小时,常常只有三五人在摊子前停留。

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偶然的机会,毕锦华送自己的父亲去学泥人,师傅就是徐远渭。因为父亲想在家也能揣摩手法,就把徐远渭制作泥人的过程拍了下来,毕锦华看到这些视频,模模糊糊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他把视频剪辑、编辑成15秒的短视频,在短短15秒的时间里,一坨细泥被搓到极细,在眼睛边上轻轻一压,就给戴上了一副眼镜。再把泥块往肩膀上一搭,时尚的衣领就有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但快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毕锦华把这段视频上传到了视频平台,仅仅24小时,点赞超过10万,粉丝涨到2万,那一天毕锦华加了1000个好友,还有很多人留言询问捏泥人的价格,也有人想知道怎么购买泥人。

这是毕锦华发的第6个视频,这个速度让他原本觉得模糊的机会,变得更加清晰,此时距离他辞职刚好过了2个月。毕锦华默默算了算,假如一个视频一周时间里,能为手艺人带来20来个订单,一天下来平均有5单,只要徐远渭有时间有精力,那每个月多收入几千块么有问题。他把这笔账算给徐远渭听,告诉他:“想要传承手艺,停留在好看是不够的,我想要给你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徐远渭同意了,因为就算在庙会、市集,他一天也就五六个订单,还是在人多聚集的时候。

丨复制与断货丨

从徐远渭身上,毕锦华看到了方向,他想找更多的手艺人,把传统手艺与互联网推广结合起来,让巷子再深也能飘出酒香。

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余万伦,出生在油纸伞之乡的四川泸州,7岁就看母亲做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是余万伦的舅舅。毕锦华遇到余万伦的时候,他的展位在杭州手工艺活态馆里是最大的,各种样式的油纸伞在展厅“盛开”。

余万伦的纸伞工艺,有整整96道工序,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没法跳过省略。“比如风钉,你拿着伞也看不到它,但是没有它伞就没法抗风。”余万伦说。泸州的油纸伞,从雨具的角度是优于现代伞的工艺的。伞架用的老楠竹,产自四川深山里,韧性大、弹性强,用来做伞结实又有张力。而且一把伞的伞骨必须来自同一根竹子,师傅们会将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同样宽度的32根,每一根厚薄均匀,依次卡在伞骨之间,围成规矩的圆,再打出大小一样的洞,用细线做出六圈伞边。

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余万伦从老家泸州来到杭州,觉得杭州是一个有欲望带油纸伞回家的城市,适合手艺人,适合伞匠。但大多数人,看油纸伞都是看新鲜,并不会产生购买,祖辈的手艺在年轻的城市里,扎根艰难。他算是有生意头脑的手艺人了,为了让大家知道油纸伞他甚至搞了一个线上店铺,但收效甚微。

毕锦华看到了他的问题所在:“线上运营又是另一个行业了,要懂线上的规则。传承人有过硬的手艺,但是对内容和品牌塑造这部分,是弱项。”但这部分又恰恰是毕锦华的强项,他在15秒的视频里,加入长旁白,吸引网友注意。“每个视频下面的文字都有字数限制,因为太短有时候也无法向用户呈现所有想表达的感情,但旁白至少能有100字,大家点开视频,就能听到、看到、了解到这把伞、这个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容易引起共鸣,也会激发购买。”

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系列视频后,余万伦的伞卖光了,预售的伞永远在排期。这样余万伦很高兴:“我是手艺人,我当然希望我做的伞都能卖出去。”

丨非遗与商人丨

“泥人张”是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里最为知名的手艺人之一。冯骥才在这本小集子里,记录天津卫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毕锦华选用“奇人匠心”给自己的品牌命名,借助视频平台,记录手艺人的绝技绝活。现在,毕锦华和他的“奇人匠心”是视频平台上最大的非遗类视频内容创作者之一,拥有超过200万粉丝。

他和非遗手艺人的合作模式为,拍摄视频和运营不收费,等到有订单了,再和传承人以三七开的形式进行分成。并且会借助自己的资源,承接一些商业活动,也会优先请合作的非遗传承人,给他们制造亮相的机会。

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有人觉得毕锦华就是个商人,他听到了也不会生气,更不会辩解。“相比我以前从事的代运营项目,为非遗传承人做短视频包装,只能刚刚打平团队成本,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关注。”毕锦华现在已经将此前的代运营业务交给其他成员打理,自己则专注非遗短视频矩阵。

就像旅游,大家仅仅只是浮光掠影还要求风景不变,原住民最好也不发展。非遗也一样,很多人认为非遗技艺就该阳春白雪,但手艺人是需要吃饱穿暖,才有更多空间和时间去创作。毕锦华觉得,视频的传播,让有些人觉得这事能赚钱,就考虑来学习,传承就有了机会;有人看到作品,觉得新鲜新奇,愿意消费,这就产生了收益;还有企业家看到视频,觉得和项目气质契合,愿意花钱请大师做活动搞合作,这也产生了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技艺的机会。

以前,毕锦华拍摄的大师集中在杭州,现在已经慢慢向全国发展。“但很多大师一辈子做手艺,对商业、对合作不太明白,也不懂互联网能带来哪些红利,很难产生信任,所以前期洽谈非常艰难。”

这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竟都在抖音上获得了重生

现在,毕锦华拍摄的对象,既有非遗大师,也有民间艺人,相比国家认定的传承人,更多民间手艺生活会更现实。生活来源没有保障,手艺就难以坚持,慢慢的很可能就放弃了,更没有条件招学徒,做传承。“如果我去运营网红,和现在的收入、流量相比,那肯定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是这件事总有人要做,我开始做了,我还想做下去。”毕锦华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