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住进这些水墨画里

前几天,给蓉宝讲完睡前故事,她被这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仙境”——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深深地吸引了,意犹未尽地央求我再讲一个。

拿到《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之《与石涛探访桃花源》,我告诉她:这就是“桃花源”的绘画本,孩子如获至宝。手指着第7幅图画 《陶渊明还意图十二开之二》“清晨开叩门”,扑闪着大眼睛,兴奋地说:“妈妈,我也想住进水墨画里去!”

妈妈,我想住进这些水墨画里

晚上回到家,她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轻轻地掀开小被子,被窝里居然藏着她的“掌中宝”。小脸蛋上,还洋溢着平常难得一见的恬静。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是方形小开本,手掌大小,是撕不烂的纸板书,适合2岁及以上的孩子翻看。

妈妈,我想住进这些水墨画里

这套艺术启蒙读物专为孩子精心编撰,由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领衔主编,共6本,每本精选一位中国艺术大家的名画,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石涛、任伯年、仇英和沈周。画家陈丹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和知名原创绘本作家熊亮倾情推荐。

康熙皇帝夸赞的 “大智慧”画僧

妈妈,我想住进这些水墨画里

本是皇室子孙,却在朝代更替中削发为僧,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白云深处,独坐山中,听泉水叮咚;盖一间茅草屋,在篱笆院落种下满院菊花……

石涛(1642一约1707),原名朱若极, 自称“苦瓜和尚”。是明朝朱元璋从孙后裔。清代画家,画风恣肆奔放,是中国画一代宗师。年幼时就移居风景秀丽的湘江发源地,广西全州地灵人杰川秀,孕育了他的灵气。

1666年,石涛前往安徽宣城、南京等地。在这里,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都成就了他笔尖的灵感。他结识了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梅清。梅清擅画山水,尤其喜欢画黄山,被誉为“黄山派巨子”。石涛学习梅清的绘画风格,两人结为画坛知音。石涛一待就是十多年,直到1680年才移居南京。

1684年和1689年,在南京和扬州,康熙皇帝两度召见石涛。在扬州平山堂,康熙还称赞他重佛重文,有大智慧。让石涛内心波澜起伏,为康熙献画《海晏河清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石涛像很多中国文人一样,在出世与入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康熙皇帝召见不久,石涛到北京游山玩水,结识了画家和北方大收藏家,结交权贵。

京城之行成了石涛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画家的入世之旅。然而,失落中,石涛认识到了一个残酷真相,作为前朝遗民,仕途受阻。买舟南下,晚年定居扬州。此间作诗一首,抒发自己的心情:

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

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

起伏跌宕的身世,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艺术家。齐白石称石涛“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2012年6月,在北京,石涛《兰竹当风》以250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2016年6月,在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澄道—— 古代绘画夜场”上,石涛《剩水残山》以4657.5万元成交,夺得专场桂冠。同年11月,北京东正2016秋拍“如逸—中国书画精品专场”拍卖的21件书画精品中,领衔拍品是石涛的作品。

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妈妈,我想住进这些水墨画里

臧克家曾评论:

历代诗人,对陶诗无不崇拜,或和答,或手写。而画家石涛,却以12幅画,写陶诗意境,这可说别开生面。他把诗情化作画意,两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读了陶诗,可于画中得其具体形象与意趣;看了石画,从山水人物中体味到浓郁的诗的气氛……

《与石涛探访桃花源》图画多取自多取自《陶渊明诗意图册》。该图册没有标识创作年代,质朴而恬淡,表现了画家的恬淡、与世无争、乐天安命、失落无奈。

学者李剑锋认为:《陶渊明诗意图册》的绘画 ……在表现自然景观时,田园隐逸诗意题材虽然粗率不羁,但表现得酣畅淋漓,妙趣横生,活泼多致,气韵流荡。其中的陶渊明形象虽然粗见其形,但不是平面化的高逸,而是或孤独,或悠然,或率意,或愤懑,或深慨,或自得,或失意,情感丰富多彩,极富生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之五》“若复不快饮 空负头上巾”:

画面中,一个巨大的山石,两颗沧桑的老松树,一对对酒当歌的知己,他们不问凡尘俗世的是是非非,一个乡间隐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从头戴葛巾的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魏晋名士身上的崇尚自由,率真洒脱的个性。

从画中可以看出,石涛有意去掉了陶渊明身上的光环。这大概就是读者心目中的陶渊明吧!

《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之十二》“带月荷锄归”:

妈妈,我想住进这些水墨画里

扛着锄头的老者,置身于亦梦亦幻的“仙境”中。画家寥寥数笔,用水墨点缀了村边的丛木,若隐若现的茅舍。远处,是大雾朦胧下的山丘。

人与景合为一体,画与诗互相印衬。虚虚实实, “实”和“虚”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冶情的美的感受。在画面中体现哲学意境,反映了画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生命哲学渗透在孩子的血液中。

陶渊明和石涛,两人的生活清苦,石涛绘画中陶渊明诗中苍茫清冷的意境被表现得活灵活现。

邵松年在《古缘萃录》中评价石涛:

昔人谓其每成一画,与古人相合,推其功力之深。吾则谓其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画,故有时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

石涛水墨画寄情山水,不仅形象地展示了陶渊明诗歌的内容,又注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更蕴藏着他郁勃的一生。

两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虽然因为时空关系无缘相识,却用艺术再创造的的方式进行了千年的对话。

在名画中给孩子艺术启蒙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启蒙、成长需要艺术去开启。名画能帮助孩子艺术启蒙,为美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品鉴名画,就会激发他们艺术思维的培养,如创造性思维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名画能为孩子播种一颗优秀的种子,其构图、文化内涵,将你从自己的限制中释放出来,让艺术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间生根发芽。

从小不培养孩子的美感,到了书画展览馆,面对满墙的名作,内心错愕不已。孩子俨然成了游走在展馆的金鱼,满眼没有光,只能拼命的张嘴呼吸,甚至还发生熊孩子撕毁百万名画的事件。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每本书都有12幅精选名画,全彩清晰地印在硬纸板上;每幅画配一首朗朗上口的诗,用诗的形式讲解画面内容,自然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和意境。

在故事中,古老的名画重新活起来,满纸风动,如音在耳。我们透过画家之眼,打开了深入绘画的门径。

让幼儿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可以在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奔放的绘画体验色彩配置的愉悦,感受艺术大师作品的美,能在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的同时,丰富他们多种形式创作艺术的经验。

中国画讲究用线条,而石涛用跳动的笔触,寥寥几笔,却体现了画家内心生命的涌动,引起情感的共鸣。孩子能身临其境,感悟画家的心境,勘破宿命之后的归隐之心。

《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之六》“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

妈妈,我想住进这些水墨画里

画上,布衣、宽袍、大袖的老者,临江而立。目光所及,远处青山苍苍,在大雾的映衬下,成了若隐若现的“云山”。脚下溪水潺潺,还有弥漫在山脚下星星点点的小村庄。松林露出了半边脸,就像跟主人捉迷藏,它烘托着山的幽深。

画面中只见云山,断层与褶皱处的密林,但却不见山脚,笔墨似有而似无,意境深远,引人遐思。

水墨的树木、白云、小桥,让画面清新、悠远,与陶渊明诗中的清幽景物相得益彰。诗的诗情与画的意境结合,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天马行空般驰骋于旷野之中。

水墨画旁,配有樵苏的诗。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着图画的意境:

白云浮远山,江村倚碧湾。风情人独立,怀古亦悠然。

绘画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它是行走的文字。《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的独特之处,在于诗歌和绘画相得益彰,互相诠释。让画面立体化,让文字形象化。

这些名画内涵丰富,诗歌文字优美,结合绘画学诗歌,孩子能从中受到熏陶,无形中为形成自己丰富生动的语言风格奠定基础。

《与石涛探访桃花源》是喜欢风景的孩子们的最佳选择,不用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能欣赏到石涛的名画。把它作为幼儿艺术启蒙的绘本读物,小读者们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一段美妙的亲子阅读时光,让爱绵延,也照亮孩子发现美的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