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聽家族裡的老輩人講,我的祖地在赤峰大碾子頭道賬房那個地方。大約九十多年前,居住在那個地方的家族人通過逃荒、搬遷,先後在巴林左旗北部地區落腳。雖然居住分散,好在這些年利用網絡又把家族後人一個一個地找了回來,組建了一個以“沈家大院”為名的網絡群體,每個人的歸屬感油然而生,使這個網絡群體成了這個家族的精神家園。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2012年1月18日,沈家大院親情聯誼會在霍林郭勒市舉行

通過網絡溝通聯絡,我對自己的家族史有了更多的瞭解,逐步理清了一個平民家族成員的發展脈絡。我想,這是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更好的詮釋。

沈姓是當今中國排名第50位的大姓,很多人懷疑沈姓是漢族姓氏,認為蒙古族姓氏中很少見到“沈”姓。據上了年紀的家族人說,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在位時,我們的一位蒙古族先人曾在朝廷做事,略有身份,但晚年落魄,這是我們祖輩已知最早的沈姓先人;到了我祖爺爺那輩,他們是哥倆,為了生計逃荒北上,通常是兩個人分開一邊走路,一邊要飯,約定在某個時辰再匯合,但不知為什麼卻走散了。

從此,一個杳無音信,另一個在赤峰大碾子落了腳;到了我太爺爺那輩一共有哥仨,一個叫沈萬山,一個叫沈萬林,另外一個去寺廟當了喇嘛,不知叫啥名。由於年代久遠,對於先人的口述歷史,後人只瞭解這麼多,況且比較模糊。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三爺爺沈青雲、三奶奶楊氏

我太爺爺沈萬山育有6個兒子,分別叫沈化雲、沈凌雲、沈青雲、沈鳳雲、沈祥雲、沈瑞雲,這輩人都是在赤峰大碾子出生長大,這些記載比較清晰。聽長輩說,我爺爺那輩人為了生存,攜老帶幼離開老家,挑著挑筐,一路風餐露宿,從“前地”(逃荒人對“赤峰”的舊稱)逃荒到“巴林”(當時巴林左旗、右旗的俗稱)。因我爺爺、奶奶在我父親6、7歲的時候相繼去世,當時逃荒到“巴林”來的有我二爺爺、三爺爺、四爺爺、五爺爺、六爺爺五家人,他們先後在現巴林左旗北部地區落腳,分佈在燒鍋窯、梅林營子、胡都格等四五個村莊。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四爺爺沈鳳雲、四奶奶黃氏

落腳幾年後,我三爺爺沈青雲、三奶奶楊氏,當年在燒鍋窯屬於重要人物了,家裡有了存糧,曾接濟了不少後來從“前地”逃荒到燒鍋窯來的人家,後人都念叨著他們的“好”。我父親沈廣輝和我大爺沈廣明從小失去了父母,是我三爺爺、三奶奶把他倆拉扯大。在長大成家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大爺和我父親搬到一條山溝裡相依為命,白天上山砍柴,夜裡就住在沒有門窗的兩間土房裡,常常被野狼的叫聲嚇得不敢睡覺,兩人只好用敲鐵桶的辦法把狼嚇跑。後來,我三爺爺得知兩個侄子的情況後,又把我大爺和我父親接回了燒鍋窯。那條山溝位於哈布其拉西北,被人們命名為“老沈溝”,直到現在人們都這樣叫著。

轉眼間,我父親那輩人長大成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三爺爺、三奶奶和我大爺沈廣明,四個小孩分別是沈振英(小名:看不上)大姐、沈根英二姐、胖丫頭大姐和我大哥跟旺。

我大爺沈廣明一生務農,本分老實,是燒鍋窯有名的手藝人,不僅會木工活兒,還會擀氈子,經常在農閒時約上三兩個手藝人到阿魯科爾沁旗北部牧區搞“副業”,貼補家用;我父親念過高小,有點文化,在公社裡當過秘書,對橫河子、富河、浩爾圖等十幾個村的情況比較瞭解,當時每個村裡的人幾乎都能叫上名字,遺憾的是在1952年開展的“三反”“五反”運動中由於頂撞領導被迫返鄉務農。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曾參加過重點工程沙那水庫的建設。沙那水庫於1959年開始興建,由於資金不足,於1960年下馬,那時候我還沒出生。1972年1月重新上馬後,我就6歲了。我母親在世時,經常提起過蘇聯紅軍的事,那是1945年8月,蘇軍第二梯隊後貝加爾方面軍五十三集團軍,由錫林郭勒盟經烏蘭達壩、米力圖壩進入巴林左翼旗,並在林東後山設臨時司令部。我家曾經有一個鐵桶,就是蘇聯紅軍遺留下來的,用來盛米盛面,使用多年。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曾經給日本人當翻譯的沈桂榮大爺

我二爺爺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沈桂榮,我應該叫他大爺,曾就讀於日本,精通日文,曾在國內給日本人當翻譯。日本投降後,過上了逃亡的生活,最後意外病故,病故時年僅28歲;二兒子叫沈廣軍,我叫他二叔,也是一生務農,早年喪妻,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也十分不易;三兒子叫沈廣瑞,我叫他三叔,早年在燒鍋窯生活,由於沒有成家,一個人居住,經常在別人家裡“混飯”,後來在村裡的米麵加工廠“任職”,算是風光了一陣子,中年後離開燒鍋窯,去“壩後”(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人對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的“俗稱”)謀生了,據說給別人家放羊,晚年後得了重病,最終客死他鄉。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沈廣生我大大爺家的後代

我三爺爺只有一子,名叫沈廣生,我叫他大大爺。他在青少年時,學有所成,在燒鍋窯出人頭地,曾在巴林左旗旗委或者九區工作。九區是1949年4月由阿魯科爾沁旗烏蘭達壩努圖克劃歸巴林左旗後建立的行政區域,共有12個行政村,後來他還在人民公社擔任要職,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後沒幾年,得了重病,五十餘歲就離世了。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沈廣庭(右)我二大爺

我四爺爺也是隻有一子,名叫沈廣庭,我叫他二大爺。他1933年上私塾,1947年參軍,1952年至1956年在北京上大學,1956年至1962年在巴林左旗三區、六區和九區當秘書、副區長,以及旗人民法院書記員、審判長。後參加上山下鄉,返回故里務農,於1999年病故。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我二孃扈友智(前排右側蹲著那位)年輕時與同事合影

在我的記憶裡,沈廣庭我二大爺經常趕著毛驢車從胡都格村來到燒鍋窯,與我父親一起談論當年遭到迫害、如何向上反映情況、落實政策的事,遺憾的是最終也沒等到落實政策的那一天。我二大爺沈廣庭家的我二孃,名叫扈友智,生於林西縣五十家子鎮,在家族裡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她在1942年參加村民婦救會,1943年至1954年,在昭烏達盟婦救會、巴林左旗婦女聯合會工作。後參加上山下鄉,於1997年病故。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左前坐著這位是沈廣生我大爺,右側坐著這位叫黃少勤,那時候他們都在巴林左旗旗委或者九區工作

我五爺爺、六爺爺分別有三個兒子,農村實行“單幹”後分別在老家務農,沒幾年或搬遷至其他地方,我五爺爺家的三個兒子於1985年搬到了霍林郭勒市,那時候我五爺爺、五奶奶還活著。我六爺爺的大兒子一支搬到了河北省,二兒子一支搬到了赤峰,算是告老還鄉了,三兒子一支搬到了霍林郭勒市。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部分沈家大院人在霍林郭勒市接待從老家來的“曉慶姐”

到了我們這輩人,就簡單說說“曉慶姐”吧,她是沈桂榮的姑娘,名叫沈秀英,小名曉慶。小時候,她的命運比較悲催,爹死娘嫁人,與弟弟沈寶安過著缺爹少媽的日子,雖然沒念過書,但識文斷字,像《三俠五義》等都能看下來,成家後都是一邊做著針線活一邊看著閒書、聽著廣播,瞭解她的人都很納悶她的文化水平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這輩人,已經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了,每個人都奮鬥在自己的家庭事業中,與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一樣,奮鬥著、拼搏著,每一天都感受和分享著現代化生活……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新一代“沈家大院”的人早已衝破固守家園的束縛觀念,紛紛走出故土尋找新的生存發展方式。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

撫今追昔,先人故去,後人叢生!

每一次出發,都是漂泊遠行;每一次落腳,都是生根開花!每一次相聚,都是相互傾訴;每一次分別,都是難以割捨!逃荒——搬遷——落腳——紮根,這就是人類的生存足跡!“沈家大院”也不例外,從老罕王努爾哈赤的宮廷,到逃荒北上的路上;從“前地”赤峰大碾子,再到“巴林”的荒野;從“老沈溝”到燒鍋窯、梅林營子、胡都格、南梁臺……再到如今的五湖四海,漫長遷徙路訴說著幾代人的辛酸史……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沈保才:蒙古族。1966年9月出生於巴林左旗。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法律專業。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政協霍林郭勒市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政協文史專員。曾獲中國煤炭新聞獎、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大型報告文學徵文獎、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二屆、第三屆科爾沁草原行全國攝影大展獎、通遼市“科爾沁文化政府獎”等,先後被評為通遼市“勞動模範”、“讀書模範”、“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古墓迷符》、長篇勵志散文《行之有道》、長篇報告文學《霍林河往事》、散文詩歌專輯《煤礦·家鄉·人生》、綜合文集《風雨中》《草原戀曲》、新聞作品集《霍林郭勒,我為你見證》。

赤峰市巴林左旗:沈家大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