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現在是寒冬,給這個寒冬增加一絲寒意的還有這件事情。

江蘇72歲久臥病床的郭巧娣老人希望臨終前能見消失了20年的兒子最後一面。這個兒子,可謂是昔日家庭的驕傲,先後考取中科院物理博士、北大物理博士後。但未想在1999年出國後就斷了消息,成為一家人的牽掛。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為此,熱心網友全球替她尋兒,終於找到其現在亞特蘭大工作生活,已經50歲的兒子。未想他只回了冰冷的7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 。

沒有大團圓的結局,於是這個交織著北大博士精英和原生家庭、孝道倫理的話題,就這樣上了熱搜。


但這一屆的網友顯然理智和冷靜,不少人說:原生家庭的痛可能一般人難以理解。甚至說:不回家的背後,有誰看見你的傷疤。”

但在我看來,這種“冷漠”的背後,或是一出誰是誰非說不清楚的家庭羅生門 ,但無論如何一個已到知命之年的北大博士後,還沒有學會放下自己與父母,與原聲家庭所有的恩怨喪失了一寬容能力, 也是一種令人悲哀的事情。


01

失去寬容 ,其實就給人生帶上了沉重的枷鎖

知乎網上有一道問題:人到40歲,不能喪失的能力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寬容能力。

寬容能力的基礎是理解,理解人性的幽微和複雜,理解人性的不足和懦弱……甚至去理解命運贈給自己的苦難。

學會理解,做到寬容了,人生就是輕舟已過重山的豁然開朗。

否則計較和怨恨就會成為人生的枷鎖,甚至被且吞噬,猶如墜入深淵。

正如尼采說的: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張愛玲《半生緣》的大姐曼璐,就是寬容不了原生家庭之痛的悲劇。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曼璐早年為了家計,她放棄了自己和張預瑾的婚約 , 於歌舞廳做了舞女, 挑起了家裡的大梁,後來嫁給祝鴻才。

本想粗茶淡飯的她,未想祝鴻才發達了,對曼璐色衰愛馳。

母親替她出主意,說用孩子栓住男人,她不禁微笑。她這微笑是稍微帶著點獰笑的意味的,她想到了曼楨。

但最後讓她決定摧毀曼楨的是,曼璐初戀豫瑾的到來,並對妹妹曼楨動了心。

這一切在曼璐看來,就是曼楨在恩將仇報,剝奪她最後的一段回憶 。

如書中原文曼璐想道:"我沒有待錯她呀,她這樣恩將仇報。不想想從前,我都是為了誰,出賣了我的青春。要不是為了他們,我早和豫瑾結婚了。我真傻。真傻。"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看著身邊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妹妹曼楨,對母親的怨恨,對自己的意難平,對曼楨的嫉妒,於是設計讓鴻才強佔了曼楨,並生下了孩子,生生地拆散了曼楨和世鈞,毀了曼楨一生,也令自己成為了惡魔,最後早早去世。

可見人一旦失去了寬容,學會了計較和怨恨, 往往就喪失了愛的能力,甚至去摧毀他人。

反映原生家庭之痛的電視劇《都挺好》去年熱播,從小被嫌棄的蘇明玉, 歷經苦難,最後成長為財務自由的獨立女強人。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對自己從小受到的忽視一直意難平,對二哥有怨恨的她,即使成長為一個財務自由,在外面可以殺伐決斷的女強人,可她依舊是一個睡在浴缸裡感覺睡在媽媽懷抱裡才有安全感的女子

而只有到最後,選擇了寬容,選擇了對家人釋懷的她,才真正實現了回家 ,人生才真正如明玉一般。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我們出身的原生家庭其實是沒辦法選的,畢竟不能從天上選媽媽,但有時候能來到這個世界上看一眼走一遭其實已經很幸運,更何況很多父母其實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有不得已的現實吧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如果真的曾經傷害過你,不如想想我們生命的來處,學會寬容與放下

曾經的一個熱門話題:父母都在等著我們道謝,我們卻在等著父母道歉。

我想當父母老了,其實他們最想的是等著我們回家而已。

02

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

人一生中如果遭遇到了命運的不公,人為的傷害、陷害, 該復仇嗎 ?曼德拉告訴了我們答案。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的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關了27年。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1991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然後他說,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3名獄警也能到場。

隨即他邀請他們起身,並把他們介紹給大家,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

曼德拉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就是在獄中,而選擇寬容,學會了感恩,讓所有的磨難成就了一個更好的自己,這才是完美的“復仇”。

正如雨果說的:“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

仇恨永遠不能消除仇恨,只會陷入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只有寬容才能化解仇恨。

還記得今年夏天沸沸揚揚學生20年後掌摑老師的案件嗎?最後雙輸的結局讓人一聲嘆息。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20年掌摑老師後難道真的能癒合曾經的傷口嗎?當然不能,無非是給老師帶來第二次傷害,而且自己陷入進一步的內疚、歉疚中,不如把怨恨留在身後,放過老師,也放過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

03

寬容是一種能力


美國作家、《寬容》一書的作者房龍說:

“不寬容的人,與其說他是邪惡的,不如說他是無能的。”

在他看來,寬容就是一種能力。

  • 寬容首先是打破了視野的狹隘,見自己,也見眾生。

林肯在競選總統演講前夕,遭到一個參議員的侮辱。

“林肯先生,在演講前,希望你記住自己是鞋匠的兒子。”

林肯絲毫沒有發怒,反而平靜真摯地說“我非常感謝你讓我記住我去世的父親,我做總統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麼好。”

參議院陷入一片沉默。

林肯又說:“我父親好像為你做過鞋子,如果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跟父親學了技術。如果需要修理和改善,我一定幫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父親的手藝無人能比。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說到這裡,所有的嘲笑化成了真誠的掌聲,最後林肯贏下了選舉。

原因就在於林肯用寬容,用心胸的遼闊把政敵變成了朋友,變成了支持者。

  • 寬容也是學會接納自己,失敗、平庸……
  • 小說《活著》的福貴,雖然一生被命運嘲弄,像那頭老牛一樣接受苦難和不幸的捶打,但他始終不怨恨他人,不抱怨命運,相反活出了豁達、 平和。

    小說裡,因為龍二的陷害,他輸光了家產,讓他從富家大少爺變成了家徒四壁的貧農,連老爹都被氣死。

    但福貴好像對龍二沒有絲毫抱怨,很平和地接受了這一切,相反他還去找龍二借錢開店鋪,最後龍二租了一套皮影道具去謀生。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這就是福貴接納自己的能力,接受人生落差的能力。

  • 寬容也是一種自信
  • 畢加索成名後,其作品非常暢銷,冒充他真跡的假畫也隨之如雨後春筍而來,

    但畢加索對此卻不怎麼在意。從不追究,看到有偽造聳的畫時,最多隻把偽造的簽名塗掉。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我為什麼要小題大作呢?”畢加索說,“作假畫的人不是窮畫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為難。而且那些鑑定真跡的專家也要吃飯,當然,我也沒吃什麼虧。”

    畢加索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寬容他人的錯誤,實在不失為大師的風範。這其實也是自信的表現, 因為他知道他的畫魂是假畫模仿不了的。


    人的一生很長,長到我們總要經歷各種磨難、傷害、誤解……,這些也許都是別人無意或有意帶給我們的。

    人生一生很短,短到我們沒有過多的時間總去記恨一些人,一些事。

    不如學會寬容, 讓自己快樂一些,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些。

    如辛棄疾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50歲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拒絕回家|成人悲哀的是喪失了寬容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