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顏氏家訓》中的早期教育方式:趁早,守德,薰陶,督正

被後世人們奉為處世良規的《顏氏家訓》,在早期教育這一領域也提出了一些被世人認可的教育思想,其中

關於早期教育方法,八字以蔽之,曰:“趁早,守德,薰陶,督正”。藉此來規正成人教子的錯誤方式,給與正確的引導,讓嬰孩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優良的品行,已達到早教的目的。

“八字方針”具體內容如下,望能給家長們帶來一些益處,更好的促進孩子成長,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良師。

淺談《顏氏家訓》中的早期教育方式:趁早,守德,薰陶,督正

一、趁早:及早施教,勿失時機

這一方法同樣也是早教所要遵守的重要原則之一。

顏之推在《教子篇》中提到:“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他認為早期教育有利於嬰孩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人在年少之時,性情、善惡,以及對倫理的認知還未定,因為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這個時期若是能夠給予嬰孩良好的教育,等到孩子大了之後,便會少犯些錯誤,省去“笞罰”。

而成人之後,因為生活瑣碎的煩擾,思慮被迫分散,學習效果定是與幼年時期的學習效果不能相提並論的。另外他亦提出早期教育和訓練養成的習慣,就像與生俱來的那樣穩定,即孔聖人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燻澤陶染,言笑舉對,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幕賢篇》

為加強這個觀點,顏之推還舉了反例,認為不趁早教育嬰孩,嬰孩便會“驕慢已習,方複製止,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成敗德。”也是說如果在嬰孩時期,不給與孩子教育,等到嬰孩已經養成惡習、產生了對常理的錯誤判斷,再去糾正,就算是“捶撻至死”也沒有用,不僅如此,還會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終成為無德無用的“敗德”之人。

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勉學篇》

關於具體的方法,顏之推特地舉出了古代聖王的胎教方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貌節之。”認為在孩子還未出生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從衣食住行、音律見聞各個方面來實行胎教。

淺談《顏氏家訓》中的早期教育方式:趁早,守德,薰陶,督正

二、守德:守道崇德,勤儉自立

現在,在早期教育領域好像很常見的就是一種“重智輕德”的片面思想,認為自己的孩子懂得夠多,學的夠多,就能夠“高人一頭”,成為他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但是道德的教育卻被人逐漸忽視,其實能夠對孩子進行早期的道德啟蒙,對於形成孩子良好品行、乃至健全的人格都會產生益處,為孩子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終身受益。

可以說,堅持“禮為教本”、“人倫為重”,強調“守道崇德”以立身處世是《顏氏家訓》治家思想的主旨。而在早期教育中,顏之推也注重關注了“守道崇德”的重要性,把道德教育作為嬰孩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和內容,認為早教就是要讓嬰孩恪守道德,以禮待人,勤儉自立。

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省身篇》

顏之推認為,“生子咳啼”即需“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即在早期教育階段就需進行道德啟蒙,教給孩做人的道理。

顏之推家風整密,在幼年就被父親教誨引誘,經常跟隨兩位兄弟,早晚孝順侍奉雙親,言談舉止謹慎端正,且恭敬有禮、待人大方。可見,顏之推從小便受著倫理常規的教育,並因此獲得了很多益處,所以才在家訓中寫出“守道崇德”這一方法。

另外,其實顏之推對於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的闡述,在《顏氏家訓》一書中還很是廣泛的,他的基本主張是以儒家的孝悌人倫為軸心的,並以研習五經作為獲得立身處世之道理的基本途徑。這一思想中涉及到的道德教育的獨到見解,其實也對早期教育有著重要的啟迪和指導。

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風操篇》

他提到孩子應像聖人的教誨那般,變得勤勞自立。比如為長輩清掃穢物時應該怎樣使用撮箕掃帚;進餐時應該怎麼選擇匙子、筷子;服侍長輩洗手又應該怎麼進行……這些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節制規範。也就是讓孩子在幼年時期就需學會自理勞動,做到勤儉自立。另外,他還站在“應世經務”的角度上指出,嬰孩歲年幼,就應“知稼穡之艱難”,視“省約為禮”以求自立生存,懂得生產勞動的艱辛。

所以在現在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家長若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所需,而不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那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終生髮展。

淺談《顏氏家訓》中的早期教育方式:趁早,守德,薰陶,督正

三、薰陶:風化薰染,陶冶品性

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多次提到薰陶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可見他非常重視環境教育對於嬰孩的習染作用,強調嬰孩的品性形成於風化薰染的過程中。

不管是來自父母本事的品行薰陶,還是周圍環境的薰陶,對於嬰孩來說都是無比重要的。前文也提到過,“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燻澤陶染,言笑舉對,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因此,父母應為嬰孩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並且為其樹立良好德行的榜樣。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治家篇》

他認為,教育感化這件事情,是因為從上到下推行的,是先輩的人實行之後影響後來者的。所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敬,丈夫不仁義,那麼妻子就不會溫順。至此便可以看出來父母的品行薰陶,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為陶冶品性,他還提出父母應注意讓嬰孩多接觸“善人”、“善事”,還要能夠讓孩子過接觸一些藝術性較強的事物。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悲於染絲,是之謂也。——《慕賢篇》

墨子曾做過這樣一個頗具形象的比喻,將人性比作素絲,那麼環境便是染缸,“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句話就是上文“墨翟悲於染絲”的典故。顏之推藉此來表述“無言之教”——環境,對於嬰孩的教育作用,這與孔聖人所主張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有異曲同工之妙。

顏之推認為,若為嬰孩創造一個左右前後皆“善人”的生活環境,便確保嬰孩自小見善事、聞善言、行善道,及至成人也會學習善人行善事。

現代兒童心理學認為嬰幼兒的思維尚未自覺化、理性化,所以兒童會對生活環境與對周圍人進行無意識地模仿。這也就說明了在幼年時期父母或者周圍環境帶給孩子的影響是頗為顯著的。

關於另一種陶冶性靈的方法,顏之推提出了醫術藝術教育,並認為“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

顏之推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或意義在於娛心暢情、“陶冶性靈”。根據現代兒童藝術教育的科學理念可知,

嬰孩在其藝術學習的活動過程能夠激發孩子的天性表達、性情體驗,乃至於給孩子進行藝術精神的啟蒙。正是“情趣為本,技能為副”。所以,現今的父母們不應該在“急功近利”、“貪慕虛榮”的情況下讓孩子進行藝術特長學習,這明顯與顏氏藝術教育思想的相背離。

所以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應該摒棄先前單一的呆坐、靜聽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優化良好的環境氛圍,併發揮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薰陶作用。

淺談《顏氏家訓》中的早期教育方式:趁早,守德,薰陶,督正

四、督正:雖在孩稚,便漸督正

這一方法主要用在父母教育嬰孩學習語言之上。由於語官存在的普遍性,致使大多數教育家對於孩童語言的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但是科學表明,語言的掌握是兒童早期社會化的基本內容。顏之推認為,教給孩童的語言、詞彙及發音必須要清晰、明確且無誤,要儘量避免在一開始就以訛傳訛,交給孩子錯誤的發音,這樣日後便會讓孩子難以糾正。。

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云為品物,未考書記者,不敢輒名,汝曹所知也。——《音辭篇》

意思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求父母一事一物若不經過查考,便不能隨意稱呼,言語應注意規範。另外他還提出,“古今言語,時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異”,即倡導父母重視通用語言,不應讓孩子使用方言。

所以,父母在教授孩子時,應該教給孩子正當的、確切的言語,甚至是別的知識與一些技能。

因為,如若父母發音不妥當或錯誤,肯定就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等到孩子的語言習慣成型,就會難以矯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