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梓关纪行

孙 华 | 东梓关纪行

东梓关纪行

孙 华


江鲜节已过的东梓关,回到生活常态。不是周末,游客不多,可以慢慢地穿越小弄,细细地观赏景致。

村史馆小巧。陈设的图版、器物,简略地展示了发端于南北朝的东梓关的历史脉络。于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忠从此地迁徙至龙门和张绍富的医德医术。

孙忠是龙门孙氏的始祖,因此,我对同伴笑言:假如填写“原籍”,我写上“东梓关”也是不错的。记起在家乡曾有游客问道:“孙权有没有踏过龙门古镇的石子路?”我的回答毫不犹豫:肯定没有,因为我们的先祖至宋代时才从东梓关迁到这里。

知道“张绍富”的名号时,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外祖母被牛撞入龙门溪,摔断了腿骨。她几次赴东梓关就医,嘴上于是常挂了“张绍富”三个字。曾有好多年,一听到“张绍富”,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外祖母一瘸一拐的形象。

村史馆背后的长塘,是东梓村的中心。长塘的水颇为清彻,水草在塘底摇曳着,让四围的粉墙黛瓦也随之灵动起来。

曾听人多次提及:东梓关村子不大,但历史上不缺“有家人家”(富裕人家),因此留存至今的大房子不少。确实如此,安雅堂、六八房、许家大院,其马头墙、石库门、高踏步、室内天井、雕花牛腿等等,就无不显示当时的主人的殷实。

除了体现主人的实力与喜好,建筑物还显示了时代特点:门楣上刻有“鸿轩凤举”的,最迟也应是民国时修建;而写着“飞雪迎春”的,必定是在解放后建造的。走马观花一圈,即发现,东梓关的历史是活的,且源远流长:清代、民国、解放后至今的各个时代的房屋均可找到。

房屋由人建造、为人享用,每座房屋自然都有故事。林林总总的故事中,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至今还清晰,也有的早已模糊。安雅堂,张绍富曾经坐诊。许家大院,郁达夫先生的小说《东梓关》以其为背景(徐竹园先生的家)。于是,这两处便更吸引我。

既是古村落,自然不会缺少庙宇。东梓关的庙宇,名为“越石庙”,紧紧傍着富春江。庙门前距岸边不远处的江中浮着带了两个“山顶”的大岩石,人称姊妹山,关于她们的凄美传说在郁达夫先生的《东梓关》中有详细描述。仰望过西门前的已有800多岁的老樟树,再进越石庙,对于塑像、楹联、陈设等稍加观察,便明显感受到传统民间信仰的共性,即释道儒“三教合一”。

越石庙再往南,不远处有一座尚在使用的船码头。这码头,我在读书时去桐州岛上同学家时到过几次。记忆中,渡船不大,摇摇晃晃的,每每让那时的我有些头晕心悸。

有同伴在旁说,真想拥有一艘观光船,闲时游弋于富春江,好好观赏两岸风光。确实,东梓关最美的自然景观,便是眼前的富春江。晴好天,沿着整修一新的江堤游步道,约三五好友走上一段,无疑是一种享受。

一阵锣鼓声,从不远处传来。循声而去,知是富阳越剧团在东梓关演出。现代化的音响、灯光、字幕、背景,专业演员字正腔圆的演唱,让台下的白发苍苍的“票友”们聚精会神。这样的场景,已多年未见。

一路行走,不时遇见修路修房的施工工地,想,若是下次再来,东梓关将会增添什么让人觉着岁月静好的新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