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魚與授之與漁 ——淺談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授之以魚與授之與漁 ——淺談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和剛要》系列訪談提出了轉變教育理念才能解決教育的“瓶頸”,改革創新首先是綜合的,最重要的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不是灌輸式的,而是如何發展啟發式的,激發學生興趣的,更多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方法,如何去引導學生去尋找學習的方法。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達到葉聖陶老師所說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初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激發學生自學興趣

1、 營造輕鬆、愉樂的課堂氛圍,為激發學生自學興趣拉開序幕。課前讓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講故事、談昨晚所看的電視節目等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臨場發揮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

2、 設計恰當、新穎的導語,抓住學生的心理,是激發學生自學興趣一個必要環節。我們設計的導語大致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讀式、趣味式等。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向趣味無窮的知識海洋中尋珍覓寶。

3、 課堂精心設疑,是培養學生自學興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躍學生思維觸發點。啟發他們大膽質疑、釋疑,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課堂設疑:一是圍繞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二是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難、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則。力求做到難易適度,張合有序。如教學《窮人》一文時,用大屏幕出示:“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句話,讓學生紛紛舉手發問,有的問:這樣做指的是哪樣做?有的問:她為什麼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又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呢?有的問:它既然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又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呢?然後就這幾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哪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經過激烈的討論得出最後一個問題問得好。好在她問得精煉,概括了前幾個問題。巧在它抓住了作者敘述前後矛盾的地方發問,與眾不同。最後我要求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認真讀課文,繼續發問,不一會兒,同學們帶著發現的新大陸之後的興奮再次紛紛舉起了手,而且他們提出的問題一個比一個精彩。這就達到了既受人以魚,又授人以漁之功效,學生也從成功中體驗到了快樂。

4、 設計言簡意賅的結語,是激發學生自學興趣的必要措施。我們設計的結語大致有:抒情型、評價型、激勵型、發散型等。目的在於啟發學生課後繼續求異和發現。

二、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訓練養成。對於缺乏自學能力的學生來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不會學習。大綱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複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
如為了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我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想。“手到”則要求學生勤查工具書,邊讀書邊圈圈點點,寫寫劃劃,作摘抄或做筆記等。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指導學生去認真讀書,邊讀邊想。教《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時,突出抓好描寫“我”的內心及邱少雲的外表這兩個重點片段的教學。在學習“我”的內心這一片段時,讓學邊讀邊思考:敵人採用“火力警戒”後,我聞到什麼?看見什麼?我想了些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想?學生通過看圖,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議論、回答問題,深入到課文中,與作者想在一起,逐步體會到“我”當時的內心的焦急、矛盾、難受、痛苦。從“我的這一系列的內心活動中瞭解到邱少雲的處境的危險。然後讓學生細讀課文後回答:在這生死關頭,只有21歲的年輕的邱少雲的表現怎樣?為什麼他能這樣呢?讓學生各抒已見,從邱少雲的外表去了解其內心活動——他當時想的只是戰友,戰鬥的全局,為了戰鬥的勝利,他寧可犧牲自己。通過教學,邱少雲的光輝形象在學生中深深紮了下了根,不權使學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學生學到了讀寫人記的事文章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讀書方法——一邊讀,一邊想,通過人物的外表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任何的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強化訓練。所以,我堅持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裡反覆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此外,還經常表揚有良好自學習慣的同學,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做法,使同學的學有榜樣,趕有對象,從而促進同學們良好自學習慣的形成。

三、樹立自學的信心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他們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覆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一)教給自學的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的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如《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我設計了多種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通過外貌看特點,理解語言知特點,分析動作抓特點,體會心理明特點,對比之中想特點,最後歸納出:閏土是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幹,勇敢、機智的農村少年。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歸納讀寫人文章時,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來抓住人物的特點。
對《飛奪瀘定橋》一文的教學,則讓學生圍繞“怎樣飛”“怎樣奪”這兩個重點去讀課文,瞭解事情的經過,讀懂課文。憑藉這課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讀寫事的文章時,應住抓事情的經過這一重點去品詞品句,精讀有關片段,弄懂課文。


有的課文各段內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它各段,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對《蛇與莊稼》一文的教學,先精講第一段,讓學生了解蛇與莊稼的關係,接著讓學生運用分析“蛇與莊稼”的關係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老師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弄清楚貓與苜蓿之間的複雜關係,最後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獨立自學第三段,弄明白隨地吐痰與人生病的複雜關係。在引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外閱讀得到的知識,舉了不少例子。可見,學生對某些事物相互聯繫的規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指導學生讀書,他們的自學能力又有了提高。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學習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反覆實踐,所以我常常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自學,讀懂短文,在班裡還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定期交流學習經驗,使同學們能互相學習,通過長期反覆實踐,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 總之,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學生自身學習的需要,也是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的需要。“傳授知識,數量有限;培養能力受用無窮”,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