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理財,為什麼踩雷的總是你?

都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似乎,大家對理財這個事情都很上心,買個股票、債券什麼的,肯定要在親友同事之間高調宣傳,在眾多投資產品中,網貸平臺以其低門檻、操作便捷、投資回報可觀、穩定性良好等優勢成為投資幸福感最高的產品。各種名詞掛在嘴上。有部分朋友甚至認為,資產一年內翻幾番,才算真正的理財。

同樣是理財,為什麼踩雷的總是你?

但問題是,從今年5月份起,玩P2P的則在接二連三的爆雷中搞的灰頭土臉。暴雷的原因很多,投資者不幸踩雷原因既環境、政策、平臺,也與自身又很大的關係。

很多自認很瞭解P2P,瞭解投資理財,其實根本不及格。沒有充足的現金流、不看合同、不瞭解運營模式,哪個平臺收益高投哪個....

由於缺乏理財知識,就很容易虧損,甚至上當受騙,又因為害怕上當受騙,更不敢理財,就這樣陷入死循環。

互聯網金融是最近幾年的新事物,高速發展的背後,往往沉澱了種種問題,暗礁駭浪、險象環生,投資者如何在獲得互聯網金融帶來的紅利,學會理財,將風險控制到最低,則是一門學問。

唐小僧、錢爸爸、投之家等明星平臺的暴雷,讓眾多投資人覺得已經無法用平臺背景、規模、歷史數據來評判平臺穩健程度了。

同時,互聯網金融市場裡,非理性的擠兌永遠沒有贏家,從眾心理是投資行業的大忌,盲目跟隨往往進入投資陷阱或者走入死衚衕。

同樣是理財,為什麼踩雷的總是你?

可見找對平臺控制風險、拒絕跟風理性投資至關重要,從而讓自己的財富慢慢積累。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名理性投資人,還有什麼平臺安全靠譜呢?

雖然去槓桿化、監管嚴格,對於P2P行業絕非壞事,但是P2P稂莠不齊,特殊時期,謹慎參與。如果不投P2P,我們也還能找到很多P2P替代品,風零度就是其中之一。

與P2P不同,風零度不涉及放貸,不以借貸利息為收入來源,而是通過提供擔保服務獲取收入,平臺本身不產生風險。

同樣是理財,為什麼踩雷的總是你?

通過嚴格篩選把控,確定是否擔保,並自動計算所需保證金並自動其理財產品;投資者認購買理財產品份額,獲得收益,併成為實際擔保人;同時系統匹配擔擔保,單筆投資可匹配擔保數十個機構的數百個項目,保障投資人資金安全。

也就是說,當某個機構的某個項目出現不良時,只佔該筆投資的幾百分之一,而收益佔該筆投資的1/8左右,遠遠大於承擔的不良金額,同時平臺通過專業的代償機制,從該筆的保費償還,大大的分散消化風險。

這樣,直接從源頭上控制風險,資產端優質,擔保理財產品次日付息,流動性好,投資人理財資金作為擔保保證金,全額存於平安銀行,定期公示。

同樣是理財,為什麼踩雷的總是你?

在合規性上,創新的擔保模式並不意味不受監管。一方面,上線初,向金融辦申請批示,所謂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從一定層面上說獲得先行先試的認可;另一方面,擔保是政策鼓勵的發展方向,同時平臺也積極與持牌大型機構合作申請成為網絡擔保公司。

其實,我們都要明白: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同時也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現在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但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

最後,隨著監管要求不斷清晰,投資者越來越成熟,行業將向著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對於用戶,選對平臺,控制好風險,不盲目跟風,必定會成為領域的行家和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