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的愚溪与浯溪

永州地处湘江上游,因湘水与潇水相汇,故名潇湘。而潇湘又由众多溪流汇合而成,如海纳百川般的汇成一江碧水,滔滔北去,滋润着两岸山川田野,哺育着湖湘百姓。而众多溪流中有两条特别的有意思,它们与名人有染,也因名人而得名,使之成为千古佳话,成为一条名溪。那便是愚溪与浯溪。

愚溪,原名冉溪,发源于零陵区境内的戴花铺山,大古源和小桃源,全长约45公里。柳宗元谪居永州十余年,干的一件最大的事,便是把冉溪改名成了愚溪,写下了永州八景。同时被命名的还有愚桥和愚井,使之它们扬名千古。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当然,柳宗元并不是个懒官,庸官,终日无所事事要跑到冉溪,把条小河改个名。而是因为他有鸿鹄之志,有一颢报国为民的壮志难成宏愿,而郁郁不得志。凭他当时的文学地位,凭他当年37就当上京官,如果不是参予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也不至被贬官到永州来当个刺吏。而且倒霉的是,这十年间,皇帝换了两三个,大赫天下也有两三次,就是没有他的份。伤心至极,47岁便一命乌呼于愚溪边,可谓英年早逝。而柳宗祠是他死了几百年后,宋人才在愚溪边上建的。估计柳宗元并没有完全游完过整条冉溪,他的永州八景,写的只是冉溪入潇水的一小节,顶多只有两三千米罢了,要不永州便不止八景。一个永州刺史,其官职只相当于现在的永州市检察院院长的职位。像这样级别的官员,一个若大的中国,在历史的长河里数以万计,又有几个名留青史呢?而柳宗元和他用愚字命名的小溪,却被保留至今。

好一个愚蠢的"愚″字!

这一″愚″,抵万金!

这一"愚″,传千古!

我在永州居住多年,曾数次到过柳子庙和愚溪,深爱愚溪的风光,更被柳河东的“愚"所感染。于是,在老家的屋后挖了只池子,池里养些龟和鱼,用来观赏品玩。并将这池也命名为"愚池"。当然,此愚非彼愚,其意境相差十万八千里矣。

最近驾车路过祁阳,正是油菜花盛开之际,大地如铺了块巨大的金黄色的地毡,一直绵延到天边。就在这金黄色的地毡上,有一条碧绿的彩带在微风中飘动,定睛一看,原来是条河流。同车的人告诉我,说这就是祁阳境内有名的浯溪。

这就是宋人庄崇节笔下的《浯溪》么?我脑海中突然想起了庄公的诗词《浯溪》:

元翁作颂鲁公书,

峭壁云烟万古垂。

三绝堂前月浸碧,

两峰亭下草生悲。

英风义概有存者,

流水高山谁会之。

便使中原归赵壁,

磨崖再勒中兴碑。

这诗中首句元翁,指的是元结。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后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卒于长安。

他在任道州刺史时,一天坐船路过祁阳,见祁阳境内这条河流如此美丽,他想据为己有,便把此江命名为″浯溪"。″浯"即″吾″之意。诗人只爱江山,不爱美人!"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州岛"。元结也是个酒徒,吟诗品酒,寄情于山水。

其实元结也写过右溪,″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但右溪远没有愚溪那么有名气。这恐怕是因为元结的文学地位远没有柳宗元高的原因吧。

浯溪自被元结命名的1300多年后,祁阳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官至正国级的陶铸副总理。他写的

"东风吹暧碧潇湘,

闻道浯溪水亦香。

最忆故园秋色里,

满山枫叶艳惊霜。"

一诗,同样名垂千秋。

2020年4月3日,写于永州潇湘之滨书斋。(钟有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