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奶农又倒牛奶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出现了牛奶过剩,威斯康星州的奶农们被迫倾倒数十万加仑的牛奶。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大量奶农,将过剩的牛奶倾倒了。

第1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我读初中的时候。不记得是历史课还是政治课,反正讲到了经济危机,看到了这个故事。

当时我是很不能理解的。为什么这么多牛奶不能够免费的分给需要的人?为什么不能让穷人都喝上牛奶呢?一连串儿的为什么?当然那时候年纪小,只知道问为什么,并没有想清楚,也没有能力去把它想清楚。

时隔多年,在看到这一幕发生在美国的时候,我终于有能力表达一下我自己的逻辑和想法,虽然不见得非常的专业,但时隔多年,也算是回答当年我自己的困惑吧。

把过剩的牛奶倒掉,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先说说为什么要倒掉吧?整体上来说是因为牛奶过剩。

举个例子吧。正常情况下,美国的牛奶是每天消耗1亿桶。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美国牛奶的消耗量降到了5000万桶。

消耗量下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没有工作,作为可选消费的牛奶不是必需品,既然钱不够就不好了。再比如,本来是要喝牛奶的,而且是喝鲜奶,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运输出了问题,不是所有的牛奶都能准时送达。还有,消费者自身考虑安全的问题,为了减少接触,保持所谓的社交距离,不再订购牛奶。

那么每天多出来的5000万桶牛奶怎么办呢?能不能送人呢?

假如说送人的话,免费送人的话,那么掏钱购买牛奶的用户,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我需要花钱才能喝到牛奶?我是不是也可以取消订购,免费领到牛奶呢?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可能会导致牛奶的销量进一步下跌。进而影响到牛奶供应商的利益。

其次,免费送人也是需要成本的。企业需要投入人来管理,需要增加配送的投入,为了减少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倒掉。因为短期内,牛奶的产量是不变的,明天又会有1亿桶新鲜牛奶产生。当然,如果能将剩余的5000桶牛奶,制作成其他可保存更长时间的产品的话,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但这无疑会增加成本。

对于牛奶供应商来说,现在更重要的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降低成本,保住利润。倒了牛奶,无疑成了最佳的选择。

类似的活动,并不是只有美国才有。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一些水果产地,苹果太多了,滞销了,又没有其他的加工的方式,那怎么办?先喂猪啊,但是消耗必然有限,最后只能放任它烂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目前我们国家的水果产地,都配备了齐套的深加工流水线,比如做成水果罐头,或者做成水果干,水果片,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再说说前几年的钢铁行业,有一段时间,普通钢的价格,比白菜还要便宜。即便这样,企业为了活下来,还在继续扩大产能生产,有时普通钢铁卖出去甚至不赚钱。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做了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去掉过剩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才是企业提高生命力的不二选择。所以,很多钢铁企业进行了合并重组,宝武钢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降低普通钢的产能,提高特种钢的份额和品种,企业不再赚苦哈哈钱,而是通过提高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赚科技创新的钱。

按照经济人假设,奶农们是逐利的,是理性的,所以他们做出这种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背后都有合适的逻辑,一定是考虑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选择倒掉过剩的牛奶。

【结束语】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个赞哦。附图为2020年4月3日基金实盘。欢迎大家关注我,关注我的实盘,和我一起来交流探讨基金投资心得。

美国奶农又倒牛奶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