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王羲之行書筆法

公開課系列之二十四


#24

章法:星羅棋佈


字字獨立型行書章法由於不借助於牽絲引帶或實筆連綿的形跡節奏變化,其虛空 把握和整體聯繫之理頗難言傳,正如唐太宗《聖教序》所謂:“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孔侍中帖》


傳世唐摹王羲之行書尺牘善本中,《孔侍中帖》《何如帖》《奉橘帖》三件屬字字獨立型章法,布白之妙,比之《頻有哀禍帖》《得示帖》等連屬較多的作品更為深隱蘊藉。其狀若何?強為之名,曰“星羅棋佈”


“星羅棋佈”的對立面是“布算”,託名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講道:“若平直相似,狀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很遺憾,明代的大書家文徵明就是這麼寫字的,所有字都是一種面目,以同一種姿態擺佈集 中在一起,假使寫上萬行,也只如一個無限加長的大算盤。


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可絕不是算子書,布白疏曠,字間行際雖邈若河漢,而意脈相連,清空絕倫,“宋四家”皆不能及。


可是,拿《韭花帖》對照《何如帖》,就會明顯感覺到缺了點什麼。是什麼呢?


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如果也以星星來比擬,那麼,《韭花帖》的意境就彷彿“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詩·召南·小星》),的確悠遠閒靜,可終嫌過於小巧凋疏了,它所完全不具備的是《何如帖》“星羅棋佈”的筆陣堂堂氣象。


王羲之布白的和諧之美顯示為字間行際的一種引力和斥力的不停頓的牽扯互動,錯落而又嚴整,不會像《韭花帖》那樣顯得太鬆,當然也不會顯得太緊,甚至“布白”的“布”字用在這裡語感都似乎太刻意了些。楊凝式在精心地調配著每個字的空間關係,所謂“經營位置”;王羲之卻彷彿不作任何“經營”,一切都是那樣自然,星漢燦爛,不假人力。


書法,王羲之的平淡,恰是文徵明的遺憾!

把樓蘭墨跡“九月十一日”一紙與《孔侍中帖》並置一處,前者素樸而後者華美,但章法出乎天然、姿態橫生的意味卻是若合一契的。


在這一點上,魏晉的普通書手亦非後世的大家所能及。楊凝式和文徵明的遺憾,用米芾《論草書帖》的話來講,便是“時代壓之,不能高古”。(文/杜萌若: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書法學博士)


【王羲之行書筆法公開課】

01、王羲之“骨法用筆”,誰與爭鋒?

02、王羲之的“切筆”,不是誰都能學到的!

03、王羲之的“尖鋒”筆法,已被蘭亭世俗化

04、王羲之的“萬毫齊力”筆法,小王亦是不如

05、王羲之的實錘“牽絲引帶”用筆

06、王羲之的“點”,神妙“衄挫”筆法

07、王羲之的“橫”,“變起伏於鋒杪”

08、王羲之的“折釵股”,篆籀圓通

09、王羲之的“空際擺宕”,王鐸學得如何

10、王羲之的“折筆”,更厲害的在後面

11、王羲之的“折筆”,更難的在於“逆勢”

12、王羲之的“收鋒”,打開了行書“新世界”

13、王羲之“斷連”,並不只是“提按”

14、王羲之:如何化方為圓、剛柔相濟?

15、王羲之“圓融之筆”,超強自信的表現

16、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17、王羲之的書學思維,我們為什麼學不到?

18、王羲之的“緊斂之勢”,瘦硬拔俗

19、王羲之的“寬展之勢”,取法何在?

20、王羲之“錯位”中的結構美,是有方法的

21、王羲之《頻有哀禍帖》章法“秘境”

22、王羲之“筆陣”:獨特的“行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