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

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

一.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

巴列維國王的父親禮薩·汗在1921年通過政變掌握伊朗政權,1925年登基稱王,建立巴列維王朝。受鄰國土耳其現代化運動的影響,禮薩·汗也推行了系列改革,並取得了一定成就。二戰爆發後,雖然禮薩·汗國王名義上宣佈中立,暗中卻與納粹德國保持親密關係,這引起了盟國的警惕。

蘇德戰爭爆發後,為了確保對伊朗油田的控制和援蘇物資通道安全,蘇聯要求伊朗採取行動限制納粹德國在伊朗的活動,但禮薩·汗不為所動。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聯合出兵進入伊朗,禮薩·汗見情勢不妙,決定由21歲的長子巴列維繼承王位,自己則離開伊朗,後於1944年病死在南非。巴列維繼承王位後,在美國支持下渡過了一系列危機,至上世紀60年代初才鞏固了統治。王權鞏固後,自1963年起,巴列維推行了被稱為“白色革命”的一攬子改革計劃。

白色革命的核心是“農業和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前,伊朗全國土地主要掌握在大地主和清真寺手中,佔農戶總數99%的農民只佔有17%的土地。巴列維先是頒佈土地改革法,規定個人佔有的土地不得超過規定數量,多餘的土地必須出售給土地改革局。此後又通過系列法案,進一步限制大地主佔有土地的數量,並將宗教寺廟的土地分配或出售給農民。至1971年9月23日伊朗政府宣告土地改革完成時,伊朗全國有約960萬農民分到了數最不等的土地。土改雖然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問題,如分給農民的土地過少,即使分到土地的農民,因其土地數最有限,也沒有大幅度改善生活。

土改之外,巴列維開始推行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政策,上世紀60年代,西方各國止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石油需求旺盛,國際油價飛漲,石油儲最豐富的伊朗獲得了大最外匯。1974年,伊朗石油收入就達200多億美元,這為巴列維國王的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政策提供了堅實基礎在工業上,到1975年伊朗己建立了比較全面的輕重工業體系,並開始發展原子能、電子工業快速發展的工業也帶來了大規模的城市化和產業工人群體的出現。1960年,伊朗七成人日生活在鄉村,三成生活在城市,到了1978年,鄉村人日降至48%,城市人日升至52%,產業工人成為城市中最大的群體。

在軍事上,1954年伊朗軍費開支不過7800萬美元,到了1977年則增至94億美元,軍費開支佔政府預算的三分之一,民生產總值的9%以上,最大的軍費開支,使伊朗建立起了強大的陸軍和現代化的空軍,並準備組建遠洋海軍。此時伊朗軍隊準備了大之外,巴列維開始推行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政策,上世紀60年量先進的武器,空軍力最居世界第四位,甚至擁有美國王牌戰鬥機F14,伊朗也是美國之外裝備此種飛機的唯一國家。

“白色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伊朗成為全球第九大經濟體,1975年1月伊朗《世界報》自信滿滿地發表社論說:“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再過10年或12年,伊朗將趕上歐洲主要國家的現有生活水平”。

在經濟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伊朗國內也存在著系列問題,如經濟發展急於求成,官員貪汙腐敗嚴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等。 1975年以前,由於國際油價上漲所帶來的經濟繁榮,這些問題暫時都被掩蓋下去。1975年以後,隨著經濟發展的停滯,原先被掩蓋的問題暴露出來。

70年代伊朗經濟快速增長所伴隨的是特權階層的出現與官員的普遍腐敗,巴列維的親屬壟斷了國內商業,在高利潤的企業擁有大最股份,並在對外合同中充當中間人,撈取鉅額回扣,財富迅速集中到伊朗國內少數權貴手中,以這些權貴為中心,形成了伊朗的“上流社會”。權貴們過著糜爛的生活,他們“從荷蘭買花,法國買礦泉水,東地中海買野味,非洲買水果”。而反腐敗在當時根木不可能進行,因為國王木人就是最大的資木家,他過著奢華生活,並日益放縱自己家族貪汙腐敗。

經濟上的成就衝昏了巴列維的頭腦,忽視國內存在的問題,並藉助於特務組織,以高壓手段打擊各種不同聲音。在以色列幫助下,巴列維建立了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它名義上隸屬於政府,實際上獨立行事,受國王直接命令,專門進行鎮壓工作。“薩瓦克”在全國各地遍設監獄,對持不同政見人士施以各種酷刑,並進行暗殺與綁架活動。國王自稱“萬王之王”,權力無邊,不受任何制約,連首相胡維達都自稱是“國王的奴隸”。

自60年代巴列維推行“白色革命”起,直至7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經濟的繁榮,伊朗石油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使巴列維的統治相對比較穩定也止囚如此,在1963年的騷亂中巴列維能得到國內大多數民眾的支持,並擊敗霍梅尼流亡在外的霍梅尼雖對巴列維恨之入骨,暫時卻也不能在國內掀起大波瀾。

1975年之後,由於過度投資導致土地價格不可遏制地飛漲,伊朗國內通貨膨脹嚴重,貨幣不斷貶值。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經濟的不景氣也降低了石油需求,導致伊朗石油出口下降。在伊朗國內經濟不斷惡化之際,國內權貴卻挾帶大量資本出逃。據英國大使館估計,1976年每月最少有10億美元流出伊朗。到1976年年底,大約20000餘名伊朗權貴在英國購置了房產,而在美國購置房產的高官為數也不少。

隨著經濟的停滯,過去被掩蓋的問題開始暴露,民眾開始不滿巴列維的統治。數百萬農民帶著發財的夢想湧入城市,結果卻成為城市的赤貧階層。物價飛漲之下,一般的城市中產階級也艱難度日,普遍不滿於現狀。留在農村的農民長期以來生活沒有得到顯著改善,自認為是被遺棄的群體,更是怨聲載道。生活無望的民眾轉而在宗教中尋找寄託,各類神學院校在地下興起並蔓延,大量青年沉溺在宗教中不能自拔。

人民對巴列維國王曾經的經濟成就不屑一顧,“我們認為這個國王是撒旦,就算他做的是好事,我們也認為是邪惡的”,這就是普通民眾對巴列維國王的看法。1975年以後,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巴列維政權開始動搖,社會危機四伏。精明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時機,他的信徒從國外偷運回數不清的霍梅尼佈道錄音。在錄音中,霍梅尼譴責國王的罪惡,宣傳宗教中的完美世界,號召民眾推翻巴列維王朝。無數不滿於現狀的人彙集到霍梅尼周圍,此時他所缺的就是一個契機而己。

二.巴列維王朝的覆滅

契機在1977年3月出現,伊朗著名作家、《世界報》編輯賈瓦迪給巴列維國王寫了一封公開信,在信中他對國王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批評。隨後許多著名的律師、作家、法官、藝術家跟進,開始聯名上書,呼籲成立忠於憲法而不是國王的政府。由此開始,形成了一個知識分子呼籲國王改革的運動。

這場運動雖然反對國王的專制,但也反對宗教勢力對世俗政權的干涉。知識分子們認為未來的國家應該是一個世俗的民主國家,國家應由職業政治家和專業人員來管理,宗教不應干預世俗事務。他們也不主張以激烈的方式推翻巴列維王朝,而寄希望於國王主動實行改革,解決伊朗的各類社會矛盾。巴列維作出了一些讓步,他任命一個開明人士擔任首相,並承諾將在未來做出進一步改革。

但這場運動被流亡在外的霍梅尼敏銳地抓住。1977年7月,在給國內信徒的一份講話錄音中,霍梅尼指出:“要抓住這一機會,向全世界宣佈國王的罪行,而誰也不會受到懲罰。”此年10月,霍梅尼47歲的兒子穆斯塔法突然死於心肌梗塞,許多人認為這是國王的特務做的手腳。伊朗各地的宗教人士藉此機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行哀悼儀式,並和效忠國王的秘密警察發生流血衝突。

伊朗國內局勢驟然緊張,而巴列維國王此時又未能控制住個人情緒。1978年年初,巴列維國王指示新聞部部長在《德黑蘭報》上發表了一篇汙衊霍梅尼是“一個有著印度血統的外國人”的文章,文中暗示他是印度、英國的代理人,並從這些國家領取活動經費。國王不理智的舉動激怒了霍梅尼的信徒,惡化了局勢,伊朗各地旋即爆發了大規模反國王遊行。巴列維對這些遊行以強硬手段加以鎮壓,各地頻頻爆發流血衝突,以霍梅尼為領袖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如火如茶地蔓延開來。

這場革命的轉折點是1978年8月的一個星期五,伊朗石油城市阿巴丹的一家電影院突然發生了一場火災,這場大火中有約480人被燒死。雖然這是一起突發事件,但是民眾卻堅持認為這是國王的特務組織“薩瓦克”所為。國內各類謠言四起,有的說是警察將電影院的太平門上加了鎖,有的則說是特務阻比人民前去救火,更有謠傳說國王從以色列請來特種部隊準備鎮壓遊行。

這把大火將公眾的情緒點燃,面對沸騰的民眾,巴列維作出了更多的讓步,他任命溫和派人士組閣、釋放了大批政治犯、處理了在鎮壓中負有責任的軍警,以緩和國內氣氛。但此時己被調動起來的民眾情緒,是不會被精明的霍梅尼所放過的。對國王的讓步霍梅尼嗤之以鼻,他發表演講,要求支持者採取更激烈的行動去推翻國王,在霍梅尼發" 1979年1月,巴列維國土被迫出走海外表講話的第二大,50萬人雲集在首都遊行,高呼“燒死國王”的日號,局勢立即變得更加嚴峻。

面對不斷惡化的形勢,巴列維認為再做任何讓步也無濟於事,只有強硬乎段才‘能解決危機。他下令在全國主要城市實行戒嚴,並對遊行者進行鎮壓首都廣場上的遊行者受到秘密警察的血腥鎮壓,反對派宣稱有上千人被殺。這次鎮壓後,一直徘徊在革命之外的、以石油工人為主力的工人階級加入了反對國王的示威行列,這給了巴列維以致命一擊。

四面楚歌之下,巴列維不得不向霍梅尼妥協,派人請他回國,但遭到霍梅尼的斷然拒絕。霍梅尼回答:“只要國王還在伊朗,我絕不回國"。1978年10月,己流亡到法國巴黎的霍梅尼發出總動員令,號召國內民眾不要畏懼犧牲,要用生命為代價去推翻國王,並稱“拋灑鮮之後,你們將如先知一般上大堂”,“鮮血終將戰勝利劍!”在霍梅尼的號召之下,伊朗國內各大城市擠滿了高呼“真主偉大”、“處死國王”的狂熱遊行者。1979年初,霍梅尼獲取了最終勝利,巴列維逃離伊朗流亡海外,統治伊朗53年之久的巴列維王朝覆滅離開伊朗後,癌症末期的巴列維奔走多國,尋求政治避難,1980年7月27日在埃及開羅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