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英國、日本與中國的古今之變

人類社會演變的數千年曆史中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其中最大的一個變化是古今之變。古今之變是重大的人類歷史演變過程,中國、西方以及伊斯蘭社會,都經歷過古今之變。也就是說,古今之變是人類歷史各個文化譜系、各個民族都必然要經歷的一次重大變化。尤其對一些歷史悠久的民族和國家而言,古今之變的意義更為豐富,其中包含的內容也更加重大。

數千年人類歷史有一個重大的古今之變的主題。所謂古今之變,具體含義就是從古典(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重大轉變。與之相關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古今之變的方式。各個國家、民族都有古今之變,但是不同的國家、民族採取了各異的方式完成或者正在完成這一轉變,其歷程各不相同,這是從國家轉型的角度來談。進一步,從內容上看,古今之變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內容,一般的世界通史都會對此有所涉及。

古今之變這一問題很寬泛,下面我將主要聚焦於其中兩個主題。

我對世界歷史並沒有專門的研究,但對感興趣的問題做過比較分析。我發現有三個國家完成古今之變的過程相類似,它們與另一種古今之變不同。另一種古今之變是非常激進的、斷裂式的,往往在此過程中,原有的民族、國家、社會解體,變成一個新的共同體。關於這種革命性的變化形態,下次有機會再講。

我今天要講的是相較而言漸進的、改良的形態,以英國的光榮革命作為典型——相比暴動式的大革命,學界把這種性質的革命稱為“小革命”。除了英國光榮革命,日本明治維新也是比較典型的小革命。同樣,中國在晚清到民國的轉變也是具有此類小革命性質的變化。

高全喜|英国、日本与中国的古今之变

這種變化雖然在政治結構上,在憲法改制過程中,甚至在軍事和社會方面都引起了一系列動盪,但並沒有造成像奧斯曼帝國解體,法國大革命那樣殺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後果。所謂“小革命”,只是相對於大革命而言的,同時,它也不同於美國革命。與英日中三國不同,美國是直接建立新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說古典歷史是缺位的,因此就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古今之變。

我認為英國、日本、中國的革命比較有典型性,它們大致都是通過改良的、穩健的變革方式來完成本國的古今之變。我講的第一個主題,就是考察這三個國家的革命為什麼都屬於glory revolution(光榮革命)的範疇,以及如何理解“光榮”的含義。

這三個國家都是在相對漸進的、改良的小革命中,完成了從傳統的舊制度、舊社會到現代化或者現代性的新制度的演變。雖然大體上這三個國家都經歷了類似的變化過程,但是相互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別。第二個主題將這一層面上展開,比較三者的同和異。這就是本次講座的主要內容,講座題目中所謂“對勘”,意思就是做對比性分析。

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通過對比英日兩國,找出一百年前晚清民國社會變革中的經驗與教訓。同時,這個題目也有對現實的關照,中國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天我們也是處在一個社會演變的過程之中,到底我們希望未來的社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通過分析中國當今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跡象,我們來觀察和審視未來若干年中國到底會以什麼方式產生一些變化。

我們也可以通過借鑑英國、日本和晚清民國在一百年前甚至數百年前的實踐,來對我們身處的當代中國做一個對勘性的分析,以及對今後的中國社會情況進行預測和判斷。所以這類問題並不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考古學,它還具有豐富的現實的意義,即看清歷史,照亮現實。

這些歷史事件既可以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談,也可以從社會變革的各個方面展開來談。社會學家尤其是歷史學家,對於英國、日本和中國談了很多相關的東西,各位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多讀。尤其去年是明治維新150週年紀念,談明治維新的很多。至於中國的晚清民國,這是我們自己的歷史,大家應該也都讀過很多相關的東西,對它並不陌生。英國可能稍微有點陌生,但是光榮革命,英國國王被殺頭,後來建立君主立憲制等等故事,各位對此也都耳熟能詳。

高全喜|英国、日本与中国的古今之变

請大家注意,我講的與其他老師講的,還是稍有區別的。我與其他學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我關注的是憲制變革,研究重點是從憲法學的角度,看待這三國的憲法是如何在演變過程中被創制的,以及各國憲法的具體內容。我主要是從憲法的重大變革的角度來談這一問題,這就有別於一些老師、學者或你們平時讀的書。

有人善於從歷史學角度出發講很多故事,但故事是講不完的,每個國家的故事如果要拍電視連續劇,至少也要拍若干集。但我不是講故事。前一段時間我談過明治維新、甲午之戰,尤其是馬關條約。甲午之戰的故事被人講了很多,也拍了很多片子,但是對於馬關條約的分析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同樣,從外圍談明治變法內容的人很多,但是就明治憲法本身的分析卻很少。英國革命同理,從1640年到1688年大致四十多年,英國發生的事情也很多,比如內戰及其後的一系列變化等等,但是對於當時產生的幾部重要的未成文憲法文件的分析並不多。

中國的情況和英日一樣,人們談到晚清和民國的憲法,除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還有我後來挖掘出來的《清帝遜位詔書》,人們會研究這種憲法性的東西包含的內容。但是比較目前中國對於三個國家的這三個歷史階段我稱之為改良革命的研究之後,我發現說故事的比較多,從憲法學角度來分析的比較少。說故事當然也不錯,但是如果要達成理解的深刻性,拿日本打比方,就必須確切地理解明治維新如何完成了日本的古今之變,造就了一個新的日本,以及如何為日本後來的發展——其中除了正道,還有歧路——奠定了基礎。

高全喜|英国、日本与中国的古今之变

同樣,英國的光榮革命完成之後,社會為什麼沒有再產生劇烈變化,基本上是走改良主義的演進道路,這些都與憲法有關。以及中國在從晚清到民國的轉換完成之後,為什麼之後還持續發生革命大震盪,政權缺乏穩定性,這些都與當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得不夠好有關,當然也與《清帝遜位詔書》早就被遺忘有關。

在分析歷史事件的內在原因時,除了政治、經濟、國際關係等外部原因之外,內部原因中,國家在這一時期的制憲也很關鍵。而恰恰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分析比較少。所以我講的不偏重於故事,而偏重於憲法中的內容。

總的來說,我講座的主題是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古今之變的相對改良主義的一種形態,而在改良主義的變革中,英國、日本、中國三國是比較典型的。我會具體分析這三個國家的典型性與它們的同異,我的分析偏重於從憲法的角度出發,討論這三個國家在古今之變的轉型中給我們提供的經驗和教訓。

我先從一般理論的層面,來探討為什麼我認為這三國的古今之變都屬於光榮革命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將“光榮革命”認定為“英國光榮革命”,它指代的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事件,也就是英國從傳統的封建、相對專制的斯圖亞特王朝,從君主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制的變革。這一變革從大的方面來說叫“英國革命”,前後持續四十多年。

光榮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上,光榮革命等同於英國革命。大致從1640年開始,英國開始革命,之後由於國教問題和天主教問題,發生內戰,接著到了克倫威爾時期,然後是查理二世的復辟,後來一直到迎接瑪麗和威廉親王,整個過程歷時四十年。這四十年都可以視為廣義上的英國光榮革命。

高全喜|英国、日本与中国的古今之变

狹義的光榮革命,指1688年到1689年的政變,輝格、託利兩黨迎接瑪麗公主登陸英國,在沒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結束了復辟,在英國建立了立憲君主制這一短暫的歷史過程。

所以說英國光榮革命的標準的學術含義指的是英國的一段具體歷史,而這段歷史又有廣義、狹義之分。各位讀歷史的時候,按常理來說,談到英國光榮革命,可能指的是四十年,狹義上說則特指英國從1688年至1689年這段短暫時期。

英國經過四十年的變革,尤其是在1688年到1689年的變革中,通過了三部重要法案:繼承法案,權利法案和寬容法案。它們共同奠定了英國不成文憲法的君主立憲制,被視為英國光榮革命最核心的內容。英國原先是君主專制國家,國王大權在握,這三個不成文的憲法性的法律目的在於“虛君”,權力由此從國王移交到議會,一個新的制度由此比較穩定地建立起來,從而使得英國轉變成為如今的立憲君主制國家。這一轉變過程就是英國光榮革命的主要內容,它的普遍意義在於揭示了一個社會從傳統舊制度到現代新制度的演變可以通過一種代價相對較小的方式來完成。之所以將之稱為光榮革命,是因為並沒有產生重大的社會動盪,沒有血流成河。它還是披著君主制外衣,保持了君主制的外在形式,但實質上是舊瓶裝新酒。瓶子還是君主制,國王還是國王,但是國王的權力已經受到重大的限制,而它的內容已經具有現代民主制的性質了。舊瓶依然是君主制的形式,然而實質上它開出了一種新的現代政體結構。通過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完成了國家轉換而沒有付出重大的流血代價,因此被視為“光榮”的。

如果這樣來理解光榮革命的含義,就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也具有同樣的特徵。明治維新時期,通過大政奉還,幕府退位,制定明治憲法,明治皇帝被賦予了新的權力,日本由此完成了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從抽象層面上說,日本明治維新的變革並不劇烈,也沒有產生諸如社會解體、長期戰爭、死傷無數等重大代價。

高全喜|英国、日本与中国的古今之变

其間肯定有戰爭和革命,英國也是一樣,但是這種革命都是相對溫和的小革命,它們主要發生在政治領域,而社會領域的演變是逐漸的,隨著政治的變革,經濟、文化領域都會緩慢產生變化,而並非一開始就在社會領域裡發生重大的變化。總之,小革命的核心在於政治領域的變革,通過制定一部或者一系列新的憲法完成社會轉型,在憲法的基礎上,在實施憲法的過程中,逐漸引起社會其他方面的一些變革。

中國從晚清立憲經過辛亥革命到中華民國的變革,也並沒有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我寫過一本小冊子《立憲時刻:論》。我認為從晚清到中華民國的變革中,雖然皇帝、君主沒了,中國變成了共和國,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因為這場革命沒有產生一般大革命式的鉅變,尤其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帝國並沒有解體。歷史上無論是奧斯曼帝國還是土耳其帝國,包括很多過去的帝國,在古今之變的變革過程中基本上都解體了。

而原先的中華帝國經歷了辛亥革命前後的鉅變,大體上還保存著。那麼這種變革顯然是比較有價值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光榮革命的性質。它基本上是舊瓶裝新酒,即國家的土地、人民、管轄權沒有劇烈的、解體式的崩盤,但是實質上從一個皇權專制國家變成了一個共和國,在內容上完成了一個重大的政治變革。對比其他帝國解體式的變革形態,顯然相對來說中國還是不錯的。

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英國、日本、中國的三個變革版本,同屬於光榮革命大系列。當然它們在內容上有些小差別,但是都屬於同一個大系列,在演變過程中完成古今之變的代價並不是特別劇烈。從憲法學的角度來說,光榮革命指從一箇舊的政體制度到一個新的政體制度的轉變過程中,並沒有產生崩潰式的、斷裂式的鉅變。

這三個完成光榮革命的國家,大體上都有一個基本特徵,即它們都是先搞小革命或者變革,然後制憲,通過制定一部新憲法,凝聚、構建一個新國家。這三個形態都有憲法作為中樞在發揮著關鍵作用,之所以國家沒有崩盤,就在於舊制度的瓦解過程中產生出了一部新的憲法。憲法成為了一個政治上的基本共識,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公約數。由這個共識逐漸地形成了一個新的國家或者政治共同體,憲法就是新舊政治共同體之間銜接的橋樑。這一點是我認為光榮革命的古今之變中最有意義的地方。

之所以有些傳統的舊帝國發生崩盤,就在於它在變化之後缺乏凝聚力,導致了分裂或者解體,因為變革是一種破壞性的、分散的力量,在此過程中,它們沒有形成一種新的凝聚的力量。舊制度在解體過程中會暴露很多弊端和問題,例如君主統治無道,官吏腐敗不堪,外族入侵等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舊體制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出現一個新的凝聚性的東西來應對這些問題,那麼這個國家的轉變就會是一個相對而言比較穩健的建設過程。

這就是光榮革命的過程。在應對崩潰和解體的同時,產生出一種建設性的東西,而建設性的東西又把舊有的、不合理的東西去掉,把新生的、有生命的東西凝聚在一起,如此一來,演變就是一個比較建設性的、比較順暢的過程。

(本文節選自大家談第7期《英日中三國憲法變制的“光榮革命”對勘》講座文稿)

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標題和內容。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高談弘論”微信公眾號:gaotanhonglun

高全喜|英国、日本与中国的古今之变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

高全喜|英国、日本与中国的古今之变

成為“東方歷史評論” 讀者 ID:ohisto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