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線教師的3個方法,讓孩子成為寫作“永動機”

百度一下,就知道“永動機”了。之後,一起和我想象:如何讓小孩成為寫作的“永動機”。

永動機,其實還是一種設想。不需外界輸入能源、能量便能夠不斷運動並且對外做功的機械。很顯然,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因此,永動機設想從開始到如今,一直被認為違反客觀科學規律,不能夠被製造出來。

當然,歷史,從來都不缺乏勇士。想象的世界裡,充滿離奇。

公元1200年前後,歐洲出現了最著名的一個永動機設計方案。十三世紀時一個叫亨內考的法國人提出:輪子中央有一個轉動軸,輪子邊緣安裝著12個可活動的短杆,每個短杆的一端裝有一個鐵球。方案的設計者認為,右邊的球比左邊的球離軸遠些,因此,右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矩要比左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矩大。這樣輪子就會永無休止地沿著箭頭所指的方向轉動下去,並且帶動機器轉動。結果是,輪子不會持續轉動下去而對外做功,只會擺動幾下,便停下來。達·芬奇也參與設計永動機,最後也失敗了。但歷史上曾經無數人痴迷於永動機的設計和製造,他們被認定為希望打破現有科學體系的“民間科學家”外,更多時候被看做是牟取錢財的騙子。

也許是歷史誤解了這些“民科”。2017年證實了時間晶體的存在,其原子運動無需任何外界能量來維持,符合以前物理學界認為不可能存在的“永動機”。

既然“永動機”已經有了可能,那麼,讓一個小孩成為“永動機”,是不是也有可能呢?目前,我已經遇到兩個成為寫作“永動機”的小孩。2018年夏天,首屆“何捷老師面對面魔力讀寫夏令營”後,鄭力榕和鄭凱儀已經開始每日寫作不停歇。

語文一線教師的3個方法,讓孩子成為寫作“永動機”

結合他們的成長經歷,我給出三步設想:

第一步,燃起內部的動能。永動機“永動”的關鍵是內部要能產生動能。不靠別人給予。小孩寫作的內部的動能,源於三個方面。其一,有強烈的寫的願望。其二,寫後的文章能發揮功能。其三,寫作能重新樹立其人生信仰。這三點由低到高,次第排列,我們可以從燃起寫作願望做起。夏令營時,我提倡每個小孩都是作家,都可以寫出一部屬於自己的小說,讓他們對寫作有另一種認識,點燃心中的寫作火種。我告訴大家,每個小孩心裡都有無窮無盡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是一部又一部的小說。也許你寫一篇正兒八經的作文很難,很煩,但寫出自己的故事,創作自己的小說,卻是無比快樂的事,因為寫作實現你的作家夢,夢中還能圓夢——把自己內心的世界在文字中展示與實現。也有小朋友說:我可寫不了小說,字數太多了。沒事,你可以把小說當作是“有小事要說”。寫一件小小的事,沒問題吧。總之,寫起來就是行。

之後,還要讓他們寫下的作文“有用”——發揮寫作的功能。用上作文去交際交往,用上作文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用上作文引發朋友關注,交到新的朋友。讓寫作發揮功能,重新成為照亮生命的烈焰。兩個小傢伙一開始寫,就引起父母、老師的高度關注;就藉助寫作進行相互交流的平臺;將寫作看作是一種思想的競賽……“有用”,帶來動力。

最難做到的,同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居然都是重塑人生。目前,我只是用了鼓勵。例如,我在夏令營時就說凱儀小朋友“具有作家的潛質”“是一個未來的作家”。沒想到這句話被她以及父母記住了,老師的預言讓小孩重新認識自己,產生對未來的憧憬。又如力榕小朋友因為沒有被我起到“綽號”,所以自號“語文榕”,他們都是強烈地在教師的鼓勵中不斷開發著自身的潛質。成為寫作“永動機”的第一步——動力,已經源源不斷產生。

第二步,減少外部的干擾。一旦動起來,能否一直動,關鍵看外部的干擾。干擾大概有兩類。第一類為用命題強制寫。第二類為用評價測定寫。先說命題的干擾,的確很大。老師設計命題,佈置命題,要求小孩按命題完成習作。寫作成為被動的受命而為。命題切中小孩興趣的,小孩尚可愛上寫;命題切不中的,小孩應付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無論如何,都是影響。按命行事,本身就與自由寫的初衷相背離。

再說評價。如果說,命題是“我的意願在你的文中體現”,評價則是“我的審美在與你的落差中凸顯”。從實質上來說,成年人是永遠無法讀懂兒童的。譬如那個著名的故事《一美元的上帝》,小男孩用一美元去為病中的叔叔購買一個能拯救叔叔的上帝。這樣的認識在男孩的世界裡是順理成章的,但在成年人的認識中就是天方夜譚。而這樣的落差在每一次的批改中,幾乎都在重演。要想製造一臺寫作“永動機”,從減少外界的干擾角度看,其一,最好的方式是自由寫。所以,依然回到寫一部自己想寫的書;其二,除了發現優點給予鼓勵外,不要找缺點。實話說,以成年人的視角與積澱,要在兒童寫作中找到問題,是輕而易舉的。但不要這麼做。

第三步,確保內外轉化順暢。永動機做的功要順利輸出,輸出之後的空要及時彌補,這樣一進一出就在理論上維繫能量守恆,成為永動。正如老子說的一樣,天地是一個大風箱,呼吸之間,萬物生長。促進內外的順暢轉化,就是製造寫作“永動機”的又一關鍵。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嘗試實現。

其一,寫出後以各種形式發表。千萬不要將發表狹隘地理解為“變成鉛字”。這個E時代,發表可以多種多樣,更可以簡單及時。例如,每天將寫的文章以打卡的形式發給老師、父母;將文章在朋友圈共享;找一個夥伴進行寫作競賽,發給對手……這些都屬於發表,比投出去一篇之後等著登載,來得快捷,更有“回應性”。發表,就是“發出去”,之後看讀者的“表態”。以上幾類發表,讀者都會及時“表態”,這將有助於不斷“發出去”。

其二,想辦法讓創意源源不斷。創意是不能枯竭的,永動的支撐,骨子裡就是創意。創意來源於閱讀,所以必須注意讀寫相伴;創意來源於寫作,所以每天寫,就有靈感,寫到沒有靈感的時候,去讀去看;創意來源於夥伴,所以不要單兵作戰,找個同伴一起寫,能夠實現創意互換,自己汲取別人的智慧同時,還能做好遷移與模仿,讓創意不斷。

這三步,很多人看了都覺得可以做到。可是,寫作“永動機”為什麼那麼少呢?父母和老師的“環保”意識不夠,很多剛剛動起來,立刻被“逼停”了。例如,小孩開始大聲宣佈“我要寫小說”,父母會問“你可以嗎?”不相信小孩有這個能力,帶著滿滿的狐疑;“這怎麼可以?”,寫小說就不是寫作;帶著滿滿的誤解;“這有用嗎?”特別希望寫“應試作文”,把寫作窄化為“考試的得分題”,滿滿的短視。如果小孩周圍的成年人,包括老師與父母都一起注重寫作生態的環保,一起“降噪”與“降躁”,少責罵,少質疑,少否定;長等待,長關注,長愛護。不可一開始寫就希望成功,一開始不斷地提出意見,一開始就擺出專家姿態。這些都是不利於寫的。既然開始了,就讓其寫下去,寫出來,寫了再說。想要寫好,至少也是兩三年的事。我們都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小孩,才會越寫越好。

當然,如果你還能提供物質與精神的兩個保障,等於在“動力不足”時,推一把。聽說凱儀的父母,支持小孩寫作,給孩子買了一部電腦;“語文榕”的父母,支持孩子寫作,帶小孩去採風,遊歷北京,感受生活……寫,與一家人的關愛相聯繫,與生活相聯繫,寫,成了一種精神享受,當然每日都要寫。不寫不舒服,全家都失望,所以一定要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