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他是秋收起義的總指揮,1927年9月23日,為掩護部隊突圍,他壯烈犧牲。而這一年,他年僅22歲。他是四川人,歷史沒有給他更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前途遠大的一代將星就這樣過早地隕落。

他受到何應欽稱讚,稱其文武兼備,將來會是一個將才。

他受到孫中山褒獎,孫中山親自為他出考題,要求黃埔軍校學習以他為楷模。

他,指揮葉挺打仗。

他走後,毛澤東痛惜:“還我總指揮!”

他就是一代將才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出生於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鄉獅子灣的一個富裕家庭


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上圖為張藝興飾演的盧德銘

何應欽視察黃埔軍校時贊到:“這個盧德銘,文武兼備,將來會是一個將才。”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典禮上稱讚:“革命需要大批有為青年,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葉挺在第一次北伐成功後稱讚:“德銘身先士卒,有勇有謀,實為我軍棟樑之才。”毛澤東在他犧牲後讚道:“德銘同志為革命保留了火種,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盧德銘


說服父母 投筆從戎,立志報效國家

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出生於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鄉獅子灣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盧安炳通書理,因此幼年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

1921年,盧德銘高小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成都公學。盧德銘在成都公學讀書期間,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課外,他認真研讀《共產主義ABC》、《中國青年》、《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教育,追求革命真理。他目睹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大聲疾呼:“要打倒列強,剷除軍閥,只有靠槍桿子的實力才行。”

1924年初,盧德銘從報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他大喜過望,趕忙返鄉,向父親盧安炳提出要去廣州報考黃埔軍校。一直希望兒子苦讀成才,走仕途或商道光宗耀祖的盧安炳受舊觀念的影響,聽說他要投筆從戎,當即鐵青著臉斷然否決了兒子的要求。盧德銘盡力開導親人,從母親被綁票、父親經營鹽業之艱辛說起,談到如今軍閥當道、列強橫行、民不聊生,最後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立志從軍,報效國家。盧德銘曉之以理的肺腑之言,終於說服父母點頭同意。

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盧德銘怕父母愛子心切,思想有反覆,他又拜託父親的好友李銘忠做他父親的工作。李銘忠在鄉里德高望重,經過李銘忠的相勸,盧安炳更加支持盧德銘報考黃埔軍校。

孫中山親自出考題,誇獎“全校學生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1924年夏,盧德銘來到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卻因路途遙遠錯過考期。黃埔軍校創校之初,全國各地許多有志青年千里迢迢為理想而來。黃埔軍校招生條件非常嚴格,據說當年胡宗南因為身高差點被拒之門外,而像盧德銘這種錯過考試的,肯定沒希望了。碰巧的是,與盧德銘曾有師生之誼的李筱亭是老同盟會員,在其推薦信下,盧德銘見到了孫中山。孫中山看到李筱亭寫給他的舉薦信,直接出考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即席應試,文章激情飛揚,有理有據,忠膽畢露。孫中山閱後滿意之極,當即推薦入學並提點他務必言行一致。最終,盧德銘被破格批准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黃埔軍校政治部舊址,盧德銘留校工作期間與政治部職員合影,前排右一為盧德銘。

在校期間,他的政治和軍事學習成績均優異,孫中山來校視察時,蔣介石特意介紹了盧德銘的出色表現。孫中山滿意地誇獎道:“全校學生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孫中山對盧德銘的讚許,一時傳遍全校。

得到葉挺極高讚譽:“連長盧德銘在指揮我,而不是我在指揮他。”

1925年11月,黨中央派周恩來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雖然名義上隸屬第四軍,但是幹部的調動、任命和人員的補充,都由中國共產黨獨立負責。葉挺任團長,連以上幹部都是共產黨員。成立之初就有20多名黨員。盧德銘任獨立團2營4連連長,駐防廣東西江、高要縣一帶,反擊地主武裝,幫助開展農民運動。

1926年5月,葉挺率領的獨立團作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先頭部隊,出兵湖南,開始與北洋軍閥吳佩孚部作戰。獨立團在葉挺的指揮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6月2日在攻佔攸縣的戰鬥中,盧德銘主動掌握戰機,率領全連乘勝追擊敵人。對這種作戰的機動靈活性,葉挺同志稱讚不已,他常說:“戰功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我們的每次戰鬥,都是得力於你們。比如攸縣的佔領,就是第4連連長盧德銘在指揮我,而不是我在指揮他。”這是對盧德銘極高的讚譽。之後,在攻克醴陵、平江的戰鬥中,盧德銘帶領4連繞到敵人背後,向敵人薄弱環節襲擊,對敵造成夾攻之勢,使守敵大部被殲。特別是攻打天險汀泗橋和賀勝橋的關鍵戰役中,盧德銘身先士卒,英勇善戰,指揮果斷,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此升任為第2營營長。不久又調任第1營營長,由於獨立團長驅直入,所向無敵,威名遠揚,故有“鐵軍”之美譽。而盧德銘因屢建戰功,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個優秀軍事指揮員。

22歲當團長,服從命令返回修水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委派擔任團長。時值“馬日事變”後,湖南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殺害,上級黨組織決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領導骨幹轉移到武漢。盧德銘利用職務便利,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各級幹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

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南昌起義油畫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發動南昌起義。盧德銘與團參謀長韓浚、團指導員辛煥文研究,決定響應南昌起義,利用張發奎的調令將部隊帶走。8月2日,他率領警衛團2000官兵東下,前往江西南昌參加起義。然而,當部隊抵達奉新縣時,得知起義部隊已南下,未趕上南昌起義,並且由於張發奎部隊的堵截,警衛團與南昌起義部隊聯繫中斷。於是改變計劃,將部隊帶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在這時,接到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夏曦調盧德銘等去閩粵交界處的南昌起義部隊中工作的通知。盧德銘等與夏曦派來的人說明此時不能離開部隊的理由,但他的正確意見卻遭到拒絕。盧德銘等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到達武漢。當地黨領導向警予請示中央,否定了夏曦的命令,令其返回原部隊。在農協幹部護送下,盧德銘等越過重重封鎖盤查,平安地返回修水駐地,即與毛澤東取得了聯繫。

22歲犧牲時,毛澤東痛惜:“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

在盧德銘從武漢返回修水期間,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按照黨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積極地發動和組織秋收起義。在萍鄉張家灣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確定了起義的軍事行動、部隊編制和進軍路線。決定以江西省防軍暫編第1師為基礎,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其建制不變,警衛團仍為第1團。毛澤東為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總指揮盧德銘,師長餘灑度,副師長餘賁民。

盧德銘回到修水後,警衛團為了迎接秋收起義,趕製出百面繡有鐮刀斧頭的工農革命軍軍旗和大量的紅袖章,營地裡唱響了“紅色領帶系在頸,為革命敢死不顧生”等歌曲。

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秋收起義油畫

1927年9月9日,盧德銘率領起義部隊一團從修水西門出發,到渣津一帶宿營。10日,第1團攻下朱溪廠,隨即越過修水平江邊界,又打下了平江的龍門廠。11日,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腹背受敵,情況危急。為保存革命實力,他反對硬拼,當即組織反擊,然後安全撤退,帶領一團向瀏陽轉移。起義部隊原計劃奪取長沙,後因雙方力量懸殊,各起義部隊先後遭到挫折。此時,黨內出現意見分化,一方面師長餘灑渡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另一方面毛澤東提出改變攻打長沙,轉向山嶺中進行武裝割據的主張。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作戰計劃和主張,支持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會議上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

9月23日,天還沒大亮,部隊剛從蘆溪宿營地沿著蘆溪河,走徐家山、斜陡頭,爬坡上山進入山口巖,向蓮花進發。此次毛澤東隨前衛行動,盧德銘、餘灑度隨師部居中,後衛為蘇先駿第3團。先頭部隊已通過了,但後續部隊第3團還在山口巖和白泥嶺之間的低凹處。江西軍閥朱培德和省第4保安團從萍鄉趕來,尾隨追擊。這時第3團中了敵人的埋伏,遭到突然襲擊,部隊倉促應戰,蘇先駿掌握不住自己的部隊,又誤認敵軍為自己部隊,造成了重大損失。盧德銘聽到後面槍聲激烈,為了掩護後續部隊進入山口巖,上羅霄山,也為了毛澤東的安全,他不顧勸阻,帶領一個連的兵力回來阻擊敵人,掩護部隊轉移。經過一場激烈的惡戰,部隊突破了重圍,但盧德銘卻不幸中彈,英勇犧牲……

22歲當團長,秋收起義總指揮,1元帥1大將4上將曾是他手下

上圖右二為朱培德


盧德銘壯烈犧牲,毛主席痛惜不已,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

參加秋收起義除了盧德銘外,還有譚政、宋任窮、何長工、羅榮桓、張宗遜、陳伯鈞、陳士渠等人,當時,羅榮桓是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特務連黨代表,宋任窮是第一軍第三師連黨代表,譚政是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書記。1955年授銜時,羅榮桓被授予元帥軍銜,譚政被授予大將軍銜,宋任窮、張宗遜、陳伯鈞、陳士渠等4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毛主席後來評價盧德銘說:“德銘同志為革命保留了火種,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2009年9月14日,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