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研究院該如何發展出路

建築設計研究院出路在哪?(有且僅討論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電力冶金路橋我不懂。)

住建部給出了答案,通過EPC總包,放寬資質要求,讓施工單位跟設計院同場競技,誰贏了誰活下。

過去住建部諸多政策難以實施,很多設計院甚至喊出BIM,EPC,裝配化不適應我國的言論,都是設計院領導層以及大部分中層技術班子合謀的結果,自己又懶又貪又蠢,又怕新技術砸了自己飯碗。

且不說這些高大上的,中某院以及華某院這種所謂頂級大院連文本標準化都做不到,文件命名標準化都沒做到,你敢想象?

這是一群什麼樣的草臺班子?怪不得外企還要派人盯著他們畫施工圖。

高端市場早就被外企佔領,開發商也有自己的設計部,現在就剩中低端設計和施工圖了。目測最後活下去的是施工單位。

設計院該死了,也早該死了。

轉業的同志們可以隨手12366舉報設計院送領導們一程。

第十二條 鼓勵設計單位申請取得施工資質,已取得工程設計綜合資質、行業甲級資質、建築工程專業甲級資質的單位,可以直接申請相應類別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鼓勵施工單位申請取得工程設計資質,具有一級及以上施工總承包資質的單位可以直接申請相應類別的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完成的相應規模工程總承包業績可以作為設計、施工業績申報。

這幾年關於EPC和BIM如何推廣和落地爭論了很久,而且一直流傳住建部大刀要砍向設計院,但是沒想到住建部這手玩的太溜了,面子上既不得罪人,又有效果,這也是施工單位話語權碾壓設計單位的現實體現。

過去資質門檻成為施工單位的攔路虎,現在好嘞,一級資質就可以擁有甲級設計資質了。

先說下BIM,面子上建築設計行業覺得BIM應該他們去搞,實際上除了少數大院在搞一搞,有的甚至只是面子工程,根本難以推進,這是設計院方面。但是BIM培訓和推廣在施工單位卻是開展的如火如荼,而且我國頂級施工單位的技術硬實力是遠遠強於我國所謂知名大院。

其次,設計院這麼多年懶惰和落後,以及僵化的草臺班子管理模式,是很難跟現代企業競爭。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大量施工圖都是在抄落後於時代的圖集,表面號稱有技術,但事實上與實際建設脫節。同時設計院這種每月低薪酬,年底才能發全薪的風險管理水平,說實話我不相信他們有能力去做具有高風險現金流管理的項目。即使有,大多數院領導也沒這個膽子,躺著賺錢太久,早就麻木了。設計和施工同臺競爭一定被施工碾壓。

最後,省級施工單位就幾萬人,規模大的上十萬,連分公司都是特級資質,四五千員工,甚至分公司的縣級分公司都有一級資質,也就是說會有大量得到甲級設計資質施工單位出現。

設計院無論是規模還是現金流跟施工單位比都是胳膊跟大腿較勁。而且就是潛規則,施工單位政府關係做的也比設計院溜得多。也就是說即使華東院或者中建院這種頂級大院的全部身家,也不定有省級施工單位的分公司規模大。前幾年,北京院就被北京國資委約談併入北京城建,原因就是跟施工單位比體量小業績少,嚇得北京院上市。

總結一下,住建部這一手玩的太牛逼,潛臺詞就是:設計院不服也可以搞施工嘛。

而且這一手不僅牛逼,而且有效,住建部大多數政策,基本上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論這個政策多有好,或者多有利於行業發展或者競爭,落到地方都縮水變味(比如BIM還有裝配化),為什麼?因為地方保護,上級政策下去了,地方糊弄你,外地或者海外的企業又進不來,把持一個地方建築設計的小圈圈早就階級固化了,比如湖北,安徽,江西,等等。

君不見外企大多數項目都在北上廣深,提高了當地建築水平和技術,但是再往內陸發展就難了。一線城市的標杆企業想滲入內地,也鬥不過關係盤根錯節的地頭蛇。

但是住建部這麼一搞,不僅僅是一個政策落地,把過去保護設計院的資質變成了廢紙,從而讓地方利益集團內部開始了自我競爭,必然會有由施工單位背書的建築設計群體對老派設計院利益集團進行挑戰,這塊蛋糕會利益再分配。有競爭就有淘汰,就會有變化,這種變化而且會比想象中快得多。

去年設計資質評審標準變化,但還是設計行業內部的門檻調整,小公司始終無法對有政治保護傘的大院進行挑戰,導致無論政策怎麼調整,那批人還是那批人,事情還是按老規矩來。但是這次是讓資金關係實力強勁的施工單位的猛虎去逐設計院這批弱狼。設計院的領導們一直以欺壓弱者為生,這次自己成了被碾壓的弱者了。

雖然最終的利益肯定還是地方食肉者手中,但是行業發展的方向變成了由生產力進步的一方,管理水平更先進的一方來領導,這要比那些腐朽的設計院領導層好得多(相對而言,跟設計院比起來,施工單位正規多了(尤其是集團總部))。

所以傳統設計院這種既不保障員工福利,大搞權力尋租,技術和管理又落後於時代的反動機構,還是早日走進墳墓吧。

大膽預言一下:住建部這次的政策調整給行業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可能會超過加入世貿之後建築設計諮詢開放市場給境外事務所帶來的影響(境外事務所改造了一線城市的設計市場,但是輻射面有限,內陸市場環境依然數十年如一日),而住建部也能借施工單位除掉設計院這個阻礙行業進步的腫瘤。

順便說一下,為什麼設計院一直秉著對施工高高在上的態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省級設計院是隸屬於省內城建單位(建設廳)的設計部,施工和設計過去就是一個牌子兩套班子,後來改制後,施工單位成為自負盈虧的國有企業,設計院成為具有行政等級的事業單位,再後來九十年代國有企業改革,把不少施工單位折騰的不輕,改革的陣痛就有大下崗員工發不出工資,但是設計院由於是事業單位反而沒傷到,一個個賺的盆滿缽滿。

等到新千年地產爆發,設計院領導為了更好的撈錢大搞市場化改革,雖然表面體制變了,但是管理水平和人員結構還是老一套。所謂不進則退,這二十年城市化建設,不論是施工單位還是開發商都更加專業,成為一個現代企業,而大部分設計院的管理水平和人員結構依然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


建築設計研究院該如何發展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