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正值疫情期間,一個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響應國家號召,遵章守則,做好自己。

看了《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藉以分享。

關於作者和書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主持人,蔡康永。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據說此書銷量已過百萬,之所以這麼暢銷,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 一是蔡康永的個人魅力。

他是臺灣地區電視金鐘獎得主,主持過7次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他主持的《康熙來了》《奇葩說》也廣受歡迎。

同時他也身兼作家、編劇等身份,常年與人打交道,積累了深厚的說話經驗。

小s曾經評價蔡康永:

“跟康永哥聊天,絕對不會被刺傷,還會被他附帶的一兩句小誇獎而逗得心花怒放,但是又感覺真誠不滑頭,讓人不愛都難。”

  • 二是把話說好,確實是現代人的剛需。

蔡康永認為,不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作報告、開會、要求加薪、道歉、致辭、傾訴苦惱、交流情感,都只跟一件事有關:就是說話。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說話,就是:

認真對待和別人的溝通,透過說話,把別人放在心上。

兩本書提供了80個案例,涉及生活、職場等多個場景和畫面,而每一個案例都對應一個說話的心得。

稍加歸納,我認為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1. 如何打動人
  2. 如何避免尷尬
  3. 如何彼此理解

第一部分:如何打動人

蔡康永認為:

許多人只顧自己使用語言,卻不在乎別人,而語言最美的時候,就是透過語言,感受彼此互相需要的時候。

所以,第一篇文章裡就說,他希望能夠通過說話之道,讓本來就已經很討人喜歡的你,在未來會更討人喜歡。

蔡康永說,他在主持《康熙來了》的時候,每一集的開場,他都避免直接介紹主題。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比如:

他不會說:

  • 今天晚上我們要討論高薪工作。

對於大牌主持人,這樣說就太像白開水了,觀眾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新奇。

他會說:

  • 你看我和小s對面,坐了10個這麼年輕的朋友,他們看起來,也沒有被折磨的很慘,可是為什麼他們每個月領的錢是同齡人的五倍呢?

用有趣的懸念打動人,這就是一條來自蔡康永的心得。

你用呆板的說法,就得到呆板的反應;

用有滋有味的說法,就得到有滋有味的反應。

還有一次,蔡康永在介紹一名畫家,叫常玉。

估計大家都不認識他,如果按部就班的介紹,大家會沒有耐心聽。

所以他換了一種方式,拿出一本畫家的傳記說:

  • 我手上這本書大概只比鼠標墊大一點,但是這麼小的面積,如果上面是常玉油畫,那麼,他的價格是300到600萬新臺幣。

靠這樣的介紹,蔡康永成功的留住了電視前觀眾。

因為他們可能對藝術沒那麼感興趣,但是,這麼小的畫,能換幾百萬這件事,就值得聽一聽了。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會說話的人,都會把事情說的很有意思,打動人。

別人問你哪年出生,你當然可以直接回答我是哪一年出生的,不過,你也可以回答:

  • 我出生那年,邁克爾傑克遜出了那首《Beat it》。

然後再說你是哪一年出生的。

這樣,也許他在聽到《Beat it》這首歌,他就會想起你;

或者聽到傑克遜的新聞,也會想起你,這些比生硬的數字好記得多。

蔡康永認為,溝通最難的是找話題,尤其是對剛認識的朋友,經常不知道如何開口。

蔡康永在書裡講了一個關於“門把手”的例子:

在介紹兩個人的時候,如果你只說:這是A,這是B,那麼兩個人很容易陷入尷尬,不知道要說什麼好。

這時,你可以加點料:

  • 這是A,別看他留大鬍子,他家裡可是有300個芭比娃娃哦,這是B,她上個月剛跑了個馬拉松哦。

這樣介紹雖然不長,但是除了透漏了一些信息以外,還能引發雙方的一些情緒反應,甚至是看到雙方的一些個性特徵,所有這些,都會成為接下來的聊天素材。

當然,不是每個人運氣都那麼好,隨便聊點什麼,就能引起興趣。

聊天時經常會卡住,怎麼辦?

蔡康永認為,終極大招是,聊吃的話題。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八成都不會冷場,他人為,這個世界對美食、對吃感興趣的人,比你想象的要多。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追求的是“聊下去就好”,他說“且戰且走勝過不戰而退”,這就是第一部分,如何說話打動人。

第二部分:如何避免尷尬

說話的尷尬無處不在,蔡康永希望通過一些說話之道,幫助大家避免說出一些尷尬的話,或者用技巧的話來化解尷尬。

哪些場合需要特別注意措辭,以避免尷尬呢?

比如,有一種聊天叫”交淺言深“,就是彼此明明沒有那麼熟,還非要表現得很熟悉,聊一些熱絡地話題,這就容易出事。

這種情況下,對方容易有苦衷的事,別問,比如情感狀況、財務狀況、身體情況、孩子的成績之類。

對方容易有強硬立場的話題,聊起來也容易發生爭執,比如,支持哪支球隊,討厭哪個明星等等。

這些話題,都要等交情夠了再聊。

那麼,有些場合不得不”交淺言深“時,怎麼辦呢?

比如我們遇到一位貴人,就這一次聊天的機會,得把握住了,要儘量聊得投機一點,希望留下好印象。

這時,就需要用一招“試水溫”。

什麼叫“試水溫”?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客想要知道一件事,又不確定輿論的反應,就會偷偷放一些消息給媒體,略作一些報道,放出一點風聲。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然後看看各方面的反應,好決定下一步怎麼辦,這就是試水溫。

“試水溫”用到聊天中,就是去發現對方對哪些事情感興趣,哪怕他對一個問題只顯露了一點情趣和價值觀,就表示他願意多聊幾句。

哪怕對方沒說話,就是從他穿的是北歐新興小名牌、設計師的姓氏超過10個字母,這都能被你認出來,也可以和對方討論討論。

因為這裡面有一個道理,能被人看到的東西,就是對方希望被提到或問起的東西,當你對細節發出讚賞的時候,對方通常會很開心。

日本出版界有個大人物,叫見城徹。

他就說自己在做編輯時有個絕招,就是在讚賞大牌作家時,都會努力稱讚對方渴望被稱讚的部分。

他說,只要做到這一點,作家都忘不了他,把書交給他做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試水溫的另一個作用是,看看對方的承受能力有多少。

有一個主管,他聽說自己的部下小張被別的公司挖角,他就知道該給小張加薪了,但又不想超過小張的期望值太高,怎麼辦呢?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他便試探的找小張聊天:

  • 主管:小張,如果可以隨便開口,你希望一個月月薪多少呢?
  • 小張:隨便開口啊,那就一千萬好了。

接下來,主管還真的說了幾個月薪高達一千萬的大人物,都是華爾街級別的,他的用意就是告訴小張,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只是在另一個世界才能發生。

開過玩笑後,主管說:

  • 說真的,接下來的薪水,你大概多少錢會滿意呢?

有了前面的玩笑,小張的戒心會降低一些,如果主管上來就問對方想要多少月薪,那就是硬碰硬的溝通方式,又是談錢,難免會有些尷尬。

敏感問題,最好由不敏感的角度切入,這也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中的一條。

如果尷尬發生了,該怎麼辦呢?

比如,在機場外,大家都在排隊等出租車,一個人突然插隊上了出租車,別人就憤怒的問,你為什麼不排隊?

插隊的人說,抱歉我有急事,謝謝,然後,車就開走了。

剩下的人都傻站在那裡,沒鬧明白那個人到底說了個什麼理由,就插隊成功了。

蔡康永說,這是社會學家做的實驗。

“我真趕時間”其實等於沒說什麼,但是就是行通。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當人們要求別人給自己一個理由的時候,其實是需要一個情感的回應,而不是一個理性的解答。

就好像論據充分的長篇大論不一定能說動人們捐款,而可愛的小朋友眼含熱淚的照片可以打動人,就是這個道理。

給出不是理由的理由,也是理由,說到底,化解尷尬,有時就需要一個臺階。

比如,你的同學把他的小說給你看,希望你給出評價。

他寫的確實不好,那麼你是說實話,還是違心說假話?

都不必,你可以熱情的和他討論小說裡的某個場景、情節、人物是如何設計的,這及不涉及評價,又能化解要求評價的尷尬。

人生路不是非要向左或者向右,還有很多選擇,每一種選擇,都可以成為化解尷尬的臺階。

第三部分:如何彼此理解

說話之道,想達到比較高級的境界,需要通曉人情世故,我們需要嘗試去了解別人如何想、如何看待事物、為什麼這樣看待。

然後再對比自己是如何看待的,為什麼這麼看待。

這樣就會把別人放在心上,最大限度的理解彼此,溝通起來就容易的多。

蔡康永在書裡講了一個笑話:

  • 說有個老爺爺,擔心老伴耳聾,想測試一下,就突然回家,從開門開始就大喊“我回來了”,沒聽見奶奶回應,繼續喊“我回來了”,直到走到奶奶身邊問“你是不是聾了?”,奶奶則大叫“是你聾了,我都回答你好幾遍了”。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在說話時,所有我們嫌棄別人、覺得別人表現得差的部分,往往都是自己差的部分。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缺少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呢?

蔡康永認為,就是遇到事情,自我反思,並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通過同理心,很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

比如你去面試,起的很早,見到面試官後,對方對你說“你早”,你回答一句“你早”。

這時基本的禮貌,但是你也可以說一句:

  • 您這麼早到公司來面試我,真實麻煩您了。

這句就是同理心的體現,你起的早,對方也同樣要早起上班,大家都擁有相同的情緒體驗,而你這一句問候,就會讓對方產生同感,對你產生親切感。

求人辦事也需要同理心。

找人代班,你需要先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他是否週末有活動?代班好還是換班好?

不過,要特別注意一點,同理心,別用錯了地方。

當別人尋求安慰的時候,當別人向你哭訴失戀或者工作不順利的時候,有一句話,千萬別說。

就是:我知道你的感受。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為什麼呢?

因為別人哭訴時,一般都比較悲傷和憤怒,他們覺得沒人能理解自己,沒誰能代替自己,他們只想宣洩,只想你傾聽。

畢竟,人家投資失敗幾十萬,捶胸頓足的時候,你並沒有虧錢,如果你說懂人家,未免有些不太真實。

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有多痛苦。

這時你需要明白,對方只需要你的傾聽,而不是去體味他到底有多苦,這兩者有細微的差別,而這差別就是人情世故的精髓。

很多人情世故都體現在細節上。

比如,說謝謝。

在餐廳對倒水的服務生說謝謝,和在關鍵時刻不惜重金借你10萬塊錢的人說的謝謝,其中的重量完全不同。

當我們隨口說出謝謝時,有時未必能體會,自己究竟欠了對方怎樣的人情。

所以,謝謝後面,最好要加上感謝的理由,哪怕只是很短一句:

  • 謝謝,你來支持我。
  • 謝謝爸爸媽媽把我生出來。

這就表明了一種心態,就是你能理解到,自己是靠了哪些人的成全,才走到今天。

有人擔心,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所教的內容過於世故,說漂亮話有時不太誠實。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蔡康永表示:

這套書教的是教養、策略、心態。這些即不再道德至上,也不再道德至下,而是不涉及道德的項目。說話之道談的是修養,不能把他與誠實對立起來。如果我們重視誠實,就應該把誠實放在人生最貴重的位置上,比如面對自己內心時,做到誠實就好。

蔡康永認為,事物都有辯證的一面,有時,少說話和不說話也是一種說話藝術。

關於少說話

蔡康永根據自己的經驗發現,一場演講和一個節目,能讓人記住三件事,就很不錯了。

人們能夠集中精力聽事情的事件,不會超過15分鐘。

所以,只需要嘗試讓人們記住一件事就好,其他時間可以聊聊別的,逗他們開心,勾起他們的興趣。

語句和語速都需要控制,會講話的人都善於抑揚頓挫,善於慢條斯理,把話講成精神按摩。

蔡康永建議把說話的機關槍換成古老的弓箭,拉弓~放箭,拉弓~放箭。

留一點空擋,讓人們消化。

關於不說話

蔡康永認為,一個人,如果能把對方“看在眼裡、放在心裡”,就算這個狀態維持很短的時間,對方也會感受到被重視,如沐春風。

疫情在家,看書分享,《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講的啥?


有時,你只需要傾聽,就能實現。

他說:

漂亮話就像煙火,傾聽像空氣,沒有空氣,漂亮的煙火也燃燒不起來。

正如剛才提到的,人們在傾訴失意的時候,需要的是傾聽者,而不是添油加醋的人,那麼我們就作一團空氣,讓他們盡情發洩就好。

最後總結一下: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核心是,認真對待跟別人的溝通,透過說話,把他人放在心上。

不論是要打動別人、避免尷尬,還是彼此理解,都以此為出發點。

有時你可以多說那麼一句,有時你可以少說那麼一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