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禍害漢家江山,元、成、哀、平四帝,“一代更比一代強”

西漢王朝自漢宣帝之後,逐漸走向了破亡的道路,而孝宣之治

後接連四位帝王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再無劉氏祖輩的治國理政之才。

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起於市井之中,韜光養晦除掉霍氏集團,勵精圖治,將漢朝帶入中興,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單于慕義,稽首稱藩。然而,卻因為私心而選擇了劉奭為太子。

早年漢宣帝還處於微寒之時,與許平君結婚,生下了劉奭,此後稱帝,許氏被立為皇后,然而好景不長,許皇后被人陷害毒殺,霍氏女為皇后,等到漢宣帝親政之後,劉奭的太子之位再無動搖。

然而,等劉奭長大之後,卻是“柔仁好儒”,性格柔弱怯懦。

當時的漢宣帝注重吏治,刑名繩下,嚴懲貪汙,劉奭感到此一做法殺伐太重,便勸漢宣帝說宣帝“刑太深,宜用儒生。”

勵精圖治的漢宣帝一聽兒子如此說,當即變臉,說道: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漢宣帝認為,俗儒不達時宜,喜歡崇古非今,眩於名實,不足於委任,同時,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推崇儒術,嘆息道:

“亂我家者,太子也!”

論禍害漢家江山,元、成、哀、平四帝,“一代更比一代強”

由此,漢宣帝逐漸疏遠了太子,改而寵愛“明察好法”與自己理念相同的淮陽王。

本有意以淮陽王為太子,但是心慈的漢宣帝,念及當初的糟糠之妻許皇后,終是沒有忍心揹負被毒殺的許平君。

漢宣帝死後,太子劉奭即皇帝位,為漢元帝,徵用儒生,委之以政,卻又照著書本記載來判斷是非,優柔寡斷,終是拉開了漢朝衰敗的大幕。

漢元帝繼位之後,由於優柔寡斷,最終導致了宣帝為其安排的三位輔政大臣開始互相爭奪權力,外戚勢力、儒臣勢力、宦官勢力各自坐大,並開始互相爭權奪勢。

由於元帝的放任不管,導致了宦官勢力的崛起,在元帝的眼中,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結黨,故而對宦官十分相信,最終導致朝政大權旁落,皇權式微,

宦官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

漢元帝娶王政君為後,此後王氏外戚集團逐漸勢大,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權,為漢末王莽篡漢埋下了伏筆。

生性柔弱的漢元帝,雖無治國理政之才,然而卻也是多才多藝,“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樣樣精通,技藝讓人歎為觀止,然而對於當時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和社會矛盾,沒有任何作用。

論禍害漢家江山,元、成、哀、平四帝,“一代更比一代強”

漢成帝沉湎酒色,王氏始執國命

漢元帝在位十六年,死後太子劉驁繼位,為漢成帝,生母,即為王皇后,王政君被尊為太后。

漢成帝的舅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外戚集團開始崛起。

漢成帝不像其父親喜愛史書音律,而是沉湎玩樂,在還未繼承帝位的時候,漢成帝就已經沉湎於酒色,登基之後更加肆無忌憚。

西漢後期,土地兼併現象越來越嚴重,“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然而,漢成帝不想著緩和民間矛盾,反而帶頭於民間買地,上行下效,王公大臣們也紛紛效仿,反而更加重了土地兼併,導致流民四起。

漢成帝即位後,花費大量金錢,建造霄遊宮、飛行殿和雲雷宮等供自己淫樂,寵愛美女,最初專寵少年結髮妻子許氏,此後移情別戀,寵愛班婕妤,班婕妤把侍女李平進獻給漢成帝,又得寵幸,甚至比於衛夫人,賜姓,為衛婕妤。

此後來自民間的絕色女子趙飛燕、趙合德兩姐妹出現,漢成帝再一次移情別戀。

論禍害漢家江山,元、成、哀、平四帝,“一代更比一代強”

永始元年,趙飛燕被立為皇后,為取悅於趙飛燕,漢成帝專門在皇宮中的太液池中建造了一艘華麗的御船,叫“合宮舟”。

趙飛燕為皇后,妹妹趙合德日漸被漢成帝寵愛,趙氏姐妹迫害後宮,導致漢成帝最終絕後,在位二十五年,於一個早晨突然

暴死於趙合德的懷中。

漢成帝之時,除了土地兼併導致了流民問題,旱澇災害更是不斷,天下惴惴不安,流言不斷,曾經長安城流傳要發洪水,吏民驚恐,奔走乘城,一個小女孩甚至跑到地勢最高的未央宮躲避洪水。

漢成帝不理國政,王氏外戚集團擅權,加之天災影響,流民四起,漢家江山已岌岌可危。

漢哀帝、漢平帝短祚而亡

漢成帝死後無子,侄子劉欣即位為帝,是為漢哀帝,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被尊為太皇太后。

相比較於漢成帝的寵愛美人,漢哀帝則偏愛男寵董賢

董賢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便悅其容貌,繼位之後,更是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累鉅萬,貴震朝庭。

論禍害漢家江山,元、成、哀、平四帝,“一代更比一代強”

漢哀帝和董賢同臥同坐,曾經有一次午睡,董賢頭枕在了漢哀帝的衣袖之上,漢哀帝醒來想起床,而董賢還沒醒,不想驚動董賢,於是用劍截斷衣袖後才起來,也就是後來所傳的“斷袖之癖”的由來,《漢書》中《佞幸傳》評價為“其恩愛至此”。

丞相王嘉

數次上諫漢哀帝,說董賢擾亂國家制度,竟然被漢哀帝坐言事而下獄死。單于來朝,見到董賢說年少,漢哀帝派人告知說這是漢朝大司馬,引得單于大呼說漢朝得一賢臣。

時值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面對日益困難的百姓民生,鮑宣上書漢哀帝言當今天下“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

漢哀帝不思勤政而安民,而是選擇改元易號,想要通過重新受一次天命來安定國家。

上行下效,天下大旱之時,民間流言四起,有一次關東之民以西王母名義經郡國,入長安,會聚祠西王母,有的人半夜持火上屋頂,又是敲鼓又是亂叫,民相驚恐。.

漢哀帝在位七年,二十五歲之時便去世身亡,有說法是因為貪色縱情把身子掏空而死。

漢哀帝死後,王莽為便於擅權,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迎立年僅九歲的中山王劉衎

入宮,即位為帝,是為平帝。董賢被罷免大司馬之職,自殺身亡。

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王莽秉政,群臣百官已完全以王莽馬首是瞻,奏言說王莽功德比周公,賜號安漢公。

論禍害漢家江山,元、成、哀、平四帝,“一代更比一代強”

元始五年,繼位五年之後,十四歲的漢平帝在未央宮中去死,傳為王莽見平帝日漸長大,便將毒藥放於酒中,毒殺了漢平帝,西漢王朝劃上了歷史的句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