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觀古樸墨彩,心往文化傳承

當談及年畫這一藝術形式時,可能有人會說"大紅大綠的俗氣",但常言道"大俗即大雅","俗"到極致未嘗不是一種特別的"雅"。而同時,年畫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這種古樸濃重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我們一行15人前往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年畫村一探年畫深處的"雅"。

四川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濰坊年畫並稱為"中國四大年畫",素有"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2002年2月,綿竹年畫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初至年畫村,我們便被村中隨處可見的年畫牆繪吸引了目光,隨之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鬱麗的傍晚村居圖——路邊乘涼談天的村民,風雅別緻的民居還有時不時的鳥鳴犬吠似乎都在像我們介紹這年畫村的詩意生活。

眼觀古樸墨彩,心往文化傳承

(圖為村中隨處可見的年畫牆繪 馬樂洵 攝)

第二天我們一行人前往了當地的年畫展銷中心,欣賞了多姿多彩的年畫作品以及從年畫衍生出的其他手工藝品。我們採訪了當地的年畫師傅,瞭解到綿竹木版年畫的歷史和基本工藝,師傅提到了綿竹年畫製作的口訣"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向我們介紹了綿竹木版年畫與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畫不同之處在於綿竹木版年畫是全手工彩繪上色,言語中流露出對這項手藝的自豪。之後我們採訪了年畫非遺傳承人,他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從事年畫事業的經歷和年畫在現代的發展,當提到木版年畫在"文革"期間遭到巨大破壞時痛惜之情溢於言表,"不過現在形勢好了一些,有很多人關注到綿竹年畫了",正如非遺傳承人所說,我們當天也看到許多遊客慕名而來。這些遊客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們在採訪中表示知道年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家中晚輩感興趣也會支持學習,但並不支持將其作為事業。這也是我感到遺憾的地方,綿竹木版年畫在新中國成立後蓬勃發展,在汶川地震後迎來春天,社會越來越重視歷史文化和精神文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綿竹年畫,但真正願意深刻了解綿竹年畫的人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還是隨團旅遊的中老年遊客。年畫師傅也提到現在年輕學徒幾乎沒有,綿竹木版年畫的傳承依舊困難重重。

(圖為採訪遊客 劉關文萱 攝)

眼觀古樸墨彩,心往文化傳承

眼觀古樸墨彩,心往文化傳承

這一點我們也在之後幾天對年畫博物館和劍南老街的探訪中瞭解到些許。例如博物館負責人對就表示目前大形勢是欣賞大於傳承,但館長也表示後續會與市內的中小學進行交流通過開設課程、舉辦展覽等形式讓年輕一代更全面的瞭解綿竹年畫,也力圖讓年輕一代發展成為傳承文化珍寶的生力軍。

(圖為採訪博物館負責人 張露瑤 攝)

綿竹木版年畫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結合,打造產品、文化創作、旅遊發展、歷史淵源等多方位的工藝振興,體現了文化自信和經濟建設在實踐上的完美結合,我們在對綿竹年畫的瞭解中也對鄉村振興,工藝發展,中國騰飛有更多認識,能在實踐中收穫美的薰陶,精神的涵養,和調研實踐的本領。

從綿竹年畫當下發展情形和未來的展望能夠看出人們對綿竹年畫的態度是積極接納簡單瞭解,並沒有深刻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傳承文明的一份子。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應該身體力行,積極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儘自己的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