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明與法制

文明與法制

高考作文:文明與法制


押題導練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1 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級小學生黃唯成了“網紅”。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車上,短短12分鐘連續4次讓座。如此暖心的舉動被同車乘客拍成視頻,經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轉發後,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材料2 芬蘭拉畢省一政府官員因乘坐公交車時沒有給一位老太太讓座,因而引起社會的公憤。他不得不向公眾道歉並自動引咎辭職。

材料3 很多在日本生活過的小夥伴發現,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給老人讓座的事情很少發生。

材料4 在福州一輛公交上,一位老人因身邊的女生沒給自己讓座,對女生破口大罵,“缺德、畜生不如”,態度惡劣。

對“讓座”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請寫一篇不少於800 字的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

【立意點撥】

1. 提倡有限度的社會美德

社會美德的存在,雖然對社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容易被一些人利用。尤其是要求對方讓座者,他們仗著自己的年紀、身份等,動輒把自己的“弱勢”擺在前面,又“強勢”地要求對方符合他的行為和觀念,最終,對方有時候不得不屈服。這種道德化暴力往往需要進行限制,比如法律可以規定某些情況下的“不讓座”。

2. 涵養全社會的法治意識

法治,是這個時代的共識。不文明行為之所以更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體這個放大器,很大一個原因也在於,信奉法治者越來越多,公眾法治意識在穩步提升。面對侮辱烈士名譽的事件,鼓勵“罵回去”的少了,呼籲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權立法者多了;看到因延誤而大鬧機場時,一道起鬨的人少了,認可“黑名單”制度的多了;對於警察執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的立場,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寬鬆軟”。對熱點話題,公眾的探討越來越不侷限在事實淺表,而逐漸向法治層面深入,這是法治意識不斷提升的體現,也構成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

3. 培育深入人心的規則意識

在現代社會的文明肌體中,規則就是筋和骨。有明確的規則,才能框定人們的行動邊界。在傳統熟人社會,人的流動性不強,熟人之間的評價,構成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標準。在現代社會,人的流動性強,“住了3年沒跟鄰居說過一句話”也不鮮見。在這樣的“陌生人”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需要有明確的規則來協調彼此關係,定義“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4.權利伸張別忘“公共意識”

我們在張揚個體權利的同時,更加需要強調個人必須從屬於社會,個人利益應服從公共利益、服從民族和國家利益這一理念。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陽的光芒,只有“公共意識”這一觀念的水位越來越高,集體主義價值觀得到更好弘揚,我們的社會才能在“人人相善其群”中更加現代、更加美好。

【素材金庫】

素材一:循規蹈矩的德國人

在季羨林的《留德十年》中,有這樣的描述:“二戰”時,蘇聯紅軍對德國柏林進行包圍,德國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食物短缺,燃料匱乏。由於德國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導致許多居民凍死。為了生存,一些居民開始進山砍伐樹木,將其當作燃料取暖。當時的德國行政管理名存實亡,一切都處於無政府狀態。

戰爭結束後,人們驚訝地發現,全德國沒有發生一起居民亂砍濫伐事件,他們全部忠實地執行了規定:只砍枯藤朽木。

【素材化用】循規蹈矩、一絲不苟是德國人遵守的一條規則,任何時候都不破壞規則,這已經深入到人們的骨子裡,即使處於無政府狀態中,也不會改變。敬畏規則,才會有公平正義;敬畏規則,其實就是敬畏人類自己。

素材二:人人獨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

去日本旅遊的人,往往會感慨於其公共文明:一絲不苟的垃圾分類,不留一片垃圾在體育賽場,井然有序的公共場所……究其源頭,1948年出臺的《輕犯罪法》功不可沒,什麼是現代社會的“勿以惡小而為之”,法律寫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20世紀80年代,富起來的日本人在走出國門時也產生過“觀光摩擦”,大聲喧譁、不守秩序,以至於日本媒體寫社論提示國民,“尊重對方國家的風俗、習慣、禮儀”。

【素材化用】文明是一面鏡子,在比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而約束是壓艙石,一旦脫離執法環境、缺少了剛性約束,已經提升的文明素質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實現從“人人獨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遞進,一定的外部約束,總是不可或缺的。

素材三:高鐵“霸座”事件

2018年8月21日上午,在從濟南站開往北京南站的G334次列車上,一名男乘客霸佔了別人的靠窗座位,不願坐回自己的座位。當事女乘客叫來列車長後,該男乘客自稱“站不起來”。列車長問其是否身體不舒服或者喝了酒,對方回答:“沒喝酒。”列車長問:“沒喝酒為什麼站不起來?”對方稱:“不知道。”並表示到站下車也站不起來,需要乘務員幫助找輪椅。他拒絕坐回自己的座位,並稱讓女乘客要麼站著,要麼坐他的座位,要麼去餐車。

【素材運用】無知、無畏、無理,這不是撒嬌而是撒潑,不是據理以爭,而是胡攪蠻纏。醜態畢露,形象盡失,為天下人所恥笑,“霸座”實屬突兀。有理不在聲高,冒犯規則,恐難逃懲戒。捍衛規則,讓人敬畏規則,執法者任重道遠。

素材四:新加坡鞭刑

新加坡的嚴峻刑罰在文明國家裡,是少有匹敵的。連亂扔廢棄物、在公共場所吸菸、不衝公共廁所也要被重罰好幾千塊錢,還要被起訴。在眾多刑罰中,具有顯著代表性的,是新加坡的肉體刑罰——鞭刑。1948年新加坡監獄調查委員會記錄瞭如下獄規:“對於嚴重違反獄規的犯人,可由監獄當局判處藤鞭最高12鞭,或由來獄的法官判處藤鞭最高24鞭。對於15歲以下未成年犯,只能由來獄法官判處最多細藤6鞭。鞭刑的行刑部位是犯人的臀部。對成年犯使用的藤鞭直徑不能超過半英寸,對未成年犯應使用細藤鞭。”

【素材化用】改革開放之初,“新加坡奇蹟”讓前往考察的國人深受觸動。從持續而深遠的影響來看,讓國人內心更為震動的,是新加坡包括鞭刑在內的嚴明的法治和管理。40年後的今天,“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這樣的大廈,需要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態度去建設,並讓每一個人都為之添磚加瓦。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學高分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