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史】滿清治下,文字何以成獄

自古文人多自負,因為說話不小心而惹火燒身的人,數不甚數。我國自宋以後,文字獄屢見不鮮,而其嚴酷莫勝於清初。

  滿清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已是無以附加的強化。

  大家看古裝電視劇或電影應該會發現,只有以清朝為背景的劇情中,下人才會自稱奴才,而清之前是沒有這種稱謂的。這也可以從側面理解為,清王朝的文化鎮壓,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發生扭曲,並形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

  滿清入關以後,提出了"天下一統,華夷一家"的理論,但在文化認同方面,滿文化一直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這使得滿清統治者對於文人士子之言特別敏感,而這種敏感最直接的來源是統治者對於政權是否穩定的擔憂。

  康熙皇帝以仁德治天下,在他親政以後,朝廷對文化和言論的管控持寬鬆態度,即便有文獄案,牽連者也不多,但到了雍正時期,因最高當局的權力鬥爭激烈,同時雍正帝實施大手筆的改革政策,這使得壓抑的漢族知識分子民族主義情感井噴,於是朝廷採取文網絕對緊收的態度,在短短的十三年中(公元1723至1735年),竟然發生了二十起文字獄案。

【秘史】滿清治下,文字何以成獄

  雍正時有一個典型的文字獄案,叫查嗣庭試題案。查嗣庭是康熙朝進士,後官至禮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查嗣廷在江西做正主考。根據科舉八股文命題的慣例,他選《詩經·商頌》上的句子出了一道“維民所止”的命題。不料卻被人告發借出題名義用"維"、"止"二字影射"雍正無頭",諷刺時事,居心叵測。於是雍正下令將查氏革職問罪。結果,查嗣廷在獄中冤死,仍被處以戮屍梟首,子輩株連死罪,家屬流放。

  到了所謂的“聖主”、“十全老人”乾隆帝時,文字獄則達到頂峰,共發生一百三十餘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生者凌遲、死者戮屍、男性親族十五歲以上者連坐立斬。而由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捕風捉影造出的文字獄,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最為荒唐的莫過於劉三元案。劉三元本一向瘋癲,也就是說這人是個瘋子,他自稱夢見“神道對我說,我乃漢朝後裔,要天下官員扶持”,後來這事傳到了乾隆耳裡,乾隆才不管他有沒有瘋,馬上通過督撫下令把劉三元以大逆罪凌遲處死。

  如果說康熙朝針對的是知識分子,雍正為了維穩殺一儆百,那麼乾隆是把矛頭指向了全社會,而且手段極為嚴厲。屢興文字獄的同時,乾隆更熱衷於查禁各類圖書,並明令全國查辦有“違礙”之書,還把查書力度與官員政績掛鉤起來。

  經過幾十年查禁的不懈努力,乾隆終於成功的銷燬了中國曆代流傳下來的十幾萬部圖書典籍。到了乾隆後期,文字獄造的差不多了,書也查光了,統治者終於成功地把4 億人民變得鴉雀無聲,真正達到了“萬馬齊喑”的最高境界。

  治權對言論的苛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促使人們越來越小心翼翼,閉口不言,不斷的反省自己有沒有說錯話,做錯事。如此皇帝的目的就達到了,他就是希望能夠殺雞儆猴,製造一種集體恐慌甚至讓人們最終成為習慣,再也不敢玩弄文字,挑戰最高權威。

  縱觀歷朝,最安全的活法,或許只有管住自己不安分的手和不老實的嘴,遇事三搖頭:”不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