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近国际上COVID-19的病死率统计差异巨大?真的是0.66%吗?

【问】为何新近国际上COVID-19的病死率统计差异巨大,如何看待《柳叶刀》杂志发布的0.66%?今后的统计确诊病例是否应该纳入无症状感染者?

【答】问得好!我们先看看国际官方的统计报告。据国际最高官方机构WHO的每日疫情报告,截至北京时间4月5日14时35分,全球确诊COVID-19病例达到1 203 485例,累计死亡64 784例,病死率达5. 38%(呈现逐渐增高到趋势)。而我国现存确诊为3376例,包括境外输入为913例;累积确诊83938例,累积死亡3338例,病死率为3.98%。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中,病死率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意大利的病死率最高,达到惊人的12.33%;其次是我一直担心的西班牙,达到了9.47%。我预料,欧洲病死率最低的德国也会迅速上升。

西方世界从意大利的飞速扩张,到英国的"群体免疫",再到美国的大火弥漫,加上西班牙全线崩溃……,反映了从"满不在乎",到"猝不及防",再到"黔驴技穷"的过程。不过,虽然这一困境还没有马上遏制的迹象,但这些国家的防控能力不容小觑,遗憾的只是代价太大了。

非常令人惊讶的是,在国际呈现一片哀歌的形势下,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3月30日发布英国学者Verity R的研究显示,全球COVID-19病人的死亡率(注:应该称为病死率)远远低于WHO的数据,约为0.66%。最初我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担心中文翻译时小数点错了一位,相差了十倍。多家国内媒体介绍说,其最大不同是将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也列入确诊病例。然而,经过我们仔细阅读,发现该文还存在以下问题(图1):①仅收集了湖北及中国大陆以外数据;②病例数很少(3665例+1334例),代表性不足;③时间局限于极早期(分别至2月8日及2月25日),须知后期存量病人中危重病例越来越高,预后越来越差;④自称其病死率是"最佳估计值"(注意英国支持"群体免疫"策略的专家容易带有"报喜不报忧"的主观倾向),而非实测值。很明显,该文存在重要缺陷和局限性,我可以肯定今后不可能有人会用其来代替我国或者WHO的官方统计数据。


为何新近国际上COVID-19的病死率统计差异巨大?真的是0.66%吗?

图1 Verity R论文的COVID-19病例谱(注意最下面是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

最近发现,部分国家当局存在一种倾向,即在COVID-19流行刚刚发生的时候,都希望尽量缩小病例数,以免引起民众的恐慌。而当疫情扩大到相当程度时,特别是病死率节节攀升时,又担心病死率太高,造成民众更大的恐慌(意大利人的统计数据算是比较实在的),包括质疑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医疗系统的救治能力。统计上有两个办法,一是将"死于基础疾病的人"剔除,从而可以减少分子,但是这种办法仍然容易引起质疑;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把分母变大,将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也列入确诊病例,Verity R的文章就是这样。当然,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是由于缺乏检测手段,缩小了确诊病例数。

Verity R的分析实际上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统计方法,将其变成演绎和估算。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把感染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这样就可以从流行病学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不同年龄人群中发生的感染比例,将其演绎到全人口,最后可以测算是否达到了"群体免疫"的程度,以及该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然而,这种演绎和估算显然是不精确的,没有考虑国民老龄化的影响,以及本国还有其他贫穷国家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这些因素无疑将大大提高病死率。

WHO认为:"基于现有的数据,COVID-19主要是由显性感染者传播的",据此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不是主要的传播来源。因此,国内外一直没有将其列入确诊病例。我认为,中国针对COVID-19显性感染者的成功防控,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何新近国际上COVID-19的病死率统计差异巨大?真的是0.66%吗?

图2 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及其比例,但各种疾病的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多寡不一


最近,也有一些人提出将无症状感染者全部纳入确诊病例。然而,从临床的角度来说,通常只统计那些已经发病的显性感染者,而没有统计隐性感染、一过性感染、慢性携带或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原因是,临床上不同传染病的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多寡不一,我们经常用海平面上下的冰山来形容二者的关系(图2):绝大部分的传染病的隐性感染者人群处于海平面以下,是看不见的;而显性感染者则是海面上的小小的冰山一角而已。比方说,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一个病人发病时,周围可能有99个人呈现隐性感染,相当于1%的病人属于显性感染。当前的关键问题是,COVID-19的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者各占多大比例?很难说,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数据。有人估计占1/3,但国内报告一共只有1024例,而一旦发病就会将其剔除。加之,公认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有六种(图3),其中在无症状感染者中,有处于潜伏期的,有一过性的,有慢性携带的,有再燃的,有复发的……,不一而足。不过,我一直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个人不相信有后三种情况,这是此类病毒的特性所决定的。

为何新近国际上COVID-19的病死率统计差异巨大?真的是0.66%吗?

图3 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有六种,其间相互作用和转化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各国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这个方法测的是病毒核酸片段,也无法明确其是否完整的病毒或者活的病毒。在COVID-19流行率特别高的情况下,周围环境中的病毒及PCR产生的核酸片段日益增多,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发生。例如,多年来临床上一般不用PCR作为结核分支杆菌的病原学的确诊方法,主要原因就是结核分支杆菌到处都有,无处不在,非常容易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既然PCR有其局限性,就应该考虑同时采用抗体检测结果,最好还要查IgM 和IgG抗体,当然这也取决于方法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大约半月余前,有关英国民众的SARS-CoV-2感染率,据其专家统计高达36%~68%(意味着该国2400万~4500万人感染)。然而,至今英国的确诊病例仍然不足4.2万人。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既然差异很大,只能是估算值。否则,如果群体中有70%~80%的人有抵抗力,就已经达到了群体免疫的目的。这个感染率显然是高估了,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这篇文章从群体免疫的角度提出的病死率估算值,虽然符合小于1%病死率的"群体免疫"策略,同样非常不靠谱。

总之,虽然Verity R的研究提出,全球COVID-19病人病死率的估算值只有0.66%,但并非代表该杂志的官方立场,也完全不是全球病死率的实时播报,仅仅是流行早期阶段的一个极其初步的不完全的小样本估算而已,其间问题很多,有待探讨。因此,大家不必过于看中这个百分比,更不能掉以轻心,失去警惕性。

最后,我们现在有个流行语叫"甩锅",我的理解就是"踢皮球","此一时,彼一时"。当前国内的形势很好,疾病完全控制住了,对此国人充满了自豪感。然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想给国人讲一句话,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现在只是一个阶段性胜利。我们应该发扬成绩,态度上谦虚谨慎,信息上高度透明,行动上常备不懈,必须全力投入和支持全球的抗疫斗争。"唇亡齿寒",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取得全人类的最后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