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男旦坤生

在封建社會,京劇崑曲等是不允許女人登臺的,劇中人物都是由男人扮演,到清末民國初期,開始陸續出現了女演員,到1916年田際雲創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後,女演員才多了起來,此時還是分著演出,各種不同的角色,也由各自不同性別演員來扮演,到三十年代,焦菊隱創辦了中華戲曲學校,招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女演員,也正是在此時,開始盛行男女同臺,陸續的女演員挑大樑的也多了起來。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才有男旦,坤生,女花臉,女丑等不同性別扮演的角色。

話說男旦坤生

這時所提的男旦坤生,還只是一個說明,在當時的一些的宣傳上,也有以此為噱頭而招攬生意的,但對當時演員來說,只是為了營生,況很多人經過嚴格的科班訓練和老藝人的嚴格把關,誕生了一些頗有名氣好卓有成就的演員,這是當今所不能比的。再說了京劇的行當只有生旦淨醜,再怎麼細分也沒有加性別的,旦就是旦,沒有什麼女旦男旦,生就是生,也沒有什麼男老生,女老生,那時性別的稱謂,更多的是起到備註的作用。

在女演員大量出現之後,京劇就已不是男人的天下的,形成了男女平分秋色的時代,男演員在氣力上比女演員要強一些,就坤生來說,到達一定年齡,氣力就沒有男演員充沛了,而就藝術生命來說,清代到民國,男旦到三、四十左右,也就人老珠黃沒人看了,所以說,各有優勢,各有利弊,並非男演員就比女演員要強。

話說男旦坤生

也是解放前的特殊環境,才造就了梅蘭芳等四大名旦,也出現了孟小冬等有卓越成就的女藝人,這是時代造就的,當時人們的娛樂活動很單一,演員的鍛鍊機會就相對多了許多,那時名家明師也多,所以不論是學習還是演出機會都很多,為了餬口,他們會加倍努力,所以才會有輝煌的成就。

那時候藝人的地位很低下,除去一些世家的孩子沿襲了父輩藝術外,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去學戲,也是無奈,藝人是很苦的,學藝也是很苦的,真正出名的,也就有限的幾位,他們是飽含了多少痛苦,才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才達到的輝煌。

話說男旦坤生

孟小冬

解放後不再提倡培養男旦坤生等,也廢除了一些糟粕的劇目和表演,藝人的地位也提高了,但是文革開始後,許多男旦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折磨,倖存下來的,直到文革後,這些解放前培養的男旦才重新返回了舞臺。其實在八十年代很多男旦的命運並不多好,像張君秋,梅葆玖等人票房就不多好,宋長榮倒是以一出火爆的《紅娘》唱火了,而陳永玲則是歷經波折,在大路演出一段時間後,無奈而奔走於香港臺灣,其他一些演員就更別提了,身懷絕技卻一直不被重視,有的在教書,有的則委身在地方劇團。

話說男旦坤生

宋長榮《紅娘》

胡文閣大概是在八十代末九十年代初下海,以男扮女裝形式演唱流行歌曲,在當時算是挺時髦的新鮮事物了。到九十年代,年輕一代的專業的京劇男旦坤生還沒有,只是票界有一些喜愛的人研習,那時人們對男旦坤生,還沒有什麼感覺,更沒有現在這種狂熱的追捧,很多男旦坤生都比較低調,男旦坤生的培養大概也是在九十年代初開始的,我一直覺得電影《霸王別姬》公映後,全民追捧的同時,人們對男旦的追捧也逐漸升溫,即使這樣,在十多年前,男旦這個詞還是比較少提的。

隨著老藝術人逐漸退出舞臺,京劇在側重於創新,新編,近些幾年來,為了招攬觀眾,吸引觀眾眼球,可謂是花招百出,甚至是大肆的宣揚男旦坤生,更有一些人以標榜男旦坤生為樂趣,一些專家教授和媒體也推波助瀾,某教授提出男旦的終結,將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損失。那我想問,中華民族文化損失的太多了,比如粉戲,比如很多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整天的新編戲,胡亂的創新,就不怕傳統藝術失傳了?這種風氣在梅葆玖故去以後越演越烈,以至於梅葆玖和男旦都成了挽救京劇的救命稻草了。


話說男旦坤生

近些年興起了以男旦坤生為噱頭之風,甚至有些人以標榜自己是男旦坤生為一美,這些人除去滿足一些觀眾的感官幻想和獵奇心理外,技藝無法與之前男旦坤生相比,尤其梅派的一些演員,能耐沒多大,就靠著噱頭,沒事總把師父掛嘴邊上當靠旗,自我陶醉,一些小男孩也在盲目地追風學旦角,加之一些假借粉戲的大尺度小劇場戲曲,使得戲曲藝術已淪落傾向色情低俗媚俗的地步。

我不反對男旦坤生,不論男旦坤生,能把戲唱好了就是好演員,我反對的是那種不用技藝而用行當附加性別的無聊噱頭,反感那些造作的人,臺上不男不女,臺下不女不男,看看真正能稱得起男旦的最後一代人,健在的旦角男演員還有宋長榮,畢谷雲,沈福存,舒昌玉,吳吟秋以及梅葆玥,張文娟,王則昭,何玉蓉等等這些離我們遠去的女老生,技藝高低另說著,你看人家臺上臺下是什麼樣,也沒有用男旦坤生這個詞去張揚,甚至避諱著。

現在的男旦坤生總愛沒事抱著一堆的第一,唯一,這個小那個小的沾沾自喜,師父再好,也不代表徒弟好,有句臺詞說“人叫人連聲不語,貨叫人點首自來”,把自己的技藝提高了,少一些忽悠,多一些技術含量,市場可能會更遠大,沒事總是把功夫用在了公眾號,用在了臺下,真正去看藝術表演的明智粉絲也會離你而去,那個觀眾都不是傻子,你可以糊弄一次,可吹噓2次,但用虛榮築起來的堡壘,終究會塌的。

王珮瑜從戲校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是很不錯的,直到姜培培出現後,讓人們眼前一亮,可惜生不逢時,無奈而遠走異國。首先說,在戲曲推廣上,王佩瑜還是做了一些事,儘管飽受爭議,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沒有了對手,近幾年的王珮瑜也膨脹了許多,以至於技藝遠不比早幾年,一些創新成為雞肋,後臺跟包票成了笑話,甚至現在有些過分吹捧自己,消費著小冬皇的美譽,連最起碼的規矩都不要了,將餘祖照片放在其後;藐視李世濟是個大票友,她再不濟,當年能憑一出《鎖麟囊》紅遍大江南北,常演常滿,當下誰還有李世濟那兩下子?當然時過境遷,這比較可能不太恰當,但李世濟對京劇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話說男旦坤生

作為半路出家的胡文閣,也確實不容易,雖然早年學過京劇,有些功底,但棄戲從歌那麼多年,又重新回到舞臺,不管是什麼目的,也是值得稱讚的。但自從梅葆玖故去後,他似乎沒有了主心骨,提起梅葆玖,提起梅派,就很激動,似乎梅葆玖,梅派和男旦成了他的護身符,以至於在各種場合都會很激動地回憶,很激動的宣揚男旦,很激動地說著梅派,這就不難理解後來所說的“反對男旦的人,就是對男旦壓制的那些人,他們早晚會得到報應的”


話說男旦坤生

男旦坤生的噱頭就是撿回了糟粕的東西,喜歡用男旦坤生標榜的人要不沒有繼承好,要不就是投機取巧想走捷徑,這是一個拼粉絲的時代,似乎誰的粉絲多,誰能佔據網絡,誰就贏了,這畢竟有限的,藝術的好壞雖無定律可循,但總有一個大致的審美底線,無休止地刷底線,最後頭破血流的還是自己,這例子不是沒有,難道還不汲取教訓嗎?

其實別的都是瞎掰,管你男旦坤生,有本事臺上見才是正理!

精彩回顧





話說男旦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