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

2536771


我来回答:

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

我们所谓的三国战乱时期,一般是从公元220年的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算起,至280年晋吞吴结束。如果再往前推一下,从汉末战乱开始,到三国归晋结束,也就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来算,到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

这期间不到一百年,也是汉民族饱受摧残的一百年,并不是题目讲的二百年!

那么为什么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家归晋,这个过程中外族这么安分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汉王朝对周边外族,尤其是匈奴的打压是非常狠的。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匈奴和鲜卑被打的四分五裂,大大加长了外族实力增长的周期。再加上外族部落之间也冲突不断,相对中原地区武器落后人口不足,所以尽管到了东汉末期乱世来临,外族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王朝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是各路诸侯依然摁着外族打。以北方曹魏为例子,建安十二年派出张辽大败外族,掳走大量人口,建安二十三年派出曹彰,北伐乌丸,鲜卑王柯比能吓坏了直接称臣。包括多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匈奴也曾在兴平二年和建安七年两次投降曹操,外族就像送快递的一样,来了就是送粮送人。

不光曹魏,其实三国对立阶段,蜀国和吴国对于外族的打压也是很到位的。蜀国当时主要应对的就是南蛮,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除了孟获一支,蜀国还面对淮水一带的廪君蛮,荆南附近的傒人,以及阆中一带賨人,这几股外族势力最后都依附于蜀汉的政权,成为蜀汉的军事力量。

吴国相对于曹魏和蜀国外族入侵的压力并不是那么大,主要应对反吴汉人和外族混杂的山越,也是被孙权多次围剿,后来也是投降东吴,成为了吴国的战备力量。

可以看出,无论是魏蜀吴怎么如何争斗,各个政权对于外族的方针还是比较一致的,基本上就是打到你服为止,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无论是羌、匈奴也好,还是羯、南蛮、山越也好,实力上和魏蜀吴有着不小的差距,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打不过谈什么入侵。

后来,司马氏篡权建立了晋朝,在晋朝的初期,司马炎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太平盛世,但是贪污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得到根除。尽管如此,当时鲜卑首领发动史称秦凉之变的反抗战争,最终结果还是被晋将马隆镇压了。

最后,我们都知道,三家归晋以后,就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三国时期尽管我们对外族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不得不否认的是,自东汉末年开始汉人的数量就在战乱中急剧下降。在晋朝统一的时候全国人口根本无法和汉朝时候相提并论,只剩零头,汉朝余威已尽。北方各部也完成了统一,在最应该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的时候,晋惠帝带着一脑子浆糊坐上了龙椅。本来就衰弱的国力加上更加严重的内斗,名将去不了战场而是在门阀互斗中疲于奔命。三国时期对外一致的政治共识也不存在了,人口优势没了、装备优势没了、政治环境糜烂不堪。

再加上人口大量减少,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虽然一开始是作为晋人的奴婢。但很快奴婢的数量就超过了晋人的数量,八王之乱后,这些外族人士趁机举兵,很快就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

晋朝也因此常常被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西晋很快就灭亡了。到了东晋国土面积已经严重缩水,北方连年的战乱、朝代更替频繁,昔日让各个外族闻风丧胆的汉人军队也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总体来说外族相对安分的那段时期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汉王朝形死神在,余威尚存,外族不是对手。

二是各路军阀实力强大,人才辈出,外族不成气候。

三是晋朝初期,司马炎掌权也算有所作为,外族没有机会。


杨角风发作


方圆论坛观点

说三国时期没有发生异族入侵简直是自欺欺人。南蛮入侵蜀汉!山越进攻东吴,袁绍勾结乌恒攻打曹操,鲜卑入侵曹魏,乌恒鲜卑等族攻打公孙瓒还有董卓,马腾,韩遂等人的军队中都有羌族军队的存在。以上这些实际上都算是异族入侵。只不过相比起乌恒,南蛮,山越鲜卑等族赤裸裸的入侵,羌族就显得更加的柔和。羌族是通过和董卓,马腾,韩遂等人的合作来从中原获取足够的利益。


乱世之中最能彰显或者说激发出一个民族的野性。汉人本身并不尚武,而且也并不善战。但不得不说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汉人的侵略性或者说攻击性简直要爆棚。比如秦朝,唐朝,和三国时期。秦朝和唐朝就不必多说了。毕竟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而三国时期属于各自混战的混乱时代。按理说一般这种时期中华大地是最容易受到异族的侵袭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东汉末年天下打乱,异族也看到了汉室衰弱想要趁机来捡捡便宜,结果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因为当时虽然汉朝将灭,但是正是群雄并起之时,三国时期就好像战国时期一样,各军阀充满了侵略性进攻性。所以异族在这个时候入侵中原往往都会碰的头破血流。


比如三国时期袁绍和乌恒合作。乌恒知道靠蛮力侵略中原肯定是不可取的,所以乌恒迂回作战开始和袁绍合作。袁绍纵容乌恒在部分地方劫掠,甚至于提供给乌恒物资补给。而乌恒则需要帮助袁绍扫平敌人。从最早公孙瓒,再到曹操袁绍可以说都和乌恒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公孙瓒比较倒霉被双方连手给灭掉了。而曹操就很刚了。不仅没有失败反而击溃了袁绍。在击败袁绍后曹操聚集大军讨伐乌恒。结果曹操一路以吹枯拉朽的气势战胜了乌恒,不仅斩杀了乌恒单于还俘虏了二十多万乌恒士兵。就此乌恒臣服于曹操。


而董卓,韩遂,马腾三人和羌族已经是血脉融合了。董卓的凉州军实际上就是羌人和汉人聚集之地。历史上董卓凉州军之所以野蛮飞扬跋扈就是因为其内异族混杂太多。而韩遂的军中也多以羌人为主。在韩遂败给曹操后逃回潢中的时候,也多亏了羌人的保护。后来羌人一直保护韩遂终老。马腾祖先就是靠镇压羌人建功立业的。而马腾时期开始和羌人联姻。马腾的军中羌人也是占据主流。历史上马腾死后马超为父报仇追击曹操,曹操略施小计就使得马超大军自乱阵脚,就是利用了马超军队中羌人贪婪的本性。


三国时期东吴和山越的“恩怨情仇”更是贯穿了东吴的整个时期。从孙策时期开始到孙皓时期结束。东吴一直都在和山越纠缠不休。东吴多次征讨山越,山越也是降了又反,反了又降。但不论怎么说山越和东吴的战争也属于异族入侵。而后来山越也有部分融入了东吴。根据《吴志》记载东吴历年来征讨山越所得士兵人数加起来不少于十三四万。直到吴国灭亡之时,当时吴国军队有二十万人。其中山越人占了将近一半。

而历史上南蛮入侵蜀汉也同样是异族入侵。只不过南蛮的入侵被诸葛亮以攻心战的方式给彻底降服。相对于其他异族的反复无常,南蛮倒也算是讲信义。有次看来三国时期虽然是一个乱世,但对于入侵华夏的异族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时机。没有人占到便宜不说反而都损失惨重。这也侧面证明了三国时期那些军阀是多么的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首先纠正一点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只有60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自己当了皇帝,到60年后的东吴被西晋灭亡,只有60年。但是三国时期确实边患不多,也没有能够让胡人胡马践踏中原。而究其原因只要两个:

三国时期形势图

首先是两汉以来对于周边胡人的持续强势。

秦汉以来,对于汉人威胁最大的边患就是匈奴,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修建长城,并派蒙恬北击匈奴,汉代以后自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战失败之后,一直采取对匈奴人和亲安抚政策,汉武帝以后开始武力对付匈奴,卫青霍去病等人多次打败匈奴,但是彻底征服匈奴人要到汉武帝的五世孙汉元帝时期,此时西汉趁匈奴内乱之际,平灭北匈奴,降服了南匈奴,而后南匈奴一直对汉朝实行友好而臣服的政策。

霍去病封狼居胥,用武力树立了汉王朝的雄威

东汉时期南匈奴再次分裂,而大将军窦宪歼灭北匈奴,南匈奴臣服于汉朝,此后终东汉一朝,南匈奴再也没有反叛汉朝,两汉用强大实力,让北方曾经最蛮横的敌人臣服,一直到三国时期。

其次是三国时期,汉人对于北方胡人持续保持着强大的优势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群雄割据,而曾经强大的匈奴人也逐渐式微,而在东汉政府的允许之下内附的塞内的陕西和山西北部地区,而在塞外原本是一直臣服与匈奴的属于东胡范畴呢鲜卑人和乌桓人强大起来,虽然他们也觊觎着中原的富庶,也想趁着中原大乱而有所企图,但是他们仍旧与汉人王朝有着巨大的差距。

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后,袁绍败北身死,他的儿子逃入临近的乌桓,而乌桓的蹋顿单于也想趁机会和曹操等汉人枭雄掰手腕,结果曹操压根没有吧蹋顿和乌桓人放在眼里,白狼山一战而全歼乌桓人,并且阵斩蹋顿单于,实力远高于鲜卑人的乌桓至此灰飞烟灭。

曹操官渡之战后,又在白狼山一战击灭乌桓

所以结论就显而易见了,尽管汉末到三国时期中原比较乱,但是中原汉人始终对于北方胡人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在绝对的势力面前,胡人是不敢胡作非为的。

然而西晋王朝统一天下之后,晋武帝没有对于内迁的胡人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晋武帝死后掀起的司马氏诸王的“八王之乱”在中原地区造成破坏和混乱远胜于汉末及三国时期,于是西晋在内耗中严重衰弱,而内如匈奴人趁势而起,接着羯人、氐人、鲜卑人、羌人也接踵而至掀起了五胡乱华,汉民族生灵涂炭,中华历史陷入空前绝后的大分裂达到300年之久。


大东北的小豆包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三国乱世只有几十年,没有200年这么夸张,从曹丕在公元220年篡位登基建立曹魏开始算,到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为止不过60年的时间。如果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时,汉朝的统治秩序崩溃开始算起的话,也只有96年的时间。不足一百年。所以200年的说法不正确。

其次三国时期的外患就那么几个,北方大体是鲜卑,乌桓,南匈奴,高句丽。西边是羌人,氐人。南边就是蜀汉南中七郡,也就是牂柯郡、越嶲郡、朱提郡、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代的蛮人。东吴的山越实际上很多都不是越人,他们很多一部分都是当时逃入山中,不愿意受到东吴统治的汉人,东吴的史书也有用山寇来称呼他们,称不上是外族。下面我们可以仔细的看一下这些外患的情况。

乌桓在三国时期被曹魏击垮,成为曹魏的仆从军。

乌桓本就是东胡的一支,东胡也就是被匈奴冒顿单于灭亡的一个民族,东胡的一部逃往乌丸山居住,所以乌桓也被称作乌丸。乌丸曾经被匈奴欺压最后是西汉朝大破匈奴,解救了乌桓人,乌桓此后受到西汉朝的保护,成为西汉朝的仆从军,到了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乌桓趁机脱离控制开始骚扰边疆。在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乌桓前来投降,于是汉光武帝把匈奴人安置在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这些北方的边郡。设置护乌桓校尉来控制乌桓人,乌桓人为东汉仆从军,负责为东汉王朝侦查北匈奴和鲜卑人的动向。此后乌桓人的偶尔也有叛乱,但都是小规模的。

到了东汉末年,中山太守张纯逃入乌桓人,自号弥天安定王。辽西乌桓,辽东属国乌桓,右北平乌桓这三郡的乌桓人追随张纯发动叛乱,但是随后张纯被幽州牧刘虞派人杀死,但是三郡乌桓由此做大,其中为人所知的就是三郡乌桓的统帅蹋顿,蹋顿曾经协助袁绍攻灭公孙瓒,从此乌桓人跟着袁绍混在一起。建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06年,曹操追击袁尚,袁熙兄弟经过辽东的柳城,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白狼山之战。张辽阵斩蹋顿,乌桓大败,乌桓的首领速附丸、楼班、乌延等人迁徙乌桓人去往辽东,被辽东的公孙康全部杀死,此后乌桓人被迁徙到中原,成为曹魏的重要骑兵来源,一直为曹魏作战。

南匈奴其实在三国时期实力十分弱小,干着一些小军阀的事情,比如护送汉献帝,追随高干打曹操,曹操把南匈奴单于扣留在邺城,把南匈奴划分为五部,各自设立校尉掌管,南匈奴在三国时期基本上被控制住了。一直要等到西晋的八王之乱时才发挥作用。

鲜卑在三国时期也走向低落

鲜卑也是东胡的余部,匈奴攻破东胡的时候,鲜卑人跑的更远,跑到了辽东塞外,在鲜卑山附近,因此得名鲜卑。鲜卑人在早期和乌桓人一样臣服于东汉王朝,但是南北匈奴的大战让北匈奴势力大损,鲜卑人的开始侵入草原,开始侵入中原。后来乌丸校尉耿晔出塞攻打鲜卑,在大破鲜卑人之后,鲜卑三万多的部落投降被迁徙到辽东,而北匈奴逃亡之后大约有十多万的部落,也在辽东,这些被鲜卑人同化,开始自称鲜卑人。到了东汉后期的檀石槐的时期,鲜卑人到达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占据东西万二千馀里,南北七千馀里的土地,基本上取得了匈奴故地,屡次进犯汉朝,而且几次大败汉朝的远征军。但是到了三国时期,檀石槐去世了,鲜卑人分崩离析,又变成了一盘散沙,檀石槐的后裔步度根,扶罗韩都被当时的鲜卑小部族出生的轲比能所杀,轲比能掌握了鲜卑的大权,但是轲比能此后被曹操之子曹彰大败,又被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鲜卑人从此势力大衰。

高句丽在三国时期备受打击,割据辽东的公孙康在建安年间出军攻打高句丽,攻破高句丽,焚烧高句丽的邑落。曹魏年间毋丘俭北征高句丽,攻破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经过这一战势力大衰。

羌人最初是靠着马腾韩遂这些凉州人起事,但是马超,韩遂被消灭后,只有零星的暴动而已。而氐人生活的区域是蜀汉和曹魏反复拉锯的地区,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

蜀汉南中七郡的叛乱根本算不上是蛮族的叛乱,而是牂牁太守朱褒造反,益州郡豪族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勾连他们一起造反。这完全就是本地的土豪和蛮族联合在一起的反叛而已,并非蛮族入侵。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从此没有大规模的叛乱也可以看出,这只是本地豪强的叛乱。


人者仁义也


在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在为如何抵御西北方外族入侵而困扰。在秦始皇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不惜一切代价修建了万里长城。在汉初,汉高祖为了抵御匈奴入侵,才有了有名的白登之围,后来靠和亲才缓解了匈奴入侵,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昭君出塞图

那问题了来了,外族的入侵问题在国家动荡的时候往往更突出,而在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之时,却没有外族的入侵,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在三国时候,各国边境存在很多外族势力,尤其以匈奴最为突出,汉灵帝驾崩后,于夫罗乘黄巾之乱,与黑山军合流进犯太原,河内等地,被曹操率军在内黄大破,兴平元年,于夫罗率余部辅佐袁术打陈留,被曹操击败,最终归顺曹操。兴平二年,于夫罗病死,继任者呼厨泉,先是反叛,被钟繇军队击败,再度向曹操投降,后背曹操扣留在邺城,并下令将匈奴汗国分为五部,每部各设一个都督,直属中原王朝。此举之后,匈奴势力逐渐衰弱。



乌恒乘汉末之乱,中原多事,乘机称王,在曹操平定河北后,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出兵远征乌恒,在当地名士田畴指导下,直指单于庭,大败乌恒,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同时将投降的20万人安置到内地,至此,乌恒一厥不起,解除了乌恒的威胁。

鲜卑可以说是在吞噬匈奴故地,不断壮大,在曹魏黄初初年,田豫使用离间计,让轲比能、素利、弥加自相残杀,势力不断衰弱,轲比能和曹魏田豫在太原、雁门郡发生几次大的战斗,在青龙三年,轲比能被王雄派勇士刺死后,曹魏和鲜卑的战争只在西域发生零星战斗。



可以说当时主要的三个外族被曹魏打趴下了,羌、氐二族不断镇压,在整个三国时期都不会出现边患。

在南边和西部,蜀国和吴国也是将外族压着打,根本不存在边患之说,而吴国军队本身有大量的山越人,达到15万之巨,吴国军队在灭亡时候有27万人,可以说吴国一直在从山越人手里抢人掠地,不断的征服山越人,可以说打下了华夷交流的大门,促进了山越人的汉化。

蜀国用的怀柔策略,诸葛亮在《隆中对》早已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达到让外族势力向蜀国靠拢,结合,为己以用。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民族政策是进步成功的,不少外族学会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其各部也逐渐从事农业、汉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曹魏的迁徒和教化,勤劝农桑,使之汉化。

吴国的高压和抚并用。

蜀国的怀柔同化策略。

不但减轻了边境负担,又充实了国内物资生产。


没有跨不过沟


为什么三国时期没有外族入侵?边关安稳200年?

这就要分为两个方面了,一个是大汉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就是外族的原因了。

先说大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三国起自东汉末年,在东汉末年开始说应该不算跑题!

那么抵御外族入侵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毕竟在乱世中有兵就有话语权,那时候可没人和你讲道理。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州牧的制度了,州牧的制度源自西汉的刺史制度。

不过因为汉灵帝接受了刘焉的联系,使的州牧取代了刺史并最终成为了总览一州军政大全的地方割据势力。

因为每一位州牧都相当一位军阀,所以每一位州牧都在招兵以此来保证自己的统治阶级。

而这就有了军事无力强大的先决条件。当然这并不是关键的一点。

最主要的是陈汤的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体现了啥,提现了汉朝人对外极强的民族荣誉感。

就好比中国被印度入侵,相信只要是个中国人都会,拿起枪来先干了再说。

再有就是曹操,刘备都在腾出手的时候狠狠的揍了一顿外族,最狠的就是曹操了。

比如曹操在打完袁绍后为了防止袁家的崛起,以及为以后的南下打下基础。

曹操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亲自统军带领麾下大将张辽直接一站将乌桓单于蹋顿斩首,并对乌桓实行了灭国战争。

一战彻底的平定了北方草原的隐患。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外族还普遍的很弱。

比如鲜卑在上一代首领檀石槐去世后,继任者没能很好的统一鲜卑各部。

直到233年鲜卑新的首领柯比能才彻底的一统鲜卑各部,并开始对魏国边境形成威胁。

而这中间还是给曹丕当小弟才彻底崛起!

总得来说还是当时的外族太弱了!


东方小龙


在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由于势力和军队战斗力不够强大无,而法与当时的朝廷势力相抗衡,并且,多数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汉武帝的时期,汉朝对于匈奴打击很大,对匈奴的军事进攻主要有四次战役,分别为:

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河南之战:使匈奴失去了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随后汉朝政府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 漠南之战:汉军第一次与匈奴主力对决,卫青打破匈奴右贤王部,右贤王失去对河西诸王的控制,单于远徙漠北。河西之战:霍去病连破匈奴河西五王国,占据河西马场,通过这次战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西汉政府通过设置郡县、移民实边、修筑长城等措施,最终使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漠北之战: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西汉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 伊稚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漠北之战后的“漠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其次,在东汉时期强军持续打击匈奴下,最终把匈奴打的不敢迈入中原一步。即使到了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虽然,此时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是,汉朝的军事主张延续了下来。正应了当年汉武帝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代的青壮年必须在边境与地方去戍兵,这样中原地区的常备军事力量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数目,战斗力不但没有变弱,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同时,东汉末年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允许地方有实力的豪强私募兵力,这样就打开了地方兵力持续增强的源头,如曹操、袁绍、公孙瓒和马腾等人,这种地方势力的迅速扩张再加有丰富的军事战争经验,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各派势力都很强大。从白马队到死士团,再到西凉骑兵,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与影响力。所以说,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战斗力上,其他外族想要入侵就变得不容易了。

最后,三国鼎立时期,北方的匈奴分为了几个部分,其地盘大多都在以曹操为首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格管控之下,并且,曹操对匈奴采取了分别治理的方略,甚至,曹操还允许匈奴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成功地使匈奴各部受制于曹魏政权。其他少数名族基本在当时都不成气候,根本无法威胁中原。孙权稳住了南海的局势,刘备解决了西边的羌戎,三位霸主联合起来,没有让中原领土落入外敌一丝一毫。


Crazy灬历史


为什么中原各方势力在互殴,外族不敢入侵,这要从两方面说起。

先说说内部因素,汉王朝自从建立走的是士族豪门的精英路线。他们掌握着知识、金钱、权利、武力。垄断着国家的职能部门,虽然世家政治导致了汉王朝的衰败,但是也有积极的一面。各种资源培养出来的厉害人才是很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有张良、李广、霍光。各世家之间有合作有联姻,也有残酷的竞争,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有着很强的狼性。社会的根基造就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自信,对外族而言则是骨子里的恐惧。汉王朝对外强硬的作风一直都在传承。


三国时期,政局混乱,乌桓蠢蠢欲动,被公孙瓒给揍了回去。到曹操战胜袁绍后,乌桓收留袁绍儿子,意图不轨。曹操直接打到乌桓家里,把单于蹋顿都干掉了。三国虽乱,曹魏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这是内因。


在说说草原异族,他们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人口提升很慢。七国争霸的时候草原完成了第一次统一,是以部落联盟松散的形式,汉初时被揍的拿女儿钱财,换太平。等汉强盛后,把他们的人口消灭大半,使他们四分五裂,到三国时还没缓过劲来。晋中期草原部落又完成了统一,而晋则内乱,实力发生了逆转,才有了五胡乱华。到宋的时候草原部落已经开始组建完善的国家制度了,实力更为强大,而汉民族则开始自废武功。

所以三国可以揍异族,往后是一不小心就挨揍。


快意恩仇武大郎


所谓“乱世造英雄”,在混乱的三国时代,人才辈出。


从黄巾起义之后,汉末就呈现混乱局面,各种事情突发而来,先是董卓乱政,引发的一系列诸侯讨伐战,紧接着就是各路诸侯纷纷割据混战,初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再后来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大战,可以说汉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纷争不断的乱世。

我们都知道汉末三国最后被司马炎一统,成立了西晋王朝,但是这是一无是处,毫无作为的朝代,更让人气愤就是司马家族内乱,史称“八王之乱”,导致极大的消耗了西晋实力,从而被胡人趁虚而入,入主中原,掀起华夏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五胡乱华”,西晋王朝也被胡人所灭。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问,当初汉末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乱之时,胡人为何没有趁虚南下,那么的好机会,怎么就放弃呢?

外族实力尚且不足。

汉末三国混战时期,外族的实力尚且不足,无论是人口,还是武器设备,都处于发展阶段。在汉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汉王朝严重打击,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族,基本是内部分裂,混乱不堪,没有形成统一的战斗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较分散,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武器方面,由于汉族与外族的融合还没有开始,外族缺乏重要的铁材,导致武器设备都很落后。


对外族一直强硬,打击力度大。

汉末三国虽然各自为政,之间也有大战,但是对待外族却是一直的强硬,曹操北抗匈奴,孙权灭百越,刘备西抗羌戎,基本上算是统一战线,对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魏蜀吴三国不遗余力的打击。无论是西北地区羌人,鲜卑人的叛乱,中央政府都会派人血腥镇压,震慑胡人。汉末的张奂、公孙瓒、董卓等,曹操时期的田豫、牵招、梁习等屡破乌桓、鲜卑等外族,对外战争中,少数民族在曹魏手中一直没有讨到便宜。除此之外,曹魏名将毌丘俭两次出兵讨伐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


曹魏和西晋初期势大,外族无人能敌。

曹操在一统北伐之后,就大力发展经济,对内屯田,重视农业,兴修水利,于此同时,对外意图消灭蜀汉和东吴。在经历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的苦心经营之后,曹魏的实力可谓达到了巅峰。曾多次派名将,镇守北疆,征代郡乌桓、斩骨进、破轲比能,阻挡了胡人的南下和骚扰。

到了司马氏夺权,司马家族亦也是人才辈出,哪怕是在西晋发生秦凉之变,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发起的反抗晋王朝的战争,最终还是被晋将马隆所败,旋即为叛徒所杀。基本在整个乱世,外族的侵扰,实在无胜算。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华夏大地虽然内耗严重,但从未放松对边疆虎视眈眈异族的警惕。


历史遨游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为何却没有外族入侵?说出来你别不信

一说到外族入侵,小编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战火纷飞的近代,八国联军肆意的侵犯我国,外患是比内忧更烦人的一个存在。外族的入侵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最忧心的一个问题。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直入中原,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修筑长城;汉朝时期,汉武帝与西域联姻,将西域拉拢过来才没让匈奴大肆侵犯我国领土;可是在混乱不堪的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大势力都为了在这乱世中获得一席之地针尖对麦芒的时候,却从不见匈奴来横插一杠,这似乎有点奇怪,难道匈奴被我国的实力吓到了安分了吗?小编说出来原因以后你别不信。

答案是否定的,为了我们国土上丰厚的资源,虎视眈眈的外族人怎会放弃骚扰呢。之所以没有外敌,那因为有人将各路“妖魔鬼怪”都拦下了。边境有西凉太守马腾这尊大佛镇守,外族空有满腔想法,但是攻不进我国的地盘。当年汉武帝因着匈奴太骁勇善战,苦恼不以,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塞,想联合大月氏抵御匈奴。那时候正处太平盛世,国力昌盛,但是对于匈奴还是无法给予致命的一击,可见匈奴的实力多强大。但是马腾的家族势力不惧这个外族,他们能在那个战乱不断时期防止匈奴入侵,同时还保证了家族的势力不被削弱,他们也有可以嚣张的资本。

马腾手下的兵力以骑兵为主,匈奴在骑射方面很擅长,马腾的军队在这方面也不差,给战士们的配置也不差,战马都是强壮健硕且敏捷迅猛的好马,有好马的相助,镇守边疆的防线自然就被拉长了,几千公里的防御阵线,不再是致命的缺点。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外族才没能侵犯我国的领土,才让各路人马放心的谋划自己的霸业。作为保家卫国的将士,马腾无疑是尽职尽责的,中原战乱四起,那些有那个能力追名逐利之人不在少数,马腾却从不理会这些“无谓”之事,只是尽忠职守的看着自己的边疆,盯着外来的威胁,保全了我国国土的完整。他是乱世之中的英雄,他应当被人们所敬畏。

这样一个忠义之人还是没能躲过利益的牵扯,小编以为这样的英雄应该安享晚年老死家中,却不想他还是被曹操杀害了。马腾死后他的家族势力并不会就此散去,没了马腾还有后来人,他的儿子马超带领着他们家族的势力站了起来。马超可不是一个只为堵住悠悠之口的继承者,他有着极其强悍的实力,也是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五虎将之中的一员。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三足鼎立,战乱不歇。马腾被杀,作为儿子不为父报仇枉为人子,杀父之仇,没有回旋的余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马超一头扎进了刘备的阵营,希望有机会能为父报仇。刘备本来就与曹操不对盘,马超的加入自然是合乎他心意的,对于马超的悲痛也能体谅。刘备没有让马超亲自上阵于曹操对着干,纵观大局,赢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让外族人太嚣张了,马超的岗位还是在边疆,防范外族入侵,马超作为马腾的儿子,对边疆战事自是比旁人要了解一些,这样的安排也合乎情理。为此刘备也答应,曹操战败之日手刃曹操,为他父亲报仇。

马超镇守边疆一部分原因是刘备的安排,另一部分的原因,许是马超不愿父亲这么多年在边疆的战果付诸东流吧。马超镇守边关期间与父亲一样尽心尽力,他在边关驻守无人敢犯边关一步。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手刃曹操,曹操就先死了,马超对自己的父亲始终存有愧疚,没能报仇雪恨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没多久马超也与世长辞了。马超甚少上阵杀敌,但仿佛只要他往那一站匈奴就破不了这边疆的防线。各大势力得以大展宏图,百姓能自由自在都得益于马腾与马超父子,他们是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