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古朴墨彩,心往文化传承

当谈及年画这一艺术形式时,可能有人会说"大红大绿的俗气",但常言道"大俗即大雅","俗"到极致未尝不是一种特别的"雅"。而同时,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这种古朴浓重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我们一行15人前往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年画村一探年画深处的"雅"。

四川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初至年画村,我们便被村中随处可见的年画墙绘吸引了目光,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郁丽的傍晚村居图——路边乘凉谈天的村民,风雅别致的民居还有时不时的鸟鸣犬吠似乎都在像我们介绍这年画村的诗意生活。

眼观古朴墨彩,心往文化传承

(图为村中随处可见的年画墙绘 马乐洵 摄)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前往了当地的年画展销中心,欣赏了多姿多彩的年画作品以及从年画衍生出的其他手工艺品。我们采访了当地的年画师傅,了解到绵竹木版年画的历史和基本工艺,师傅提到了绵竹年画制作的口诀"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向我们介绍了绵竹木版年画与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不同之处在于绵竹木版年画是全手工彩绘上色,言语中流露出对这项手艺的自豪。之后我们采访了年画非遗传承人,他向我们介绍了自己从事年画事业的经历和年画在现代的发展,当提到木版年画在"文革"期间遭到巨大破坏时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不过现在形势好了一些,有很多人关注到绵竹年画了",正如非遗传承人所说,我们当天也看到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这些游客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在采访中表示知道年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家中晚辈感兴趣也会支持学习,但并不支持将其作为事业。这也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绵竹木版年画在新中国成立后蓬勃发展,在汶川地震后迎来春天,社会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绵竹年画,但真正愿意深刻了解绵竹年画的人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还是随团旅游的中老年游客。年画师傅也提到现在年轻学徒几乎没有,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依旧困难重重。

(图为采访游客 刘关文萱 摄)

眼观古朴墨彩,心往文化传承

眼观古朴墨彩,心往文化传承

这一点我们也在之后几天对年画博物馆和剑南老街的探访中了解到些许。例如博物馆负责人对就表示目前大形势是欣赏大于传承,但馆长也表示后续会与市内的中小学进行交流通过开设课程、举办展览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更全面的了解绵竹年画,也力图让年轻一代发展成为传承文化珍宝的生力军。

(图为采访博物馆负责人 张露瑶 摄)

绵竹木版年画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结合,打造产品、文化创作、旅游发展、历史渊源等多方位的工艺振兴,体现了文化自信和经济建设在实践上的完美结合,我们在对绵竹年画的了解中也对乡村振兴,工艺发展,中国腾飞有更多认识,能在实践中收获美的熏陶,精神的涵养,和调研实践的本领。

从绵竹年画当下发展情形和未来的展望能够看出人们对绵竹年画的态度是积极接纳简单了解,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传承文明的一份子。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积极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尽自己的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