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最近,被互联网大潮遗忘的香港又开始号召鼓励金融科技创业了,这一轮风头正劲的香港企业是一个叫WeLab的明星公司。

不过这次我们不想关心这个风头正劲的企业,静水深流,我们来扒一伙潜行内地十几年的香港“老司机”。

维信金科(维信金科控股有限公司)算是那种不太起眼的公司,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码是2003,据说是因为公司是在2003年开始创业的。

可惜现在看来,这个代码并未给维信金科带来什么好运。在2003年意气风发的时候,谁又会预见到16年后的多事之秋。

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维信金科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由香港人创立的企业。

它的创始人是马廷雄和廖世宏,两人均为香港籍背景。如今廖世宏担任执行董事兼CEO,马廷雄担任董事会主席、非执行董事及控股股东。根据最新的公司股权结构,尽管公司已经上了市,马廷雄和廖世宏还是共持有公司股权59.56%,拥有绝对的控股地位。

马廷雄是妥妥的香港富豪,曾任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信资源的董事,还是香港赛马会颇有名气的马主;廖世宏曾任三和银行香港分行部分重要业务的负责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维信金科进入中国的主体是香港维信理财有限公司,主要的牌照都是由香港公司维信理财有限公司获取,其在内地有两个互联网小贷牌照:上海静安维信小贷,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维仕小贷,在浙江杭州另有外资全资的维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江苏苏州拥有融资租赁牌照维信融资租赁(苏州)有限公司,都是由香港维信理财有限公司100%持股。

反映在维信金科的业务上,表现出来的是相对保守的浓浓香港味,感觉上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作为最早开拓内地消费金融市场的企业,没有之一,维信金科的业务规模到今天也未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其CEO廖世宏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在制定风控策略的时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业务风险突然上升50%,公司业务还希望能盈利。保守心态尽显无遗。

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上市互金企业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

毫无意外,维信金科将上市地点也选在了香港,2018年6月,维信金科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20港币/股,在香港的媒体报道中称维信金科为回港上市。


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虽然创始人不太喜欢冒险,但维信金科这十几年的消费金融创业历程可以说是一场结结实实的冒险。

在最早期的中国的消金市场,除了银行和小贷公司,要想合法从事个人消费金融业务基本没有其他途径。刚开始作为纯港资背景且实力有限的创业团队,在内地设立银行对维信金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小贷公司的牌照,严格限制的杠杆率又极大制约了维信金科的业务规模的发展。

2007年起,维信金科终于打开局面,取道内地信托公司的放款资质,开展面向个人的消费金融业务。最初,合作的信托公司对维信金科的实力都有较大的质疑,第一次合作双方采用的是单一信托形式,资金全部来自于维信金科公司自筹。现在12年过去了,维信金科还是完全依赖和信托、银行、消费金融这种类型的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才能开展业务。

从最初的个人消费信贷到现在纯互联网的消金服务,维信金科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早先互联网服务没有普及的时候,只能零敲碎打在各个城市开设了100多个门店,人多事杂,运营成本和人力管理的压力让公司苦不堪言,常年不能盈利。

互联网的甘霖降到消费金融,并未开出美丽的花朵,却长出了各式各样疯长的杂草。维信金科也是最早开始转型互联网业务的老牌消金企业,在众多P2P、PayDay Loan、校园贷模式疯狂扩张的时候,维信金科表现得比较克制,一直专注于开展面向持牌机构的助贷业务。这种业务现在看来是一种可行合规的模式,只是赚着白菜钱,操着白粉心,承担主要业务风险的同时只能从合作持牌金融机构略略分一杯羹。

套用一句被说烂了的话,在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2017年年底互联网借贷业务领域“141号文”的发布,在行业引起了极大震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避免被波及。维信金科虽然在业务上不能说是灭顶之灾,但是“141号文”颁布的那当口,公司刚刚在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结果就是大受影响——高盛、大摩、瑞信三家一线大行,只承销了区区两亿美金。

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上市并没有让维信金科脱颖而出。

在趣店耗光了互联网金融科技的所有的光芒后,维信金科遭遇池鱼之殃——在上市首日就遭遇了破发的窘境,股价最低跌至18.8港币/股,尾盘勉强拉升至20.45港币/股。三大保荐人估计要啐上一脸。

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维信金科上市首日股价走势

从P2P的清理到714的社会讨伐,再到近期产业链上相关大数据企业的风波,好像这个行业就没有真正的平稳过。这也使得投资人对行业的未来预期,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尽管维信金科一再声称只是助贷企业而非P2P,但还是无法扭转市场对公司的整体看法。自身既为非行业头部企业,又没有阿里腾讯这类巨无霸当爹照拂,即便在日常经营上有可取之处,却难以看到飞黄腾达的明确未来。

还有,维信金科从事的普惠金融,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是偏下沉客户的业务属性,这个群体天然上就对企业的风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维信金科的业务上的大冒险在这方面也是一个体现,花最多的力气在风控模型、体系建设上,做最难做的客户群体,赚最少的利润。

在2019年上半年,收入超过18亿的情况下,维信金科净利润仅为617万元,比起其他互金企业动则数以十亿计的利润额,简直是惨不忍睹。就是以经调整的净利润率比较,维信金科在行业里也是垫底。

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上市互金企业2019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率

种种原因,哪怕到后来助贷风口的到来,也再没有让维信金科的股价有任何起色。到2019年10月21日收盘,维信金科股价7.23港币/股,比发行价已经跌去超过6成。

股价这样持续下去,地主家怕也是再没有余粮了,不能不让人唏嘘“创业维艰”。

风口躺满了尸首,收入18亿、净利仅617万的它何去何从?

△部分互金企业上市后股价表现,数据截止到2019年10月21日收盘。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业务互联网化后,随着用户数量级的飞跃,困扰维信金科的还有客户投诉问题。举个例子,在一个普通的扣款日扣款通道1%的失败率可能受到影响的客户就在数千人。不同于互金服务萌芽期的信息不对称,如今用户对产品合规程度的认知和要求都有了新的高度。如果互金企业不随着客户认知的加强而提升合规的脚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更多各种各样的投诉。这也正是当前幸存下来的互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已经走过了十三年的维信金科未来互金创业冒险还在继续,香港创业大不易,内地创业很难熬。未来的前途会不会更加坎坷呢?我们还会继续关注这家与众不同的香港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