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大唐,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以至於今天,海外華人聚居之處都被稱為“唐人街”。大唐王朝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有唐一代,我中華大地可謂將星如雲,李靖、李勣、侯君集、蘇定方、裴行儉、高仙芝、薛仁貴、哥舒翰、郭子儀……一個個威震寰宇的名字永遠記錄在史冊上,書寫著大唐的輝煌。但是,也因為大唐名將如雲,使得很多名將的事蹟也被埋沒在了浩瀚的史冊之中。

“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生是漢家人,死亦大唐兵!”這首詩,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但是這首詩的背後,卻有一個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名字,值得每個中國人銘記。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1984年12月,在吐魯番的哈拉和卓古墓區發掘出一座唐墓,出土了石質墓誌一合。據墓誌記載,墓主人為生前曾任北庭副都護、卒任伊西庭支度營田副使的高耀。墓誌銘上有“廣德四年”(766年)的年號。但是我們知道,765年唐代宗便已改元永泰,所以實際上“廣德”年號只使用了兩年(763-764年)。為什麼高耀的墓誌銘會犯下這樣低級的“錯誤”呢?這一切還要從那場讓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亂說起。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反唐。當時海內成平日久,可謂“戴白之人不識干戈”,內地唐軍戰力嚴重不足。坐擁三郡精銳的安祿山迅速佔據了大片土地,甚至佔據了東都洛陽並在那裡稱帝。之後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潼關守將封常清、高仙芝,又強令繼任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出戰,致使潼關20萬守軍全軍覆沒,長安也陷於安祿山之手。

不得已之下,唐玄宗李隆基逃亡蜀地,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肅宗繼位之後,以郭子儀、李光弼為帥,討賊平叛。與此同時,為補充兵力不足,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下轄的精銳邊防部隊和隴右、河西諸郡防備吐蕃的軍隊被調回內地平叛。如李嗣業、段秀實、李棲筠等安西軍的名將也都盡數調回內地,駐守安西的只剩下數千殘兵。

“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吐蕃士兵

​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卻也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由於吐蕃出兵攻打隴右、河西一帶要比直接入侵西域要快捷,獲得的好處也更為豐厚,於是吐蕃大舉進攻隴右、河西諸郡,邊兵大批內調之後,河西防務空虛,以至於吐蕃來犯之後迅速淪陷,至此,西域和長安就徹底失去了聯繫,所以才造成了西域的墓誌銘中出現不存在的“廣德四年”的年號。

連改元這種大事都不知道,可見當時的西域,別說得到朝廷的支援,甚至連個信兒都得不到。但是,這種危急時刻,正是英雄用武之時。所以我們的主角——鐵血郡王郭昕,出場了。

“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郭昕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郭昕是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儀的同母弟。身為名將之侄,郭昕繼承了伯父的軍事才能和鐵血作風。永泰二年(766年),西域守軍才終於和朝廷取得聯繫,得知西域未失,朔方節度大使、中書令郭子儀奏請朝廷遣使巡撫河西、安西等地,並請置瓜、沙、甘、涼、肅諸州長史。於是,雲麾將軍、左武衛大將軍郭昕奉命前往巡撫河西、安西等地。

由於道路斷絕,郭昕無法帶軍隊前往西域。換句話說,他在西域抵擋窮兇極惡的吐蕃大軍,只能依靠在那裡苦戰了十來年的四鎮留守軍馬。前文說到,安西軍主力都已調往關中,留守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可見郭昕繼續經營西域的難度之大。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的踏實了西行之路。

然而,似乎是送給他的見面禮一樣,郭昕剛到西域,吐蕃便加緊了對西域的進攻。形式急劇惡化,在吐蕃的步步蠶食下,掌握在唐軍手裡的西域,只剩安西四鎮與北庭兩地。郭昕則帶領著安西軍馬和吐蕃人苦苦周旋。後來,郭昕擔任安西四鎮留後,李元忠則堅守北庭。為了能繼續堅守,除了在軍事上和吐蕃相持,為了解決孤立無援的問題,郭昕還在外交上下了功夫。憑藉伯父郭子儀在平叛時與回鶻上層結下的關係,他成功的拉攏了西域的回鶻部落協助唐軍作戰,又通過回鶻人聯絡沙陀人,得到了他們的援助。此後,在回鶻、沙陀的援助下,安西軍繼續堅守西域,這一守就是十五年。

“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終於得到了唐王朝消息的郭昕派出自己最為信得過的士兵,讓他們帶著自己的口信前往唐王朝,告訴皇帝:“他們這些人還存在,並沒有戰死和投降。”據記載,郭昕曾這樣對前去的士兵交待:“兄弟們,你們這次的任務非常重要,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訴朝廷和那些官員們,我們所有的將士們還活著,都在龜茲這裡,沒有戰死和退縮,更沒有投降。整個安西一直在我們手上,沒有丟失。”

使者到達長安,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長安朝堂哭聲一片,他們這才知道,這些早已被他們放棄的勇士們居然憑藉一腔血勇,堅守到了現在!唐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任命李元忠為尚書右僕射、北庭大都護兼伊西、北庭節度使,郭昕為尚書左僕射、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賜爵武威郡王,並且詔令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使者們從長安返回,安西四鎮的軍士們可謂熱淚盈眶。原來大唐仍在!原來我們誓死守衛的國家沒有忘記我們!加上人人都得以加官進爵,今天的安西,幾乎每個人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除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郭昕,身為軍鎮最高長官,此次又加封王爵,還當上了尚書左僕射,可謂位極人臣(編者注:三省以尚書省為尊,由於李世民曾經擔任尚書令,故有唐一代,自太宗朝起不設尚書令一職,故尚書省的實際最高長官就是尚書左僕射,也是文臣的最高官銜)。但是郭昕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他痛苦的跪倒在地,面向長安的方向含淚叩首。因為使者帶回的除了冊封郡王的金印寶冊,還有他的雙親已經離世的噩耗,以及在他加封郡王前不到一個月,伯父郭子儀也駕鶴西去的消息……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四日,汾陽王郭子儀卒,年八十五。建中二年七月一日,以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賜爵武威郡王,所部將士皆遷七資

史籍沒有記載安西使者到達長安的具體時間,但是考慮到安西與長安十五年間未通消息,一定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再者,加封郡王程序冗雜,禮儀繁多,半個月之內應該是辦不好的。所以我相信,在郭子儀病故之前,安西使者一定已經到達了長安!這位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這位撐起大唐帝國天空的國之柱石,在彌留之際,一定得到了侄子仍在西域為國家浴血奮戰的消息!

不過,唐朝中央能給的也只有封賞而已,此時的唐王朝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北庭、安西依舊孤立無援。為了激勵士氣、鼓舞人心,郭昕下令鑄造“大唐建中”制錢,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

“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大唐建中”制錢

中國歷史上的制錢大都採用“年號-通寶/元寶”的命名法,而以“國號-年號”的方式命名的,僅此一例

但在此之後,安西與中央又失去了聯繫。

後來,與郭昕並肩戰鬥多年的李元忠病故,楊襲古繼任北庭節度使。吐蕃繼續對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進攻,而將士們在郭昕的率領下繼續與敵人周旋,兩大都護府的地盤日漸縮小,兵馬越來越少,但是,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十倍,甚至數十倍的帶價!但是連年的苦戰,也在不斷的透支著將士們的生命。他們的盟友也在越發絕望的情況下漸漸離開了他們。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北庭被吐蕃攻陷,楊襲古率兵奔西州,為回鶻人所害。

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中國高僧悟空回國,途經疏勒鎮,見到鎮守使魯陽;到于闐鎮,見到鎮守使鄭據;到龜茲,見到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到焉耆鎮,會見鎮守使楊日佑,說明此時,安西四鎮仍為唐軍鎮守。這也是大唐朝廷最後一次獲知西域守軍的情況,此後,安西軍不見於唐朝史籍的記載。甚至,我們連大英雄郭昕故去的確切時間和安西四鎮具體的陷落時間也不得而知。目前,史學界認可度比較高的一種說法是安西最後淪陷於808年。

“鐵血郡王”郭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或許,就是在公元808年的某一天,大唐安西都護府迎來了最為悲壯的時刻:在安西都護府最後的堡壘——龜茲的上空,依然高高飄揚著大唐的旗幟。在這個遠離故土數千裡之外的城堡,安西大都護、武威郡王郭昕率領著麾下最後的兵馬屹立在城頭。從766年算起,他們已經守衛在大唐帝國的西極已經整整四十二年!彼時尚是少年的軍士,此時也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他們的統帥郭昕更是已經年逾古稀。但是,流逝的歲月和兇殘的敵人可以打碎這些老骨頭,卻不能拗彎他們的脊樑!

雖然早已在吐蕃的圍困下糧盡援絕,雖然在漫長的征戰中留下了滿身傷痕,雖然斷糧許久的他們已經餓得面黃肌瘦,但是在震天的殺聲裡,他們依然揮舞著手中的陌刀,與登上城頭的侵略者進行了最後的浴血搏殺,全數壯烈殉難,無一投降!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冬,吐蕃攻陷龜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右散騎常侍、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武威郡王郭昕殉職於任上。後世尊其為“鐵血郡王”。

謝謝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請加個關注哦!小編會持續更新大家喜歡的內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編哦!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