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生产生活的茶谚,不看?这不是“茶壶里喊冤—壶闹”嘛

公元780年,茶圣陆羽写下茶叶的百科全书《茶经》,全面介绍了茶的方方面面,使得普通的茶事升格了文化艺术,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事实上,《茶经》也是最早记录茶谚的著作,如煮茶的水质优劣便有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余饭后,生产生活的茶谚,不看?这不是“茶壶里喊冤—壶闹”嘛

唐代便有了茶谚,既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上有所创作引用,也在民间口口相传,在茶农的生产中以谚语形式保留了大量的茶文化。以下便以茶谚来领略茶文化:

茶的种植环境便有着谚语流传教授,就地理环境来说茶适宜于山地种植,因此有着“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高山茶叶,低山茶子”的谚语;至于其种植土壤则适宜酸性土宜透气,因此有“桑栽红土麻偏沙,酸性疏松好种茶”;对于地势采光环境而言,略带坡度而且面朝阳光最佳,因此有“高山生漆低山麻,阳坡桐子阴坡茶”、“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杉”。

茶余饭后,生产生活的茶谚,不看?这不是“茶壶里喊冤—壶闹”嘛

茶叶种植的生产经验也有着谚语相传,就种植时间来说,有“正月栽茶用手捺,二月栽茶用脚踏,三月栽茶用锄夯也夯不活”;就其施肥灌溉而言,有“种茶生根靠淋水,禾苗转青靠追肥”、“熟地加生泥,胜似吃高丽”;就锄草而言,有“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

茶余饭后,生产生活的茶谚,不看?这不是“茶壶里喊冤—壶闹”嘛

茶叶种植成熟便到了收获的时节,就采摘时间的把握而言,有“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茶变草”;采摘完毕便要加工制作了,有“嫩叶老杀,老叶嫩杀”、“采茶师傅作茶匠,红茶出在汗水上(发酵环节)”,炒茶火候、技术是关键。收获的季节,茶农自是开心,毕竟“一个茶叶七粒米”,要吃饭的嘛。

茶余饭后,生产生活的茶谚,不看?这不是“茶壶里喊冤—壶闹”嘛

茶叶的生产也算是完成了,那么便到了品茗的时刻了,这里边的门门道道也有着谚语相传,“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是茶在古人今人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到了“三茶六饭”的地步甚至更强烈。

煮茶便有着水质的要求,“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头茶苦,二茶涩,三道茶汤好待客”,记住这第三冲。此外,还有着“春茶苦,夏茶涩,要喝好,秋露白”,“茶余饭后”顿顿有,四季茶汤心上饮。

茶余饭后,生产生活的茶谚,不看?这不是“茶壶里喊冤—壶闹”嘛

喝茶闲谈不免便要聊天侃大山,茶谚转身便成了歇后语,这时候可就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吐不出”。不过,与朋友侃大山也得有个度,不然就会“茶馆里开除的伙计——哪壶不提提哪壶”,说过了头,就像“茶壶没肚儿——光剩嘴”,给别人留下的形象便“茶杯盖上放鸡蛋——靠不住”,如此“茶壶里喊冤——(可不就是胡)壶闹”,搞不好就是“茶馆里的水——(只得)滚——开”。

茶余饭后,生产生活的茶谚,不看?这不是“茶壶里喊冤—壶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