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晉縣歷史文化名人

勤政愛民—馮桓 馮桓,字公璧,號叔殿,生卒年不詳。寧晉縣趙平邱人,明崇禎刑部尚書馮英的族侄,馮桓是崇禎丙子科(1636年)舉人,初任明戶部陝西郎中,在任上以為官清廉,勤政愛民著稱。清朝建立後,因剛剛經過戰爭,致使百廢待興,人才匱乏,清庭便大量起用前朝官員治理朝政地方,順治三年(1646年)北方四鎮之一的宣府鎮(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明朝設宣府鎮,王陽明曾說,北方四鎮,指宣府鎮、大同鎮、薊州鎮,遼東鎮,若失,則大明危。)可見宣府鎮的戰略地位,因清朝入關不久,宣府鎮的錢糧管理非常混亂,當地負責軍務、地方的官吏勾結豪紳不尊朝廷約束或貪佔或剋扣,而後摻假使雜,以次充數的情況十分嚴重。馮桓因在前朝政聲顯著,順治帝便頒旨任馮桓為總理宣府糧儲,前往治理以上亂象,並給予馮桓量情處置的特權,可直接上奏朝廷。馮桓到任後,謝絕一切應酬,面對不法人員不管是何官職,有何關係都秉公處理,不徇私情。很快使以前的亂象得到了徹底整治,使各地的錢糧賬目清晰,庫存充盈且質量上乘。各部官員也都恪盡職守,再無貪佔、侵吞、以次充好的情況了。 順治五年(1648年),和碩鄭親王(鐵帽子王之一)濟爾哈郎因在京建王府逾制,被降為定遠大將軍,帶兵南下湖廣督戰,在攻打寶慶府(今湖南省邵陽市)時,雙方展開了長達數月的拉鋸戰。守城的是明監察御史餘鵾起,清將李甲春在年初先將城攻破,隨後明將王進才從桃源(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帶兵趕來,又將寶慶府奪回,並組織軍民修城據守,這年四月清兵部尚書阿哈尼親自指揮再次攻城,由於寶慶府城高牆厚清軍經過長達四個月的苦戰,八月份才攻破。濟爾哈郎進城後看到的是滿目瘡痍,全城大部分店鋪被毀,很多百姓房子也損毀嚴重,致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並常有盜賊出沒,民心非常不穩。濟爾哈郎便上書朝廷提議派一位能臣前來治理。順治六年(1649年)馮桓被任命為寶慶府知府,馮桓到任後對全城情況進行了瞭解,先組織守軍幫助百姓重建家園,修復被毀房屋和商鋪,以安撫百姓生活,同時嚴明守城清軍的軍紀,令其不得侵擾百姓,並加強巡邏對不法盜賊進行嚴懲。很快民心大定,逐漸恢復了生產、生活秩序。馮桓又要求地方官員以幫助百姓恢復生活、生產為首要任務,這些措施在清朝初期對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清朝統治是非常正確的。馮桓又在走訪中得知設在寶慶府的郡學在崇禎末年被燒後一直沒有修復,於是他又組織人員委派同知王琦專門負責修復工程,使寶慶府的郡學也很快得到了恢復。馮桓在任七年,寶慶府百姓都稱他是真正的父母官。順治十二年(1655年)馮桓告老還鄉。 康熙十八年(1679年),時任寧晉縣縣令的萬任發現《寧晉縣誌》已時隔一百二十年沒有續修,於是找到馮桓請他出來主持編纂續修《寧晉縣誌》,馮桓不顧年事已高欣然接受邀請,帶領編纂人員不辭辛苦完成了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的續修工作,並寫了跋。 縱觀馮桓的一生雖是舉人出身,但做到了知府(從四品)這在科舉時代是不多見的。按清朝官員考核升遷制度,舉人一般都是知縣以下的小吏(九品),很少有超過知縣(七品)的,只有在任上政績突出,得到百姓好評者才能酌情升遷,但一般也不會超過五品。從這一點也能看出馮桓在為官時真正做到了清、慎、勤。(梁啟超曾說:“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個字,曰清、慎、勤。”)另外他的成功也與其良好的家風有關,《寧晉縣誌》記載,馮桓的祖父名三命,字子錫,號心俯,邑庠生,入忠義祠。平時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為人尚德好義,治家內外有法,教子孫讀書寒暑不輟,常說:“我不願子孫富貴,但願無白丁足矣!”曾經去拜訪朋友王洨川,剛到其家,王洨川說出去辦點事,讓子錫先坐會兒,子錫在王洨川走後發現他的床上的廢紙裡有四封銀子,子錫一直等王洨川回來才走,王洨川說,銀子什麼時候放的自己都忘了,子錫若拿走了,我也不會知道,子錫真是品德高尚,臨財不苟啊!還有一次,子錫路過一破廟,裡面圍了好多人,上前一問,原來是一姓武的人因欠債還不上,被債主逼的要賣妻還債,正要籤賣身契,子錫聽了勃然大怒,立刻上前將賣身契撕了,把姓武的所欠債務全替他還了。在子錫教導下,他的長子聖期是當時的名士,另外兩個兒子,和孫子們都是庠生,馮桓是最優秀的。由此可見良好的家風對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啊! 根據清.道光《寶慶府府志》、《寧晉縣誌》、《馮氏族譜.明清聖旨》整理馮永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