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他們在遠離工業文明的地方體驗著自然淳樸的愛情,體驗著創造的神奇,雙雙獲得了靈與肉的再生。浪漫而美麗,不乏烏托邦色彩,簡直是一部成人童話。

1928年7月,勞倫斯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首次出版,並引起巨大反響。

公正地說,勞倫斯受益無窮但也深受其害的,都是這本譭譽不一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對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是因了這本“黃書”,勞倫斯才聞名於世。如果說許多人最終讀了他的多數作品後承認他是文學大師,那引玉之“磚”則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圖源見水印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一故事發生在一戰後,主要人物有康妮(查泰萊夫人)、克利福德(查泰萊先生)、梅勒斯(查泰萊夫人最後的情人)和米凱利斯(一個被工業文明侵蝕同化的人)。

故事梗概如下:康妮與克利福德於1917年結為夫妻,婚後克利福德便回到戰場參與戰爭。不幸的是,不久克利福德的身體便被戰爭摧殘,且永遠無法生育。因克利福德無法生育,他便鼓勵康妮和他人發生關係以懷有子嗣來繼承財產。康妮在經歷一系列打擊後自我意識不斷覺醒,並且遇到了自己的真愛,與丈夫克利福德離婚並與梅勒斯在一起。

這本書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而今天我要和各位談一談康妮的自我意識覺醒之路,而這條路和康妮的性愛覺醒之路密不可分。

無關的話不說,接下來用四個階段來解析康妮的覺醒之路。


一. 懵懂期——初嘗歡愉,自由從容。

書中對康妮的外貌介紹為:臉色紅潤得像個鄉下姑娘。她生著柔順的棕色頭髮,身體健壯,動作悠緩,身上蘊藏著過剩的精力。她那雙藍色大眼睛裡露著好奇的目光,聲音柔和,活脫兒一個乍離鄉村的女子。

雖然康妮的外貌看起來像是一位鄉村女子,但她並不土氣。她的父親老馬爾科姆·裡德爵士曾經是著名的皇家藝術學會會員,母親則在拉斐爾前派術盛行時期是修養甚高的費邊社成員。她從小在藝術家和有教養的社會主義者中間耳濡目染,可以說是受著反傳統的美學觀念影響長大成人的。一方面她被家長帶著去過巴黎、佛羅倫薩和羅馬接受藝術薰陶;另一方面,她還被帶去海牙和柏林參加社會主義者大會,會上發言的人們言談文明,舉止大度。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康妮15歲曾被送到德國德累斯頓去學音樂等科目。那段日子很是愉快。她在當地學生中間毫無拘束地生活,同男人們爭論哲學、社會學和藝術問題,並在18歲初涉愛河。

結婚前,康妮表現得像一位女王,任意的將自己當作禮物贈與了與自己爭論最透徹、最親密無間的青年。雖然在情動之時她會以性愛來結束談話,但她仍認為女子生命的意義在於擺脫那種古已有之的骯髒的交媾和支配—服從的關係。

無疑,這一時期的康妮雖然對自我的認識是懵懵懂懂的,但自由從容。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二.約束期——自我勸誡,忠於家庭。

新婚後不久康妮的丈夫克利福德便返回戰場,可六個月後他就傷殘了,運回英國時渾身幾乎支離破碎。但他的生命力極強,不但沒死,破碎的身體似乎還復原了。一連兩年他都在接受醫生的治療,兩年後醫生宣佈他痊癒,但腰部以下半截卻是永久地癱了。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克利福德傷愈之後醉心於寫小說故事,康妮的主要任務便是陪伴與照顧克利福德。日子一天天過去,平平無奇,直到康妮父親的到來,這樣的生活才得以有一絲波瀾。

康妮父親來到拉格比暗示康妮不必要一直為了克利福德守活寡,父親的話語讓康妮感到吃驚與難以置信。但與此同時,一粒小小的種子已經在康妮的心裡種了下去。

父親到來前,康妮一直在自我約束,把自己定位為查泰萊夫人,認為自己不應該因為丈夫性能力的喪失而背叛他。父親走後,康妮對克利福德的態度慢慢的發生了變化。她開始意識到丈夫的小說只是在無病呻吟,充滿了華麗詞藻的堆砌,她開始懷疑自己現有的生活。

因為對現有生活的懷疑,康妮走上了自己的覺醒之路。



三.懷疑期——再享歡愉,幻想破滅,初步覺醒。

正在康妮對現有的生活開始懷疑時,家裡來了一位新的客人。這位新客人是我們的主人公之一,名叫米凱利斯。米凱利斯是個臭名昭著的劇作家,被克利福德有目的的邀請到家中。初見米凱利斯,康妮發現了他身上有著與克利福德不同之處,而這些不同之處恰恰吸引著康妮。

康妮因為米凱利斯的到來進一步自我覺醒。然而,這一覺醒要得益於父親的話。如果父親沒有用一番話打開康妮的心扉,康妮此時見到米凱利斯內心是不會有所波瀾的,反而會因為自己查泰萊夫人的身份而與米凱利斯疏離。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和米凱利斯熟識後,康妮不再使用查泰萊夫人這一頭銜來遏制自己的慾望。她不再因為對丈夫的同情而過著清規教徒的生活,她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心意。康妮最終與米凱利斯有了性關係,這一行為標誌著康妮將性行為與社會規則區分開來的改變。

然而,康妮在內心深深的明白雖然自己與其他人發生了性行為,但自己還是查泰萊夫人,還需要受到世俗規則的束縛。

這時,康妮的丈夫親手將康妮向前推了一大步。

一次康妮與克利福德在談話,已經失去生育能力的克利福德望著即將荒蕪的老英格蘭感慨萬千,他向康妮表達了想要有一個兒子的願望。康妮被他的言語所震驚, 她難以想象一個丈夫怎麼能夠允許自己深愛的妻子與別人有孩子。但克利福德不以為然,他認為只要這個孩子由他撫養長大,與他有沒有血緣聯繫沒有什麼關係。克利福德的自私自利使一直以來支持著康妮的想法幻滅了,她突然明白了自己對克利福德而言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可以使他有面子,家庭完整,有生兒育女的工具。

面對丈夫的自私冷漠,面對這處處是水泥鋼筋的世界,康妮眼前盡是灰色。

從此刻開始,康妮真正的選擇了不再壓抑自己內心的情感。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但生活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康妮在發現克利福德自私冷漠的本質後,發現米凱利斯同樣也是一個冷漠自私的人。他們都把女人當做了男人的附庸,沒有自己的自主意識。

在這工業文明衝擊的世界,康妮的剛剛開始重建的世界觀崩塌了。似乎康妮的感性是多餘且無用的,於是她變得死氣沉沉,日益消瘦。但她不再因為慾望與米凱利斯有性行為,也不會再因為責任答應丈夫提出的建議。



四.重塑期——快速覺醒,煥發動力。

因為對現代工業的厭惡,康妮愛上了在自然中尋找慰藉。在自然中,梅勒斯出現了,他是獵場看守,但不屬於工人階級;他可以靈活運用多種語言,但卻堅持用方言俚語;他舉止從容得體,但卻躲避上流社會而棲身田園。梅勒斯有著天然的純潔和野性之美,與克利福德的冷漠空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梅勒斯的身材迷人,談吐幽默,充滿了自然的氣息,康妮不可避免地被他吸引。

康妮看到剛出生的雛雞,因為鮮活的生命落淚。

因為無意間看到梅勒斯的裸體,康妮怦然心動。

最終,康妮在與梅勒斯雨中發生性行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的覺醒。

她選擇了與地位崇高的克里福德離婚,並且與地位低微的梅勒斯在一起。這一選擇不僅象徵著康妮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而且象徵著人們開始正視自己合理的慾望。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總結

康妮與梅勒斯二人共同追求和享受的性高潮體驗,是人類天性的合理欲求,無可厚非。這是被戰爭、被瘋狂的現代性致殘的克利福德無法體驗到的。

查泰萊夫人是幸運的,在遭受了丈夫的自私與冷漠,“性伴侶”的嘲笑等各個方面的失望之後,她遇見了能夠和她感同身受的愛人梅勒斯。

在勞倫斯眼中,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是完整的,身體和精神結合而成的。

這點,在現在仍然適用。願我們所有人都可以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擁有快樂。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理性至上的時代,我選擇了擁抱慾望。


我是虞南,願你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