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以往當思,未來可期

清明,是一個承載著厚重情感的節日,在疫情的陰霾和舉國哀悼的氛圍中,它宣告著,寒冬已過,新春可期。

曾經的“非典”讓我們受到了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的啟蒙,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給我們留下了“小湯山”模式和以鍾南山為代表的抗疫專家這兩份寶貴的抗疫經驗和人才儲備,當新冠來襲我們就能夠迅速建設的“雷神山”“火神山”這樣的專門醫院也有了鍾南山張文宏李蘭娟等執戈而戰的白衣戰士迎難而上。“非典”肆虐的時候,人們還不知道要戴口罩,燒一鍋醋是最常見的消毒方式,封城更是不曾經歷,如今新冠來了我們能夠迅速決定封城、隔離,人們主動通過消毒和戴口罩來進行自我防護也通過主動申報來承擔起抗疫的社會責任這離不開抗擊“非典”留下的寶貴經驗,逆行去武漢抗疫的醫護人員的身上也重疊著當年葉欣護士長“這裡危險,讓我來!”的影子,這些事、這些人錯綜交互地傳承著過去又共同守護著未來。

就像魯迅曾說的:“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正是這些“脊樑”一直將我們的家國守護的很好,他們常被稱之為英雄,我們理應為英雄鼓掌,也應為英雄分擔,怎能讓他們一直在寒冬中為我們抱薪取火而心安理得?

新冠抗疫算得上我們為保障國民健康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它也展現出了“非典”以後再次應對大規模傳染病時我們能夠更有效的應對,人們對於健康保護能力的提高和國家醫療系統的水平也得到了展現,誠然在應對新冠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初期的瞞報和預警機制的失效,基層管理的簡單粗暴,國人和外國人及海外華人利益衝突的協調,從曾經的板藍根到如今的雙黃連搶購......新問題的產生、暴露和解決又是我們要給未來的一個交代。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曾說過,人的一生會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斷氣的時候那一刻,是生物學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是社會身份的死亡;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那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清明時節,很多追思的名字我們難以窺探它們背後的人生,或許它們彙集成一個詞-英雄為人民所悼念,或許化成墳塋前的一縷青煙成為一個家族傳承的紐帶,也或許只是一個人心底的惦念......這些名字或許會被淡忘,但是正是因為他們曾經來過才有了我們現在的世界,冬去春來,草木萌生,清明是一眼對以往的回眸,又飽含深情地投入到對未來的希冀。

日漸繁忙的街道,一個個社區、城市的解封,一座座工廠寫字樓的燈光......這些點滴細節“加載”著我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這是一群人用莫大犧牲所換來的,我們常說的:前世之鑑後世之師,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那些事、那些人,他們定格在時間的長河中卻又熠熠生輝!

珍惜當下,憧憬明天,以往當思,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