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的途徑

發財的途徑

想發財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

但是大多數人只停留在了“想”這個層面。

而發財應該怎麼做,基本是0認知的水平。

人這一生,獲取財富的方式一共有三種:

1)贈予

2)勞動

3)投資

第一種是最簡單的,同樣也是最難的。

你可能出生在貧困的山區,每天早上天不亮的出家門,走上幾十裡山路去上學;

也可能一睜眼就是倫敦波特蘭醫院的vip產房,光是換片尿布就要折騰十幾名護士。

繼承老子的遺產、接受他人的贈予、走在馬路上撿到一塊勞力士。

這樣發財雖然很美好,但你完全無法把控,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它選擇你的時候,你決定是否接受。

而後兩種方式,則是要依靠個人主觀行為的了。

1)贈予

2)勞動

3)投資

而這兩種行為,哪一種發財更快呢?哪一種更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呢?

大部分人毫不猶豫的選擇勞動。

因為勞動致富,觀念深入人心。

你不需要反駁,也不需要去印刷幾萬份問卷去調研人們的想法。


只需要在工作日站在繁忙的路口,關注到人們匆忙的神態,就能感受到人們在事業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以及對於勞動致富的期待。

1、職場

有人好奇問過我,房地產公司的老總一年能賺多少錢?

據我的瞭解,瀋陽地產公司的總經理,或者品牌開發商瀋陽公司的負責人,年薪少則在170、180w左右,工資體系豐厚的能拿到4、500w

不僅僅是地產,任何行業大型公司的片區負責人,任何企業做到一把手的位置,年薪拿到7位數往上,都是非常輕鬆的。

即使賬面工資沒到,很多亂七八糟的收入加在一起,一年也遠遠超過了。

很多人看到一定會感到,哇,原來公司一把手的工資這麼高,發財了。

於是你便勤奮工作、加班趕工、日夜吃睡在公司、爭取晉升、年底評選優秀員工。

恭喜你。

你大概率會在若干年後的某一天下午,對著夕陽慨嘆:

為什麼我如此努力,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在職場,是完全符合金字塔模式的。

一個公司只能有一個總經理,再往下是幾個副總,分別管控不同的部門。


而每個部門下,又會設立幾條平行的業務線。

每條業務線下會有若干個項目組。

經理-主管-組員,層層遞進。

一般正常的公司,由下至上年齡是越來越大的。

公司管理層是60後,高層幹部是70後,中層幹部是80後,基層員工是90後。


而管理層60後的那幾位總,和他們一同畢業的小夥伴在哪裡呢?

答案是和70後、80後混在一起,在更低的崗位上。

對於職場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95%的人,事業生涯是有高峰期的,一般在35歲-40歲,事業達到巔峰。

而這之後,榮華退去,激情不再,職位停滯不前,或者開始走下坡路。

40歲的時候如果你當上了處長,那麼你大概率這輩子就是個處長了。

35歲的時候如果你還只是個副科,那麼你也沒什麼機會升正處了。

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裡,認為職場是一個類似於升級打怪的遊戲。

當你積攢了100點經驗值,升個副科;

當你積攢了500點經驗值,升個副處;

當你積攢了1000點經驗值,轉正處;

當你把經驗值都升滿了,一把手位置給你騰出來。

大錯特錯了。

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在高峰期之後繼續攀升,走到金字塔的塔尖,拿到幾百萬的年薪。

這難度,甚至比學生時代考到全區第一名,保送上清北還要難。

所以,你還是不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盲目樂觀。

hr的ppt永遠是用來忽悠什麼也不懂的大學生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你在職場生涯進步最快的時候,就是在35歲之前。

從一個什麼也不懂的毛頭小子,入職2年基本掌握專業工作的大部分內容,3年開始帶徒弟,5年開始主責做項目。

在35歲之前,你會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獨自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領導的鼓勵,加薪時候的欣喜,都讓你感到熱血沸騰。

但是到了35歲之後,這些積極的反饋基本都消失不見了。

沉澱了十年,公司大部分業務已經熟悉了,你再無法從工作中獲得自身實力的增長。

職位也升到了金字塔的腰部,人事關係摸得差不多了,ZZ站隊也基本形成,再往後,晉升的其他條件已經大於實力了。

你想多付出一些努力,多刷一些經驗值,讓自己變得獨一無二。

對不起,公司沒有那麼多副本。

我們看,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勤勞肯幹,才氣過人,畢業後在瀋陽找一份不錯的工作,那麼他在35歲時候會賺到多少錢呢?


我們假設他剛畢業時候的工資是8000元/月,因為表現出眾,平均每年都可以漲薪15%。

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設定了。


如果你可以保持在退休前每年15%的漲薪,是每年,15%,絕對是非常優秀了。

各位可以計算一下自己工作以來每一年的工資收入,看看有幾位達到這個標準了。

拉一下,我們可以得到

330w

發財的途徑

工作13年,工資一分錢不花,每年加薪15%,到35歲的時可以存下330w資產。

2、途徑

我認為,提升投資方面的能力,要遠遠比提升工作技能更加重要。

如果你想要在職場中,收穫比正常多兩倍三倍的回報,一同入職的小夥伴存下330w的時候,你賺到1000w,應該怎麼做?

不可能做到。

對於發財這件事,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中,是一件性價比很低的行為。

而如果以買房的方式進行投資,房產按照每年8%的漲幅。

(並不是很高。房價十年才翻倍,從100w漲到200w,你回憶一下2010年的房價)

今年你如果23歲剛畢業,只需要買入一套130w的房產,那麼在你35歲的時候,你就擁有了330w的資產。

如果你想要擁有660w,應該怎麼辦?

買兩套。

如果你想要擁有1000w,應該怎麼辦?

買三套。

在職場中,無論你多付出幾倍的努力,你也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因為職場是有上限的,你作為集體中的個體永遠也無法突破。

但是在投資中,你可以用更容易的方式做到。

最重要的是,在你努力投資的同時,你依然可以兼顧事業的發展。

可是從現狀來看,大多數人在投資上投入的精力是遠遠不夠的。

大部分人從來都沒有學習過相關的基礎知識,自己從未認真思考過,都是在沒搞懂基本邏輯的基礎上盲目跟風投資。

  • 聽說xx的房子好,就跟風去買;
  • 聽說股市要進入大牛市,就跟著去投;
  • 聽說買保險很關鍵,就馬上找人介紹熟悉的保險設計師。

人們熱衷的返還型保險,從30歲開始每年定投一定的金額,到你退休後每年開始返還一筆“巨資”。

很多人其實從來沒有計算過,如果將買保險的錢都用來主動投資。

你可以獲得的收益,要比保險公司的返還額還要高。

很多人認為買保險是當下最保靠的資產配置方式。

但如果你多想一步,保險公司一共收了100個人的保險金去做投資,還要給每個人都返還高收益,那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從哪兒來?

必然有一部分收益進了保險公司的賬戶,發工資,租寫字間,投放廣告。

仔細計算就會發現,原來大多數險種的“高收益”,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高。

對於普通人來說,學會投資無疑是發財的最有效的途徑。

可是對於投資,人們想的是什麼呢?

有沒有什麼捷徑?有沒有什麼內部消息?最好是白手起家,一步到位的那種。

帶著這種天真的想法,和辛苦賺到的工資,去當一棵韭菜被收割。

然後把自己所有的熱情與精力,都投入到有限回報的工作崗位中。

發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和工作一樣,你需要從0基礎開始熟悉,先把技術練好了,通過一些小單子練練手,積攢一些經驗,逐步擴大投資的規模。

我們是一個專心於瀋陽房產投資的號,


  • 我們拆解房子的細分價值,避讓花花綠綠的投資陷阱;
  • 我們思考城市的成長規律,研判購房人群的流動方向;
  • 我們計算貸款的精確利息,證明槓杆工具的最優選擇;
  • 我們找尋買房的投資夥伴,取長補短擇其善者而從之。


我們盡全力做好投資路上的每一件事,付出無數精力和時間,才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

但是很多人,往往是想走捷徑結果走錯了道路,結果反而離成功的道路越走越遠。

把自己辛辛苦苦在職場中拼搏來的工資,輕易的拱手相讓,成為各類資產的高位接盤俠。

我知道這麼說是很討人厭的。

因為,大家就是因為不想辛苦、不想動腦才來看你文章的,你讓大家去辛苦,還說之前辛苦的途徑都無效,這不是噁心人嗎?


2020.4.3

對於文中的觀點,歡迎質疑,希望探討。

一個人的認知總是有限的,多個人思維的碰撞會延展每個人認知的廣度和深度。

希望能夠結識更多熱愛討論房產的朋友,分享成長,房患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