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用來讀的書是用來讀的——淺談“書香校園”創建

在多次深入學校服務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學校圖書配置從數量上說基本達標,少數學校甚至超標。但深入瞭解,學生課外閱讀極少,甚至多數學校根本沒有課外閱讀活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學校配置的圖書老舊,不適合學生閱讀。許多學校配置的圖書,都是上級主管部門統一採購、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得來,對這些圖書的選擇,學生沒有選擇權,老師沒有選擇權,甚至學校領導也沒有選擇權。這些圖書按照所謂的標準統一採購到學校,統一上架放入圖書室,沒有多少人去關注學生究竟喜歡讀什麼書,老師究竟喜歡讀什麼書。於是乎學校達到圖書配置指標,學生還是無書可讀。

二是學生沒有閱讀的時間和空間。首先,許多學校把“題海戰術”、“死記硬背”作為制勝之法寶,學生把大多數時間用來抄寫生字,做練習題,做試卷。有的學校每個學生光是語文就有3到4本練習冊,1到2本試卷,學生做完這些“作業”就要大量的時間,哪裡還有時間來閱讀。其次,閱讀的空間也受限制,學校裡,本來很多角落可以用來打造閱讀區角,但學校領導沒有把心思放在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核心問題上,而是請所謂的文化公司打造落不了地,生不了根的所謂校園文化。這些如同廣告標語的東西看上去高端、大氣、上檔次,實際上多數未出自師生、校長之手,沒有學校的靈魂。

針對上述情況,學校如何打造“書香校園”,淺談以下建議:

一、轉變教學觀念,讓閱讀落地生根

閱讀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闡述的相當清楚,義務教育階段的總體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誌,能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各學段要達到的目標課程標準也做了詳細的表述。比如說第一學段:“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5.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同時在實施建議部分還對閱讀教學如何開展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教學建議。本來語文老師只要認真研讀課標,將課標的要求落到實處,就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但是,現實教學卻到了要教育主管部門以文件的形式來要求閱讀教學開展的地步,這看起來很滑稽,但卻是無奈之舉。因為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多數老師沒有貫徹落實相關標準,甚至課標頒佈實施多年了還沒有見到過課程標準。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總是緊緊抓住作業不放鬆,學生多數的課餘時間在機械、重複做作業,據實際瞭解,現在全市城區小學這種現象非常嚴重,已經到了登峰造極之地步,一二年級的孩子,按照相關要求是不佈置課外作業的,但多數孩子回家後要埋頭苦幹兩三個小時才能寫完作業。試問,長此以往,學生憑什麼喜歡學習?憑什麼喜歡語文?憑什麼喜歡閱讀?

基於此,要打造書香校園,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要把心思花在如何給學生選擇好的閱讀書籍,帶領學生如何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上。學校領導要把學生、老師讀了多少書作為學校對教師考核的相關指標寫進學校相關制度,不要把眼光僅僅盯在短期的分數上,著眼學生長遠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真諦。學生家長也要轉變觀念,不要把花過多的經濟在買這樣練習、那樣秘籍上,買幾本孩子真正喜歡的書,每天讓他們津津有味的閱讀,孩子們一定能喜歡上語文、喜歡上閱讀。

二、集中有限的資源選擇、儲備學生們真正喜歡的圖書

現在,許多孩子不喜歡讀書,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找到適合他們閱讀的,他們喜歡的圖書。針對這一情況,學校要採取多種途徑選擇、儲備孩子們正真喜歡的圖書。在這方面昭通市幼兒園的“圖書漂流”活動值得中小學借鑑,市幼兒園每一個小朋友在學校的精心指導下購買了一本繪本,孩子讀完這本繪本後在父母在閱讀分享記錄本上寫生孩子的閱讀感受,然後把這本書漂流出去,孩子又得到另一位小朋友的圖書,以此類推,每個星期漂流一本書,一個幼兒園800多孩子,就有800多本不一樣的圖書,孩子們每個周都會得到一本不一樣的圖書,津津有味的閱讀,分享。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閱讀量上去了,閱讀的興趣也有了。還有,學校要發動學生、老師的力量,將學校圖書室裡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書籍選擇出來,讓這些圖書動起來,語文老師要結合語文課內閱讀教學,適時為孩子們推薦適合閱讀的書籍。

三、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興趣、習慣。閱讀活動的開展,要有閱讀的氛圍,學校在打造校園文化的時候,就要充分統一規劃,充分考慮學生閱讀環境的打造。在這方面,我們身邊有一些做得好的學校。

比如說鹽津縣鹽井鎮中心完小,將圖書搬出圖書室,在走道上,樹蔭下襬放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書籍,隨時進入校園都可以看到孩子們津津有味閱讀的場景。大關縣悅樂鎮中心完小和一部分村完小,在教學樓、宿舍樓走道拐角處都有書架,學生可以隨時取書閱讀。這些學校將圖書搬出圖書室,讓孩子們隨時可以閱讀,創造了適合學生閱讀的環境,很多學校擔心圖書丟失,然而在這些學校把圖書搬出圖書室後,書不但沒丟,有時還會增加,因為有些孩子想把自己的圖書也拿來和同伴分享。同時,學生自我管理圖書,隨時到這些學校,圖書角落都不凌亂,因為孩子們取書,還書,都會把凌亂的圖書整理好。

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是書香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環境適合閱讀,孩子們就能安靜閱讀。

四、教師要起示範引領作用

閱讀,不是老師要求孩子們必須完成的任務,應該是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閱讀,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個喜歡閱讀的人。身教重於言教,閱讀活動中,老師與學生都安靜下來認真閱讀一些書籍,閱讀完後相互交流閱讀的感受,比枯燥泛味、聲嘶力竭的要求學生必須讀什麼書,必須怎麼讀書更為重要。所以,要引導好學生讀書,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個讀書人。

五、保證學生閱讀的時間

學生閱讀的時間保障,是開展好閱讀活動的重要前提。學校、教師要給學生固定的時間閱讀,同時學生有時間可以自由閱讀。這些時間怎麼來?削減不必要的作業,將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作業徹底從學生的作業單中刪除。特別是語文課程要將閱讀書籍當成學生的課外作業。

六、讀書活動成為閱讀的“助推器”

推進“書香校園”的創建,離不開各種讀書活動,要以活動為載體,推進學生、教師、家長共同讀書。我在武漢學習時到武昌區棋盤街小學觀摩了一堂詩歌朗誦課,一個孩子或幾個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誦他們自己寫的詩歌,每個孩子聲情並茂地朗讀折服全場觀摩的100多位老師和家長。我以為這是經過多次彩排的結果,在活動後校長的介紹中我們才知道,他們學校每個月都有讀書主題,這個月的主題是學生“讀詩、寫詩、誦詩”。這是學校讀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還有“童話劇表演、經典朗誦”等活動。學校每學期還要為每個班的孩子出一本詩集,有些班級的詩集受到出版社的青睞,已經公開出版。

學校各種讀書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學生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我們的學校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開展各種讀書活動,使師生在活動中提高讀書的興趣,提高讀書的能力。

總之,書是用來閱讀的,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是用來武裝大腦,是用來豐富生活的。閱讀應該成為學生、老師、家長、成為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書是用來讀的書是用來讀的——淺談“書香校園”創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