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叶佩兰(1937-),浙江金华人,生于北京,汉族,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瓷器专家。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40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整理海内外收藏的中国古陶瓷,利用世界各国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编著古陶瓷类的《海外遗珍》。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赴各省市参加特许出口文物鉴定。在多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举办的陶瓷鉴定学习班授课。数次赴日本、泰国和香港,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多年来配合有关专业研究曾重点考察过我国南北方的一些瓷窑遗址,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博物馆卷”、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合编的《国宝荟萃》以及《中华文化大辞典》、《中华文物鉴赏》等大型图书中有关陶瓷条目的撰写。

结合故宫藏品撰写论文三十余篇、专著和主持编辑专业书籍8部,其中《元代瓷器》一书获第三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国务院台办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签发)。目前正在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国的彩瓷,有关著作即将出版面世。


叶佩兰工作的状态


叶佩兰常说:“瓷器太沉了不行,太薄了也不行,东西拿在手里得有一定的分量,什么东西都像这瓷器一样,得有个度。”她的一只手比划着,好像在掂量着一个瓶、壶、罐、碗什么的。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在外授课培训时,常有人跑了上千公里,兴冲冲拿样东西给叶佩兰过目。95%的情况下,叶佩兰瞧着那些被称作宋元明清的瓶壶罐缸锃光瓦亮和簇新的颜色,不得不遗憾地说:假的。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古董古董,它是古老的东西,就算民国的东西搁到现在,也100多年了。超过100多年的东西给你的感觉就是很沉稳、很古老的,不刺目,比较柔和,一看就很舒服,有老气的样子。这都不用很深地去进行研究。看见那瓷细白细白的,得嘞,您那一定是假的。”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在家里,叶佩兰忙着写关于彩瓷的书,她希望自己的经验对别人能有所帮助叶佩兰比买假瓷器的人多了40年“看”和“摸”的机会。1956年进故宫,1998年“出宫”,叶佩兰42年的光阴都花在了“宫中”。“我挺幸运的,分到了故宫博物院。到老了,成专家了。”


陶瓷组“库掌”


故宫博物院有任副院长杨伯达管叶佩兰叫“库掌”。“库掌”是清宫内务府里管库房的官。叶佩兰当然不是真的库掌,但她对库房瓷器藏品的熟悉程度,让杨伯达非要称她“库掌”。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1956年,叶佩兰高中毕业,当时如果不是太瘦,故宫博物院可能就少了一个库掌,天上就多了一个女飞行员。叶佩兰最终选择进了故宫,故宫的宏伟和博大迅速吸引了她。“到故宫以后,就觉得挺神奇的,那么高大的宫殿,里面还有花园,还有人给我们讲里面那么多的古董,觉得在这工作挺好。”叶佩兰“进宫”两年之后被调到了陶瓷组,她说:“然后一辈子就弄这陶瓷了。”


叶佩兰退休之后鉴定忙


一转眼,叶佩兰自己也成了前辈。1998年退休后,叶佩兰觉得这前半辈子净干活了,该回家过过清闲日子了。可是蜂拥而至的社会活动让叶佩兰大为惊讶,她甚至比在故宫更忙了。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全国各地的一些文物文化部门,还有收藏家协会,会搞一些鉴赏活动,请我去讲陶瓷。退休以后参加这些活动比较多。”叶佩兰除了在外讲课、鉴定,平日里在家写关于彩瓷的书,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广而告之,于人有所帮助。外面有人将她的名字冠在各种在她研究领域之外的鉴定书上,她说一说、乐一乐,然后就将自己置身于这些纷乱之外。


叶佩兰:一个从故宫走出来的女人


“我等于是在故宫里成长起来的,是故宫把我培养成了一个专家。”叶佩兰对待了42年的故宫永远心怀感激。是故宫的经历成就现在的我。叶老师对故宫是怀着怀念之情。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