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保羅·羅默(美國),威廉·諾德豪斯(美國),獲獎理由:在創新、氣候和經濟增長方面研究的傑出貢獻,他們設計了一系列方法來解決我們時代最基本和最緊迫的問題——如何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保羅·羅默(Paul M.Romer),生於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之一。現任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經濟學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深入的研究了長期的經濟增長。例如,羅伯特·索羅的工作開創了人均產出長期穩定增長中技術進步的核算。羅默在該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成就是構造了經濟中人們有意識地進行研究開發以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數理模型。

羅默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經濟增長領域。

羅默在1986年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把知識完整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使其做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羅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長理論,即新古典經濟學中的資本和勞動(非技術勞動)外,又加上了人力資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專利來衡量,強調創新)。

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是羅默(1986)和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1988),探討了糾正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侷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徑,用內生的技術來解釋經濟的增長。羅默在內生增長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導致了經濟增長分析的全面復興。該理論的主要思想最早體現在羅默1983年的博士論文中,發表在1986年的《政治經濟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上,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探討了糾正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侷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徑的論文,重新激起了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理論興趣。

1992年羅默在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年會上進一步把上述思想運用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的研究中,並認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創意或知識品,將直接關係到一國或地區經濟能否保持長期增長。例如,毛里求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實施了開放政策,吸引了香港的企業家把新思想和知識品運用到那裡,從而帶動了該國經濟發展,擺脫了赤貧狀況。

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男,出生於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開克,本科畢業於耶魯大學,196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羅。

從1967年起,諾德豪斯一直在耶魯大學任教,主講經濟學原理課程。1973年被聘為終身教授。 現任耶魯大學惠特尼·格里斯伍爾德經濟學教授和考爾斯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理事。諾德豪斯是美國最有影響的50名經濟學家之一,全球研究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頂級分析師之一。

諾德豪斯的經濟學研究範圍很廣,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包括環境、價格、能 源、技術變革、經濟增長、利潤和生產率的增長趨勢。主要研究領域:增長經濟學、工資與價格、生態管理經濟學、轉型經濟學。他對轉型經濟也有研究。他對中國、東歐和前蘇聯地區的經濟改革抱有濃厚興趣。

諾德豪斯教授在許多研究領域的專業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研究集中在經濟增長的約束程度等領域,全球研究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頂級分析師之一。他極力主張從排放許可制度轉向徵收碳排放稅。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發展了研究全球變暖的經濟學方法,包括整合的經濟和科學模型的構建(DICE 和RICE模型),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效途徑。

諾德豪斯教授還研究了工資和價格行為、擴大的國民收入和生產核算、政治商業週刊、生產力、管制的成本與收益以及“新經濟”。

1972年,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者託賓(James Tobin)提出淨經濟福利指標(Net Economic Welfare)。他們主張應該把都市中的汙染等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從GDP中扣除;同時,加上一直被忽略的家政活動、社會義務等經濟活動。按此計 算,美國從1940年到1968年,每年淨經濟福利所得,幾乎只有GDP的一半。1968年以後,二者差距越來越大,每年淨經濟福利所得不及GDP的一 半。(部分資料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